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2023版)
- 劉祺庸
- 2815字
- 2025-02-11 17:00:42
第四節
學習《易經》到底有什么用
揭示事物本質,掌握規律,指導實踐,才是通行的大道。
遵道崇德:干小事,用途不明顯;干大事,保國保家保性命。
背道棄德:栽大跟頭是早晚的事。
學習《易經》到底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系辭上》中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什么是發展變化的學問?指的是揭示事物本質,掌握規律,指導實踐,才是通行的大道,僅此而已。所以說,圣人能夠通達天下人的心志,奠定天下基業,裁斷天下的疑難。
《易經》,在中國古代是社會各階層廣泛運用的一種文化思想理論體系,統治者、政治家、軍事家用其運籌帷幄,治國安邦;民眾百姓則將其作為養生、預測禍福、經商贏利的工具……《易經》實際運用水平的高低,其差異在于各人對《易經》理解的深淺程度和正確與否。大凡精通《易經》者,多為賢哲、偉人、杰出人物,有通天徹地之能,深諳發展變化之道,三國時期輔佐蜀漢劉備的諸葛亮,唐代輔助唐太宗李世民的袁天罡、李淳風,明代輔佐明太祖朱元璋的劉伯溫等是杰出代表。他們在政權興盛、民風化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杰出人物,由于明白易理,會運用易理解決相關問題,在民間傳說中被傳得神乎其神。
《易經》所涉及的學科廣度、所涵蓋的思想高度、所富有的人文情懷,廣大悉備,包羅萬象,理論與實踐結合得相當完美。
在《易經》基礎上,《道德經》對其物極必反、福禍相生、以民為本、無為而治等重要思想有所發展和升華,但遠遠反映不了《易經》的全貌和思想與精神的高度及廣度。
打個比方,如果說《道德經》是海灘上一枚瑰麗斑斕的貝殼,那么,《易經》則是浩瀚無垠的大海。不管從哪個角度,哪個高度,無論海角,無論天涯,無論天南,無論地北,我們所感悟和領略的,可能僅僅是管窺一處曼妙的景致,美不勝收,就已經陶然欲醉!
如果說《論語》是樹木上的繁花綠葉,那么《易經》則是綿延群山那無邊的綠色森林,不管從哪個山谷進入都難以窮盡奧妙!不管從哪一座山峰登臨,只能仰望眾山高崇偉岸,難覓眾山之小!
規律謂之道,按規律辦事謂之德,遵道懿德,崇德廣業,吉祥如意!
這是《易經》的精髓所在。
乾卦象辭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象辭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就是這兩卦象辭的集合。要求莘莘學子都要有陽剛勁健、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承載萬物的寬厚胸懷,肩負起使命責任,成長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為社會、為人民、為未來做出應有的貢獻!
學習了解《易經》的精髓,有兩個哲學概念需要了解一下,一個是“道”,一個是“德”,進行全面說明比較啰唆費時間,我們先粗淺地了解一下,在詳細講解各卦時,對涉及的相關道德修養問題將闡釋得更為詳盡深刻,需要時間和下功夫,更需要發自內心戰戰兢兢地踐行。
“道”在《易經》和《道德經》中都是重要的哲學概念。南懷瑾先生在《老子他說》中寫道:“在傳統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于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測了!”“道”在易經中是基本的哲學范疇,與“德”對立統一,二者構成《易經》的理論基石,也是八八六十四卦探討的核心問題。其精髓在于,從客觀規律出發,探討加強道德修養的原則、態度、方法、途徑等問題。
德是《易經》的著眼點、落腳點,學習《易經》要修煉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德”。唐漢在《漢字的奧秘》中寫道:“從彳從直從心。三根會意,表示一心往前直行。”“由一個人的行大道,不走小路義引申,又指人的端直品行。”《古代漢語字典》中說:“德是會意字,由表示行走的彳(chì)、代表眼睛的和表示心臟、人的內心的心三部分組合而成。合起來指眼睛可以看到的人心的行為。”《篇海類編·人事類·彳部》中有:“德,德行。”《古代漢語大字典》中說:“道德,品行,節操。”《古代漢語字典》言:“道德,品行。”王安石在《寓言九首》中寫道:“功高后毀易,德薄人存難。”《說文》中寫道:“德,聲也。”
彳,小步也,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指登高、攀登。十,指代直線,正確的標的方向。目,十下面是一雙眼睛,表示目光瞄準、直射之意。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所以,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無,便成德。“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及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六十四卦的開端兩卦,乾卦開示“進德修業”,坤卦開示“厚德載物”,為我們洞悉天地之中有乾坤的端倪。
“道”需要用頭腦走路,“德”需要用心辦事!
“道”基本等同于規律,“德”就是按規律辦事,并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基本要求是,思考問題動機純正,行事態度端正,品性行為符合規律或原則,不主觀妄斷,隨順自然,戒慎恐懼。中國國學中的中庸之道就是對其的把握與運用。
學習《易經》,遵道崇德,孔子說:“如臨父母,如有師保。”
加強道德修養到底有什么用?具體點說,干小事用途不明顯,干大事時保國保家保性命!
我們日常經商,講誠信,注重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人脈、客戶群、市場都會維護得很好。如果不誠信,坑蒙拐騙,可能騙點小錢,產業實在難以做大。
您想想,被毒蛇咬過的人,誰還跟毒蛇再打交道呀!
講道德,是成就一切事業的根基。
不講道德行不行?栽大跟頭是早晚的事!
除了搭上一家人的性命,干多大的事業,就會葬送多大的事業。
德為人之本,德為國之基。
無德業不立!
學習和運用《易經》的偉大作用,正如《系辭上》中所說可以“崇德廣業”。
人們對《易經》總是有一種神秘感。
如果您有時間也有興趣,倒不妨像巴蜀故事大王擺龍門陣那樣,用庖丁解牛的方法,輕輕松松地學習一下《易經》講了哪些理,看看它神秘玄幻在哪,對您有什么用途。
許多讀者、朋友希望我對《易經》給予通俗系統的詮釋。
《易經》講了哪些理呢?我們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不妨共同步入天地之中,體悟乾坤之道衍生展現的發展變化之道及無窮奧妙,一起進入《易經》玄妙的世界,領略那瑰麗斑斕而充滿無窮智慧的神圣殿堂。
讓我們追隨古圣先賢,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從洞悉乾坤之道開始,共同開啟心靈探尋中華古文明之旅!
那就從“天地之中有乾坤”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