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智者變法圖強,愚者因循守舊

韓非子斷言的“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放到當前的商業環境中看,道理卻并沒有那么清楚。海爾、富士康、萬達、阿里的商業模式不同,卻都能稱王于天下;摩托羅拉、諾基亞、蘋果、華為、小米的運營管理不同,卻也能先后稱雄于同行業。一世智慧的人能持續創新商業模式,一時聰慧的人則會受到已有商業模式的限制;有創新魄力的老板會隨著市場變化而變革運營制度,而因循守舊的老板則只能困守已有體制的束縛;有才能的人會推陳出新各種各樣的營銷方式來貼近消費者,持續獲取消費者的信賴,沒有才能的人只會沿襲舊有的方式,與消費者的距離越來越遠。

時代不同了,市場變化了,企業經營的內容和企業經營的方式也要做出變化,要有內有外地演變,才能更好地服務市場和消費者,才能延續乃至壯大企業的經營實力。只是“變法圖強”的道理,未必是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共識,這時候就需要企業家“高人之行”和“獨知之慮”的領導。這個變法的“法”,也不只是商業模式,還包括營銷活動、文化理念、運營管理、規章制度等,涵蓋了企業經營的全部要素。

本章開篇選取了《商君書·更法》和《韓非子·亡征》《韓非子·大體》三篇文章,來論述企業經營之道。選擇《更法》,是因為商鞅(文中的公孫鞅)的朝堂之辯,簡略而清晰地說明了變法的實質;選擇《亡征》,是因為韓非子列舉了國家即將消亡的種種征兆,說明變法的迫在眉睫;選擇《大體》,是因為只有認清國家存亡的根本,認識存身世界的變化,才能把握國家強盛的法則。

《商君書·更法》:若要圖強,必須變法,變法需要企業家的高瞻遠矚和乾綱獨斷

原文: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于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字面翻譯:秦孝公籌謀強國大計,有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奉在前。他們分析形勢、時事的變化,商討整飭法度的根本,探求統治百姓的方法。秦孝公說:“承繼先人做了君主,不忘治國重負,這是君主應有的職責。建立法度努力彰明國君的主張,這是臣子們的行為準則。現在我想要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改變禮制來教化百姓,天下人要非議我啊!”

商人商語:這個故事放在當代,就是一次戰略級別的高管會議,重大議題有三項:市場環境分析、商業模式變革、運營管理再造。秦孝公定了會議的基調:我很憂慮企業的現狀,很希望企業發展壯大。如何創新商業模式,如何經營管理企業,這是高管們的責任。商業模式的變革涉及運營管理方式的變革,規章制度的變化需要教化員工們的行為意識。

原文: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于民。語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

字面翻譯:公孫鞅說:“我聽過這么一句話:‘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有什么成就,辦事猶豫不定就不會有什么功效。’君上請盡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要顧忌天下人怎么議論您。何況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人所非議;獨具遠見的思慮,也必然會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語說:‘愚笨的人在事情已經做成之后還不明白,智慧的人在事情還沒有萌芽之前就明察到了。’‘平常之人,不可以和他們討論事業的開端,只可以同他們一起歡慶事業的成功。’郭偃的法書上說:‘討論至高道德的人不會附和普通人的意見,成就大事的人不會同大多數人商量。’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政事的。所以圣人治國,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會沿襲舊有的法度;如果能夠使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遵循舊有的禮制。”孝公說:“好!”

商人商語:這里的話有三個意思:涉及企業戰略層面的變革,企業家必須要有決斷力和魄力;商業模式和組織結構,也必然隨著企業戰略的變化而變化;商業模式變化了,運營管理、規章制度是必然隨之變化的。

原文:甘龍曰:“不然。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愿孰察之。”

字面翻譯:甘龍說:“不是這樣的。我聽過這么一句話:‘圣人不改變百姓舊有的禮制風俗來施行教化,智者不變革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順應百姓舊有的禮制風俗去實施教化,不用費什么辛苦就能成功;依據舊有的法度去治理國家,官吏熟悉法度,也會使百姓安定。現在如果要變更法度,不遵循秦國的舊制,而是通過改革禮制來教化百姓,我擔心天下人就要非議君上了,希望您仔細考慮這件事情。”

商人商語:很多企業家也是甘龍這樣的,既想要圖強,又不想變法。高薪外請一個經理人過來,卻不想改變商業模式的結構和運營管理的制度,僅僅寄希望于這個職業經理人用他的人格魅力和先進的理念把企業盤活,這無異于癡人說夢。

原文: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習,學者溺于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制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字面翻譯:公孫鞅說:“您說的這些話,都是社會上俗套的言論。平常之人總是安守于舊的習俗,學究們亦局限于所見所聞。這兩種人,為官可以盡職守法,卻不能同他們討論法度以外的事情。夏、商、周三個朝代的禮制不同,卻都能稱王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度不同,卻都能成就霸業。所以智慧的人創建法度,而愚笨之人只能固守法度;賢能的人改革禮制,而沒有才能的人只能拘守于禮制。不需要同拘泥于舊禮制的人商討政事,沒必要和固守舊法度的人討論變法。君上您不要遲疑不定了。”

商人商語:公孫鞅真是個耿直的人啊!他所舉的三朝五霸的事例告訴我們,企業若是要強大,就必須變革,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這個變革,一定要由有創造式思維的智者來主持,守舊的人負責執行就可以了。企業爭強的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爭強的方法,卻永遠是屬于智慧賢能者的。

原文: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字面翻譯:杜摯說:“我聽過這么一句話:‘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變革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換器具。’我聽說:‘效法古制就不會有過錯,遵循舊禮就不會走邪路。’君上您要三思而后行啊!”

商人商語:杜摯從利益的角度來考慮變法,也有其合理之處。如果沒有迫切的利益變現意愿,現有的政體和禮制也沒有大的偏差,為什么要變法呢?所以變法是一個戰略層面的問題,事關企業生死攸關的利益問題是要說清楚、辯明白的。

原文: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脩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字面翻譯:公孫鞅說:“之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效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帝王們的法度不相互因襲,我們又該遵循誰的禮制呢?伏羲、神農施行教化不加誅殺,黃帝、堯、舜施行誅殺但不株連妻子,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時代,他們各自順應時勢而建立法度,根據政事而制定禮制。禮制和法度要根據時勢來制定,法制和法令要順應政事的需要,兵器、鎧甲、器具、裝備都是為了方便使用。所以我說:社會治理并非固守一種方式,國家發展不必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稱王于天下,正是因為他們不遵循古代法度才興旺的;殷紂、夏桀的滅亡,也不是因為他們改革舊禮導致的。既然這樣,反對舊法度的人不應該遭受責難,遵循舊禮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君上就不要再遲疑了。”

商人商語:每個成功企業的組織結構和運營體系,都是根據自己的商業模式制定的;而每個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都是按照自己如何服務消費市場的理解而建立的。成功者之間一定會互相學習,成功的企業從來不僅僅是遵循,還有創新。

原文: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墾草令。

字面翻譯:孝公說:“好!我聽說偏僻小巷的人少見多怪,學識偏頗的人喜歡詭辯。愚笨的人所譏笑的事,正是智慧的人所悲哀的事;狂妄的人所興奮的事,正是有賢能的人所擔憂的事。那些拘泥于世俗的說辭,我不再因它們而疑惑了。”于是,孝公頒布了開墾荒地的命令。

商人商語:秦孝公直接批評和否定了那些根據已有現實的言論是“窮巷多怪”,可見真正的變法,不是基于現實情況的“小打小鬧”,而是要超脫于現實,實現“翻天覆地”的改變。

《韓非子·亡征》:看似平常或者習以為常的四十七種征兆,或明或暗地預示著企業的衰亡

原文:凡人主之國小而家大,權輕而臣重者,可亡也。簡法禁而務謀慮,荒封內而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為學,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內困者,可亡也。好宮室臺榭陂池,事車服器玩,好罷露百姓,煎靡貨財者,可亡也。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聽以爵,不以眾言參驗,用一人為門戶者,可亡也。官職可以重求,爵祿可以貨得者,可亡也。

字面翻譯:君主的國家弱小而卿大夫的封地強大,君主的權勢輕而臣下的權勢重,可能會亡國。輕視法律禁令而致力于計謀智巧,荒廢境內治理而依賴外交援助的,可能會亡國。群臣從事私學,貴族子弟喜歡辯術,商人財貨積存在國外,百姓崇尚私斗,可能會亡國。喜好興建宮殿高臺樓閣池塘,講究車馬華服雅器玩物,喜歡搞得百姓疲勞困頓,壓榨與揮霍百姓們的貨物錢財,可能會亡國。辦事挑選吉日良辰,敬奉鬼神,迷信卜筮,喜歡祭神祀祖的,可能會亡國。聽取意見只憑爵位的高低,而不去用事實來驗證,只聽信一個人來了解情況的,可能會亡國。官職可以依靠權貴求得,爵祿可以用錢財買到,可能會亡國。

商人商語:企業經營的成敗,取決于八個基本要素:企業家精神、企業品牌理念、企業文化、企業資源、運營管理、商業模式、市場營銷、產品服務。這八個基本要素,各有其基本要義,可以用八卦的卦辭來解讀,詳見拙作《從〈易經〉學管理》。

原文: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喜淫刑而不周于法,好辯說而不求其用,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淺薄而易見,漏泄而無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語者,可亡也。很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輕為自信者,可亡也。

字面翻譯:處理政事拖沓而沒有成效,軟弱怯懦而優柔寡斷,好壞不分而無定見原則,可能會亡國。極度貪婪而沒有滿足,追求財利而愛占便宜,可能會亡國。喜歡濫施刑罰而不顧及法度,愛好巧妙的辯說而不求實用,迷戀文采的華麗而不顧功效,可能會亡國。性格浮躁而感情外露,泄露機密而藏不住話,不能思維周密而泄漏傳播群臣的進言,可能會亡國。兇狠強硬而不包容,固執己見而好大喜功,不顧國家安危而率性而為、自以為是,可能會亡國。

商人商語:這一段話,是從君主的角度,來講述一國之君應有的操守。企業家的職業操守修煉,也可以借鑒。

原文: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羈旅僑士,重帑在外,上間謀計,下與民事者,可亡也。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主愛信之而弗能廢者,可亡也。境內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課試,而好以名問舉錯,羈旅起貴以陵故常者,可亡也。

字面翻譯:依仗外交援助而怠慢鄰國,倚仗強國支持而輕侮鄰近國家,可能會亡國。寄居的客人與僑居的游士,其大量錢財留在國外,卻上能參與國家機密,下能干預民眾事務,可能會亡國。民眾都相信他們的相國,不認可自己君上的能力,君主依舊寵信相國而不肯棄用,可能會亡國。國內的杰出人才不任用,反而去追求國外的士人,不按照功勞考核政績,而喜歡憑借聲譽名望來任免官員,起用寄居的客人到尊貴的位置上,超越了本國之前的體制,可能會亡國。

商人商語:我們可以從企業之間的合作、企業人才的提拔和使用的角度,來考慮企業資源的建設問題。

原文:輕其適正,庶子稱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大心而無悔,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太子已置,而娶于強敵以為后妻,則太子危。如是則群臣易慮者,可亡也。怯懾而弱守,蚤見而心柔懦,知有謂可,斷而弗敢行者,可亡也。出君在外而國更置,質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則國攜;國攜者,可亡也。

字面翻譯:輕視嫡長子,庶子和嫡長子抗衡,太子還未確定而君主就去世了,可能會亡國。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國家混亂還自我夸耀,不估計本國實力而挑釁鄰近敵國,可能會亡國。國小而不處卑位,力弱而不畏強國,沒有禮儀而侮辱鄰近大國,貪婪固執而不善于外交事務,可能會亡國。太子已經確立,君主卻又娶強大敵國的女子作為正妻,那么太子就會危險。這樣一來,群臣就會變心,可能會亡國。膽小怕事而沒有主見,預見到了問題卻沒有決心去解決,知道了事情的緣由也清楚該怎樣做,但決定了又不敢去做的,可能會亡國。君主出國在外而國內另立新君主,做人質的太子沒有回國而君主又另立太子,這樣國人就有了二心。國人有了二心,可能會亡國。

商人商語:這一段主要講了接班人的問題。如果企業在接任者問題上處理不慎,必然會造成企業的內耗。從中我們還可以學習對市場中行業關系的處理,若無實力不要輕易發動營銷戰。

原文: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懷怒思恥而專習則賊生;賊生者,可亡也。大臣兩重,父兄眾強,內黨外援以爭事勢者,可亡也。婢妾之言聽,愛玩之智用,外內悲惋而數行不法者,可亡也。簡侮大臣,無禮父兄,勞苦百姓,殺戮不辜者,可亡也。好以智矯法,時以行雜公,法禁變易,號令數下者,可亡也。無地固,城郭惡,無畜積,財物寡,無守戰之備而輕攻伐者,可亡也。種類不壽,主數即世,嬰兒為君,大臣專制,樹羈旅以為黨,數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太子尊顯,徒屬眾強,多大國之交,而威勢蚤具者,可亡也。

字面翻譯:君主侮辱了大臣而又親近戲弄他,懲罰了平民而又違背其意志役使他們,這些人心懷不滿不忘恥辱,而君主又和他們特別親近,那么劫殺事件就會產生;發生劫殺的事情,可能會亡國。大臣中有兩個同時得到重用,君主的叔伯、兄弟都很強大,他們在國內拉幫結伙,在國外結交援助來爭權奪勢,可能會亡國。聽信婢妾的讒言,采用弄臣的計謀,朝廷內外悲憤惋惜卻還是屢次干著不合法制的事情,可能會亡國。輕視凌侮大臣,對叔伯和兄弟無禮,使百姓勞累困苦,殺戮無罪之人,可能會亡國。好用智巧改動法制,常用私行擾亂公事,法律禁令經常改變,號令數次卻前后矛盾,可能會亡國。沒有險要易守的地形,內城外郭又都崩壞,國家無積蓄,財物貧乏,沒有防守作戰的準備卻輕易去進攻別國,可能會亡國。王族短命,君主接連去世,嬰孩當國君,大臣獨攬朝綱,扶植外來游士作為黨羽,數次割地求得他國友好,可能會亡國。太子尊貴顯赫,黨羽人多勢眾,與許多大國交往密切,過早具備了威勢,可能會亡國。

商人商語:企業家和企業高管之間應該用制度來規范彼此的工作關系,若是摻雜了太多工作之外的關系,易生事端。

原文:變褊而心急,輕疾而易動發,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主多怒而好用兵,簡本教而輕戰攻者,可亡也。貴臣相妒,大臣隆盛,外藉敵國,內困百姓,以攻怨仇,而人主弗誅者,可亡也。君不肖而側室賢,太子輕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國躁;國躁者,可亡也。藏怒而弗發,懸罪而弗誅,使群臣陰憎而愈憂懼,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

字面翻譯:心胸狹窄而性格偏激,輕率浮躁而容易沖動,積忿易怒而不考慮前因后果,可能會亡國。君主容易發怒而喜歡用兵打仗,忽視農耕練兵而又輕易發動戰爭,可能會亡國。權貴互相嫉妒,大臣權重勢盛,他們對外借助敵國勢力,對內困擾百姓,攻擊和自己有私怨的仇人,而君主不懲除他們,可能會亡國。君主沒有才德而他的旁支兄弟很賢能,太子勢輕而庶子勢強,官吏軟弱而百姓兇悍,這種情況下國家就會動蕩不安;國家動蕩不安,可能會亡國。懷恨而不發作,擱置罪臣而遲遲不懲除,使群臣暗中憎恨而更加憂心恐懼,以致長期都不知道結果會如何,可能會亡國。

商人商語:企業家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將情緒的表達作為一種權術,但是不能任憑情緒的好惡而行事。另外要謹防高管憑借外聯企業的合作關系而擁兵自重的情況發生。

原文:出軍命將太重,邊地任守太尊,專制擅命,徑為而無所請者,可亡也。后妻淫亂,主母畜穢,外內混通,男女無別,是謂兩主;兩主者,可亡也。后妻賤而婢妾貴,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輕而典謁重,如此則內外乖;內外乖者,可亡也。大臣甚貴,偏黨眾強,壅塞主斷而重擅國者,可亡也。私門之官用,馬府之世絀,鄉曲之善舉,官職之勞廢,貴私行而賤公功者,可亡也。公家虛而大臣實,正戶貧而寄寓富,耕戰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字面翻譯:帶兵出征的將軍權勢太重,駐守邊疆的郡守地位太高,他們獨攬政事擅自施令,可以直接處理一切事情而不需要請示報告,可能會亡國。君主的正室淫亂,母親蓄養姘夫,宮廷內外胡亂私通,男女沒有禮防分別,這樣就形成了兩個權力中心,可能會亡國。皇后正妻地位低下而婢女姬妾地位高貴,太子卑下而庶子尊寵,執政的大臣權勢輕而通報傳達的近侍權勢重。這樣的話,宮廷內外的禮儀法規被違背了可能會亡國。大臣非常顯貴,私黨人多勢重,限制君主做決定的權力而又獨攬國政,可能會亡國。豪門貴族的家臣被任用,戰場功臣的繼承人卻被排斥,在偏僻鄉村里有善名的人得到選拔,在官衙里辛苦工作的官吏卻被罷免,看重謀私利的行為而輕視為國家做事的人,可能會亡國。國庫空虛而大臣富足,本地常住人口貧窮而外來客人富裕,種田打仗的人窮苦,從事工商業的人得利,可能會亡國。

商人商語:這段話用在企業的運營管理上,就是企業對各個崗位職責的嚴謹設定,凡是涉及崗位待遇、績效考核、提拔罷黜、獎勵處罰等問題都要有公開透明的制度和標準。

原文: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淺薄于爭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飾者,可亡也。不為人主之孝,而慕匹夫之孝,不顧社稷之利,而聽主母之令,女子用國,刑余用事者,可亡也。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從事者,可亡也。親臣進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賢良伏,無功貴而勞苦賤,如是則下怨;下怨者,可亡也。父兄大臣祿秩過功,章服侵等,宮室供養太侈,而人主弗禁,則臣心無窮;臣心無窮者,可亡也。公婿公孫與民同門,暴慠其鄰者,可亡也。

字面翻譯:看到重大的利益不去追求,得知禍亂的苗頭不加戒備,戰爭攻守的事情懂得很少,卻致力于用仁義來粉飾自己,可能會亡國。不遵照作為君主的孝道,而去仰慕平常百姓的孝順,不顧國家的利益,而聽從母后的命令,女人當國,宦官掌權,可能會亡國。夸夸其談卻不合法度,頭腦聰明卻缺乏權術,君主很有才華卻不按法度辦事,可能會亡國。寵信的臣子得到進用,原來的臣子卻被辭退,無德的人得以重用,賢良卻被埋沒,沒有功勞的人地位顯貴而辛苦勞作的人地位卑下,這樣臣民們就會怨恨;臣民怨恨的,可能會亡國。叔伯、兄長、大臣的俸祿等級超過他們的功勞,旗章車服逾越了規定的等級,宮室的供養太過奢侈,而君主不加禁止,那么臣下的欲望就沒有止境;臣下的欲望沒有止境,可能會亡國。王親國戚和普通百姓同里居住,橫行霸道欺壓鄰居,可能會亡國。

商人商語:韓非子詳細列舉了四十七種可能會導致國家滅亡、君主身亡的征兆,涉及君主個人、家族、用人、獎懲、外交、制度等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將這些征兆對照在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如家族問題、人力資源、權重權限、制度管理、績效考核、文化風氣、營銷策略、商業模式等。那么,導致出現這四十七種征兆的最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企業家自身。

原文: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機,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墻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墻雖隙,無大雨不壞。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征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

字面翻譯:有了亡國的征兆,不是說一定會亡國,而是說可能會亡國。兩個像堯一樣的賢明君主不能相互統治對方,兩個像桀一樣的暴君不能相互消滅對方。消滅對方或統治對方的關鍵,必定在于雙方的安定與混亂、強大與弱小的不平衡狀態。木頭的折斷一定是由于蛀蝕,墻壁的倒塌一定是由于裂縫。然而木頭即使被蛀蝕了,沒有狂風也不會被折斷;墻壁即使有了裂縫,沒有暴雨也不會倒塌。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主,如果能運用權術實行法制,使自己成為摧毀已有亡國征兆君主的狂風暴雨,那么他兼并天下就不難了!

商人商語:企業經營不是運行在一個內向封閉的環境里,其勝敗是在市場競爭中體現出來的。韓非子說的“強弱相踦”,要么是相較于競爭對手而言,要么是相較于市場需求而言,不是被競爭對手打敗就是被市場淘汰。

《韓非子·大體》:企業變法不是變戲法,要認識市場變化,更要認識企業經營的本質

原文: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云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弊于遠路,旌旗不亂于大澤,萬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駿不創壽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圖書,不錄功于盤盂,記年之牒空虛。故曰: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字面翻譯:古代能夠全面把握事物整體的人,可以瞭望天地的變化,觀察江海的水流,順應山谷的高低,遵循日月照耀、四季運行、云層分布、風向變動的自然法則;不讓智巧煩擾心境,不讓私利拖累自身;把國家的治亂寄托在法制權術上,把事情的是非寄托在賞罰上,把物體的輕重寄托在秤桿權衡上;不違背自然常規,不傷害人的性情;不吹毛求疵,不洗去污垢來考察內部的隱秘問題;嚴格按照法律準繩辦事,做事不引到法律之外,也不超過法律限定的范圍;對法律禁令以外的事情不苛刻要求,對法律禁令以內的事情不寬容;遵守既定不變的法則,順應自然的規律;災禍幸福產生于是否遵守天道規律和國家法律,而不是產生于主觀上的喜愛和厭惡;榮譽和恥辱的責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治理得最好的社會,法律制度就如早晨的露水那樣純潔質樸而不雜亂,人們的心里沒有郁積的怨恨,人們的口中沒有憤懣的言論。車馬沒有遠途奔跑的勞累,旌旗沒有兵敗大澤的紛亂,民眾不會因為外敵侵犯而喪命,勇士不夭折在戰旗之下;豪杰的名字不會記錄在典籍上,戰功不會銘刻在盤盂上,以至于國家編年的史冊無事可記。所以說,沒有什么利益比政治簡樸的好處更長久的了,沒有什么幸福比天下太平更安穩的了。

商人商語:所謂的“上知天文”是知道國家政策法規、市場環境等,有規則可以遵循;“下知地理”是指行業習俗、競爭狀況、經營特性等,有規律可以遵守;“中知人事”是指要了解自身“人和事”的資源狀況。所以,變法圖強不是簡單地換個管理方法,而是要在通曉內外之事后整體創新。整體的創新,也是有市場規則、經營規律和管理法則可以遵循的。

原文:使匠石以千歲之壽操鉤,視規矩,舉繩墨,而正太山;使賁、育帶干將而齊萬民;雖盡力于巧,極盛于壽,太山不正,民不能齊。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極巧以敗太山之體,不使賁、育盡威以傷萬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樂而大奸止。澹然閑靜,因天命,持大體。故使人無離法之罪,魚無失水之禍。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字面翻譯:讓匠石長壽千年,拿著登山的鉤子,憑借圓規角尺,彈畫墨線,而修整泰山,讓孟賁、夏育帶著干將那樣的利劍,去整治民眾,即使他們能在技巧上用盡力氣,又特別長壽,泰山也仍然得不到修整,民眾也仍然得不到治理。所以說,古代統治天下的人,不會讓匠石一類的工匠用盡技巧妄圖毀壞泰山山體,不會讓孟賁、夏育用盡威力試圖傷害百姓的天性。遵循基本規律全面把握法度,君子就能享受安樂,而大奸就會停止作惡。淡泊閑靜,順應自然法則,就能把握事物的整體和根本,所以能讓人沒有觸犯法律的罪過,能使魚沒有離開水面的禍害。能做到這樣,天下就很少有不可行的事情。

商人商語:萬事萬物都有可以認識和把握的規律。企業家作為企業經營的專家,要對市場動態、企業運營,以及市場動態之間的關系有深刻的認識;對于企業經營各個要素的“法”,要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比如用人方面要用人不疑,不要用一個不合適的人卻“不疑”,也不要起用一個合適的人后就放手不管,而要在合理的范圍內“不疑”。

原文: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畢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字面翻譯:上面的天空若不遼闊,就不能覆蓋整個世界;心胸如果沒有大地那樣寬廣,就不能負載萬事萬物。泰山對土石沒有好惡之心,所以能夠包容所有,成就它的高大;江海對細流不加選擇,所以能夠匯集所有,形成它的浩瀚。成大事之人要像天地那樣遍覆畢載而使萬物齊備,要像山海那樣不立好惡不擇小助而使國家富強。君主不因憤怒而毒害臣民,臣民不因積怨而產生禍患,君臣上下純真質樸,把遵循規律、遵紀守法作為歸宿。長遠的利益積聚了,偉大的功業建立了,名聲形成在生前,德澤流傳于后世,這是治國的最高境界。

商人商語:企業家是企業經營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在“變法圖強”時,企業家的心胸有多大,企業的商業模式就會有多包容,有多富有想象力;企業家有多仁厚,企業商業模式之于消費者就有多仁厚。企業家能夠擺正自己在企業里的位置,也就能擺正高管在企業里的位置,大家才能各司其職,努力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绥棱县| 武义县| 大洼县| 沁阳市| 中方县| 北海市| 扶绥县| 彭州市| 衡阳县| 鄂托克前旗| 永德县| 永善县| 青田县| 延寿县| 行唐县| 常德市| 泉州市| 游戏| 北海市| 南开区| 海安县| 平邑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上蔡县| 繁峙县| 连江县| 渑池县| 会东县| 西和县| 榆树市| 砚山县| 英吉沙县| 桓台县| 沙坪坝区| 共和县| 资溪县| 洞口县| 孟津县| 晋宁县| 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