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改變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訂版)
- 尼瑪達娃
- 1074字
- 2025-02-19 17:09:31
安多:黨項和鮮卑族的故地
“安多”一詞系取阿尼瑪卿雪山和多拉讓摩山(積石山)山名的頭一個字組成。安多的中心在阿尼瑪卿山至青海湖一帶,它的傳統地域為阿尼瑪卿山西北、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小積石山以西的廣闊地域,包括今青海省大部、四川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甘肅的藏族地區。安多一帶是遼闊無垠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最大的牧區,多出良馬。是以被稱為“馬域”。
安多雖地處藏區邊緣,但亦有著發達的宗教文化。安多是藏傳佛教后宏期“下路宏法”的策源地,也是“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青海塔爾寺和甘肅拉卜楞寺均在藏區六大黃教寺廟之列,歷世達賴和班禪也多出于此。
安多藏族系唐代吐谷渾、黨項等羌系部落“蕃化”而來。吐谷渾是自遼東徙至西北的慕容鮮卑部。吐谷渾于公元329年建立政權,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起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接,一度稱雄于中國西北。7世紀初葉,吐谷渾遭到了隋朝的重創。當唐、蕃崛起于其東、西兩側時,吐谷渾的勢力已呈衰落之勢。據《舊唐書·西戎傳》記載:“吐谷渾自晉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國于群羌之故地,至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為吐蕃所滅,凡三百五十年。”安多藏族的另一族源是“黨項羌”,黨項羌生活在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水草豐美的草原上。公元670年,吐蕃在大非川大敗唐軍后,向東徹底兼并了吐谷渾及黨項、白蘭諸羌,氐羌文明與吐蕃文明開始融合,大片“羌區”變成了“藏地”。

藏族曾是個尚武的民族,他們在馬上的雄姿說明了這一切。

安多娃普遍高大魁梧,體形豐滿,著裝富麗。
由于安多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區,氣候土壤條件較吐蕃本土優越,又接近漢地,農業較為發達,遂成為吐蕃重要的糧食基地和稅收來源,史籍有“(吐蕃)軍糧馬匹,半出其中”的記載。安多人居于唐蕃邊境,普遍亦軍亦民。公元763年,吐蕃、吐谷渾、黨項聯軍趁安史之亂,攻陷長安,致使大唐帝國從此一蹶不振。雖然吐蕃王朝旋即崩潰,但除了部分黨項部落擺脫吐蕃控制建立了“西夏王朝”外,在數百年間,一個蕃化了的“安多藏族”最終正式形成。
藏語的“人”亦作“娃”,因此,安多地區的藏族多被稱為“安多娃”。“草原門戶”日月山、“中國最美的湖泊”青海湖、“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瑤池”黃龍、“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大熊貓的故鄉”臥龍、遼闊的若爾蓋草原、藏區四大神山之一的墨爾多神山以及阿來筆下的馬爾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數不勝數的安多勝境,呼喚著遠方的人們。去安多吧,騎駿馬,背獵槍,一只藏獒跟隨左右,讓我們試著做幾日安多牧人,在廣袤的草原上策馬飛馳,暫時忘卻塵世間的一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