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秦昭襄王親政
- 謝濤說大秦(叁)
- 昊天牧云
- 1346字
- 2025-02-10 17:33:35
當范雎成為秦昭襄王的親信時,魏冉并沒有發覺。上次,魏冉發動了閼與之戰,被趙奢打得大敗。雖然秦國沒有遭受什么嚴重的損失,但魏冉覺得很丟面子,他很想把這個面子挽回來。于是,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秦國中更胡傷率軍去攻打趙國閼與,結果依然未能攻克。
跟魏冉的做法相反,范雎則完全從秦國的利益出發。
秦昭襄王三十九年(前268),范雎建議秦昭襄王去打魏國。秦昭襄王答應了,派出五大夫王綰,結果一戰就成功拿下了懷地。
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秦國太子本來在魏國做人質,可惜他身體素質太差,死在了魏國,后來被稱為秦悼太子。作為人質的太子死了,秦國就更沒有顧慮了。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在范雎的建議下,秦昭襄王下令繼續擴大對魏戰果,成功拿下了魏國的邢丘。
接連的勝利讓秦昭襄王很興奮,他認為范雎確實有王佐之才,因此愈發跟他親密起來。
范雎看到秦昭襄王對自己越發信任,就把自己的打算對秦昭襄王和盤托出:“臣在山東的時候,只聽說齊國有孟嘗君田文,而不知道有齊王;只聽說秦國有太后,有穰侯,而沒有聽說過大王。本來,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是大王,大王才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行使者,殺誰獎誰都應該是大王說了算。可是現在的秦國呢?什么事都是太后說了算,根本不顧大王的感受;穰侯也不把大王放在眼里,連出使訪問也不向大王通報一聲。其他如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等也是如此,做什么事從不請示大王。國家有這樣的人存在,到處玩弄權謀,最后不滅亡才是怪事。最可怕的是穰侯,連外交大權也從大王手里拿走了。大家都對他怕得要命,他完全可以決斷各國事務,到處派出使者,然后征討各國。這些年來,他打了無數的仗,如果打勝了,就把獲得的所有利益都放到自己的封地里;要是打敗了,他就說是國家的失誤,由國家來為他埋單。大王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任何權臣的封地多了,他就會強大起來,對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很大的威脅。當年崔杼、淖齒在齊國專權時,崔杼用箭射齊王的大腿,淖齒抽去齊王的筋,把齊王吊在梁上,折磨了整整一夜齊王才死去。李兌在趙國掌權時,把趙武靈王囚禁在沙丘宮里,最后使得一代雄杰活活餓死。現在穰侯等人其實就是淖齒、李兌這樣的人。現在朝中不管是大官還是小吏,乃至大王身邊服侍的人,無一不是穰侯的死黨。大王雖是一國之君,可您每天都是孤立地坐在王位上,什么事也做不了。只怕在您之后,擁有秦國的就不再是您的子孫了。”
在這個長篇論述中,范雎還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原文是:“詩曰‘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這句話后來被人們用一個四字成語來概括——強干弱枝。
“強干弱枝”與“遠交近攻”兩者珠聯璧合,成為范雎治秦最重要的指導思想,為秦國的強權政治和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范雎的話讓秦昭襄王深感惶恐,為了保衛嬴家的社稷,他下定決心聽從范雎的計策,讓以母親宣太后為首的貴族集團“下課”,使王權回到自己的手中。此后,秦昭襄王宣布廢除太后臨朝的體制,把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統統驅逐到關外。
宣太后“下課”后沒多久,就在郁郁寡歡中去世了。對于宣太后這位母親,秦昭襄王雖然對她的強勢專權有些不滿,但還是很尊敬她的,用了大量的兵馬俑為她陪葬。
而對于功臣范雎,秦昭襄王自然要大大獎賞一番,不僅封范雎為應侯,而且把相印也交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