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法家與儒家:本可“陰陽互補”,卻勢不兩立

先秦諸子燦若繁星,只有“君”是不一樣的煙火

在所謂“不仁不義”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創建不同學派學說的諸子百家并存的文化盛況。這些思想家及其繼承者,在諸侯治國之道上“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國學中各個思想流派之間錯綜復雜的競爭與融合關系,在爭鳴中互相借鑒,在進言中彼此攻訐。

值得注意的是,百家諸子之中有且只有一個思想家沒有被尊以“子”的頭銜,而是被稱為“君”。這個人就是法家思想無可爭議的代表人物商鞅。商鞅是衛國國君后裔,原名公孫鞅,又名衛鞅,其著作也被尊稱為《商君書》。他這個“君”,不是道德君子意義上的那個“君”,而是因為他立下戰功,秦孝公封給他於、商十五個城邑,才號稱為“商君”的“君”,也叫“君人”,有封邑之主的意思?!墩f文解字》中說:君,尊也。從尹,發號,古文象君坐形。故從口。可見商鞅不僅有思想、有文章,更重要的是有著長期執政實踐、尊貴政治地位的“子”。這一點,和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等長期“在野”人士,是完全不一樣的。

歷史上對商鞅的評價很多,褒獎他的多是在其政治業績上,貶損他的多是在其政治手段上,褒貶不一的是他的政治理論。秦朝后的人士,特別是儒家一脈的政治家(包括賈誼、司馬光等有才華、有抱負卻缺少政治歷練的文人)對于商鞅的口誅筆伐,到了謾罵的程度,如賈誼:“商君違禮義,棄倫理,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司馬光:“商君尤稱刻薄?!?/span>

不過歷史上還是有些人能夠理性認識商鞅和商鞅的歷史地位的,比如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諸葛亮:“商鞅長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span>王安石:“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自清朝末年起,由于變法的社會需要,人們開始正視商鞅的歷史地位和“商鞅變法”的社會作用。梁啟超在《中國六大政治家》中,將商鞅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與管仲、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張居正同列;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列出“中國六大丞相”為:管仲、商鞅、諸葛亮、王猛、王安石、張居正。有意思的是,這些人都是變法圖強的政治家。到了現代,大多數人都承認商鞅是一個敢于觸動舊勢力、敢于改革政治體制,并且改革成功了的英雄式政治人物。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的偉大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祉,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于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百代皆行秦政。

那么,商鞅執政二十年來具體做了些什么呢?《韓非子·和氏》中是這樣概括的: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我們依照現代歷史書的編年體方式(變法措施的推出時間,眾說紛紜,我們以張覺老師歸納的一、二次為基準),來簡略概述一下: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第一次變法:

1.改變社會基層組織:把百姓編成五戶為一“伍”、十戶為一“什”的聯保組織,實行連坐,加重刑罰,要求民眾們彼此監視。

2.改變社會階層結構:廢除國君嫡系外一切貴族的世襲特權,只對“內耕農、外作戰”的有功之人實行重獎,并授予官職爵位;還取消了貴族不受刑律制裁的特權。

3.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焚燒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等。

4.改變稅賦戶籍制度:加重工商業者的賦稅,推行戶籍登記制度,限制人口流動,禁止游宦之民。

5.實行重農重戰政策:獎勵耕織和作戰。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奴隸身份,甚至可以用糧食捐官爵;實行全民兵役制度,重賞重罰。

變法后,秦國國力大增。孝公十年(前352年),商鞅率兵圍攻占領魏國安邑。次年,再次率兵圍攻占領魏國固陽。

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遷都,并第二次變法:

1.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廢除井田制,決裂田埂地界,確認土地私有,聽憑土地買賣。

2.統一按照田畝數,朝廷抽取土地產糧量的十分之一作為地稅。

3.改變行政組織區劃,集中城鎮鄉村為縣,設置縣令、縣丞、縣尉,以加強管理。

4.縮小家庭人口數字,不準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必須分戶。

5.統一度量衡制度,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6.設置獨立的法令系統和獨立的法令官。

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率軍攻打魏國,擒獲公子卬,大破魏軍。

從這些改革措施涉及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這是一種“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沒有大智慧、大勇氣、大毅力是無法做到的。就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言,涉及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徹底性,也許只有新中國的民主體制才可與之比擬。商鞅最后被“車裂”而死,算是“殉道”于變法。但是其變法的措施沒有被敗壞,沿用了下去,最終成就了秦始皇的天下歸一,也成全了中國“天下歸一”的信念。之后的中國歷史,雖然幾經分裂,終究一統,不得不說是“天下歸一”的信念之功啊。

商鞅如此“刨墳掘墓”式的改革,是因為他通曉法家之法,就是要順應時代社會的需求,就是要“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而且,商鞅對于國家組織如何在諸侯爭戰中生存下來,有著深刻的認識:“強者必治,治者必強;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強者必富,富者必強。故曰:治強之道三,論其本也。”商鞅對于國家組織如何在諸侯爭霸中發展起來,也有著深刻的認識:“內行刀鋸,外用甲兵。”如果我們把這“內外”兩點比擬為企業組織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發展起來,不就是“內用運營管理,外用營銷競爭”這最基本的兩點要素嗎?!

商鞅的法治,被后世的儒家一脈公評為“苛法嚴刑”,是因為這些人不愿意看、不敢看商鞅法度理念、法治思想的全部內容,不知道商鞅法治“輕罪重刑”的本質是為了“以刑去刑”,是為了愛民和利民,其“刑無等級”的理念和措施,在當時的革命性影響,遠勝于稍晚些孟子的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畢竟孟子只是說說而已,而商鞅是真的兩次處罰了孝公的哥哥、太子的師傅公子虔。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方式,我們來總結一下商鞅的法治思想:

1.法度理念:“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

翻譯: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現狀,根據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強國政策,考察社會風俗來制定治國法令。

2.法度原則:“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span>

翻譯: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政事的。所以圣人治國,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會沿襲舊有的法度。如果能夠使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遵循舊有的禮制。

3.法治依據:“夫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人君設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

翻譯:人之常情是喜好爵位俸祿而憎惡刑罰,所以君主設置賞賜和刑罰來控制民眾的志向,確立民眾的欲望。

4.法治理想:“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于民務,國無異俗。明賞之猶至于無賞也,明刑之猶至于無刑也,明教之猶至于無教也?!?/span>

翻譯:修明的賞賜不費財物,修明的刑罰不用殺戮,修明的教化不變人情,而民眾都知道自己的任務,國家也沒有特殊的風俗。修明的賞賜到了一定高度就可以不用賞賜,修明的刑罰到一定高度就可以不用刑罰,修明的教化到了一定高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5.法令制定:“故圣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令萬民無陷于險危?!?/span>

翻譯: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使法令明白易懂,名分確定,愚人智者都能懂得;為民眾設置法官,設置主管法令的法吏,作為民眾的老師,使萬千民眾不致陷入危險的境地。

6.賞罰制度:“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span>

翻譯:所說統一刑罰的,是指刑罰的施行沒有等級之分別,從卿相、將軍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聽從君主命令的、觸犯國家禁令的、破壞朝廷制度的,處以死罪,絕不赦免。

以上這六條,類比于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也是有著很多的類同。至于“人權”的概念,也沒必要苛責商鞅,畢竟當時的諸子百家都沒有個體“人權”的概念,治理民眾就是“牧民”而已。法家之所以主張“弱民”,是在那個殘酷的“爭于氣力”的年代,國家統一意志和個人自由意志并不兼容。在個體人權的理解上,法家是以國家主權下的個體人權,或者說是以法制限制個體人權為主的政治學說。

商鞅認為儒家學說在“爭于氣力”的戰國時代,只是說說而已的空話,沒有實際效用。他在《商君書·開塞》中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他認為社會教化要有用,主張“不貴義而貴法”,以法治代替教化,以法制代替教育,使民眾“不貴學”而民風樸實,使民眾安心于國家指定的生活方式“國待農戰而安”。現在看來,這就是文化專制和愚民政策,民眾只是國家的基礎“資源”。

在成都武侯祠有副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下聯說的是諸葛亮依據當時社會形勢而重典治蜀的故事。劉備也在臨終前遺書兒子劉禪:“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同時期,北方曹操的為政舉措,也頗具法家的特色:“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由此可見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復雜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所具有的實用性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中县| 固镇县| 祁阳县| 扶沟县| 五常市| 尼玛县| 南部县| 青阳县| 水富县| 金塔县| 百色市| 济源市| 门源| 施甸县| 古田县| 唐海县| 宣城市| 鄂州市| 晋宁县| 阜城县| 阜宁县| 道孚县| 巴南区| 南阳市| 金阳县| 仪陇县| 县级市| 红安县| 郑州市| 崇左市| 金门县| 临江市| 阿巴嘎旗| 铅山县| 化州市| 逊克县| 承德市| 达日县| 休宁县| 穆棱市|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