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易的演變及發展的主軸
要認識《易經》,最好“從易史著手”。看看易的歷史,依據易學的演進,來尋覓其中的道理。
我們所采取的角度,是站在管理的立場,來認識大易,不做“考據”“訓詁”的工作,只探究“道理”是不是真正行得通。
1.伏羲畫八卦
大約六千七百年前,我國還停留在畜牧為生的時期。當時的領袖,后世尊稱他為“伏羲氏”。班固在《漢書》中指稱他“為百王先”,認為他是我國上古時代稱王的第一人。
伏羲畫八卦,主要是依據當時的自然景象。將宇宙永恒存在的哲理,通過簡單的符號象征來表示?,F代的景象,當然和伏羲氏那時候的情況不一樣。我們讀《易經》必須設身處地,站在當時的景象中來體會。伏羲氏首先懷疑“宇宙萬象,為什么如此有秩序”,他觀察晝夜四時,依序代換。白天之后是晚上、晚上之后又是白天;春、夏、秋、冬,也都依照次序在更替。到底是誰在管理,使得宇宙萬物,這樣有規律地變動著?他不停地思索,一直深入地追問,尋找管理宇宙的真相。
管理者的第1課
要養成勤動腦筋的良好習慣。遇有任何風吹草動,都不要輕易放過。抱著正常的好奇心,合理地懷疑:“為什么會這樣?”連續問五個為什么,才能夠找出真相。追根究底,絕不半途而廢,是管理者成功的第一步。
伏羲氏體會到:萬物變動不居。宇宙萬有無一物不在變動,大概有一種強大的動能,在驅使萬物變動不息吧!那個時候并沒有文字,他無法使用文字來記載這種“有一種巨大的動能促使萬物變動”的念頭,于是他用一個最簡單的符號“━”,來代表他的想法。
高懷民先生形容這一個最簡單不過的符號,乃是我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放射出來的第一道曙光,由此發展成為枝繁葉茂的易學。他說:“伏羲氏當時如何稱呼這個符號‘━’,我們不敢妄言。到后來,人們漸漸發現這個符號的重要性后,便稱呼它為‘太極’?!?/p>
管理者的第2課
管理者尋找問題的答案,最好記住:真正的答案,往往是我們所沒有想到的那一個。我們不可以一有答案,就沾沾自喜,認為已經找到了。這種一廂情愿的態度,很容易造成可怕的主見,一旦堅定下來,就叫作成見。我們應該從各方面來思索,不斷地否定已經找出來的答案,繼續尋找還沒有被發現的那一個。只要時間許可,多多設想,從許多可以互相代替的方案中,尋找出最為合理的那一個,才是合乎理性的思考方式。
不過,伏羲氏很快就看出單靠“━”這個大動能,并不足以說明宇宙萬物變動的道理。
他發覺“萬物并非一往不返地動下去”,而是比較接近“往復循環”式的律動。因此推斷宇宙之間,除了“━”這個大動能之外,另外有一種和“━”相反的大動能。用什么來表示呢?他發現“”的符號,最符合他的需求。
“━”代表第一個大動能,“”代表第二個大動能。后人把它們合稱為“兩儀”?!皟x”表示“法則”,“━”和“
”便是宇宙萬物變動的兩大法則。后人又分別稱之為“陽”和“陰”,把“━”稱為“陽儀”,“
”則叫作“陰儀”(見圖1-1)。

圖1-1 陰陽兩大動態
“━”和“”的地位平等,互相作用。因此塑造中國人“彼此、彼此”的作風,一切“看你怎么對待我”,再決定“我應該如何對待你”?!癌ァ焙汀?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CBE5/3174140830441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rareWord_image_23_44.png?sign=1754477338-KSr2TzKdoo1TluVEVhcBUmLzTlNGH5PJ-0-80454f28ec9d23e49a88bbf5a7bd1f53">”合為“━”,前面的“━”是“陽儀”,后面的“━”是“太極”。你我之間,再怎么“彼此、彼此”,都應該合乎太極,也就是求得“合理”。
伏羲氏考慮陰陽的互動,發現了四種不同的組合,分別是“”“
”“
”和“
”。這四個符號,后來稱為“四象”,如圖1-2。系辭上傳說:“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彼南笫救艘宰顬轱@而易見的跡象,例如在天為日、月、星、辰,在地為水、火、土、石,在人為父、母、子、女。象其實就是“像”的意思。“
”和“
”象征宇宙兩大動能的兩種作用,“
”和“
”象征兩大作用的互相影響。后人把“
”稱為“老陽”、“
”稱為“老陰”,而“
”叫作“少陰”、“
”稱為“少陽”,如圖1-3。

圖1-2 四象即四個象限

圖1-3 四象分老少
伏羲氏畫出四象之后,大概發現世界上的東西,純陰(老陰)、純陽(老陽)并不多見,倒是陰陽互動的情況,比較常見。但是一陰一陽或一陽一陰的平衡狀態,也很不可能,反而陰多陽少或陰少陽多的情況,較為可能。因此推出,“”“
”“
”“
”“
”“
”“
”和“
”等八種組合,后人稱為“八卦”。
八種“━”和“”的排列組合找到以后,伏羲氏進一步“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并且“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將“
”配“天”,把“
”比地。然后“
”為“雷”,“
”為“風”,“
”為“水”,“
”為“火”,“
”為“山”,“
”為“澤”。用八卦的八種符號來表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伏羲氏對大易的貢獻,有如圖1-4。

圖1-4 八種自然現象
天、地、水、火、雷、風、山、澤這八種和人類生活最具密切關系的自然物,大易用八種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構成八卦,也就是八種不一樣的現象,用不同的符號,把它們懸掛起來,供大家觀看。
從伏羲氏畫卦的傳說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下述幾點,和管理息息相關的事項。
(1)無論管理或被管理的人,都應該養成多動腦筋、多加思慮的習慣。凡事想好了才說、想妥當了才動手,做到謀定而后動,做好計劃才執行。多想比較安全,多想也才能夠周全。
(2)考慮的時候,需要分析和割裂;然而研判的時候,最好能夠綜合起來,從整體來思索,才比較妥當。一分而為二,二也就是多的意思。二合為一,便是回歸原點,才不致走上偏道。
(3)遇到復雜的景象,要加以簡單化。才不會越看越復雜、越想越頭疼??闯龊唵蔚谋倔w,才能夠抓住要點。以簡馭繁,力求抽絲剝繭,徹底弄明白事情的真相。
(4)不要把神拉進來,因為神只幫助自助的人。凡事先從人本位來考慮的話,人做得好,神自然會來幫忙。管理以人為主,一切事在人為,必須彼此都重視修己安人,才能提升管理的成效。
(5)世間事大多是相對的,也常常是矛盾的。我們用不著害怕矛盾,而應該陰陽互動,把矛盾化解掉。所以協調的工作十分重要。用協調來化解,盡量不使矛盾變成對立。
2.周文王演易
周文王演易,把八卦兩兩重疊,成為六十四卦,后人稱之為“重卦”。
八個三畫卦,分別為天、地
、水
、火
、雷、風
、山
、澤
。兩兩相重,組合成為六十四個重卦,一個也多不了,一個也少不了。
八卦原本為三畫卦,把兩個三畫卦重疊起來,成為六畫卦。上面的三畫卦,叫作“上卦”或“外卦”;下面的三畫卦,稱為“下卦”或“內卦”。
六十四個重卦之中,有一個上卦是“風”()、下卦為“火”(
)的“家人”卦,乃是管理的根本依據。
家人卦風()上火(
)下,合為風火(
)家人,如圖1-5。它原本在說明“齊家”的道理,后來被延伸為管理的根本道理。我們一直喜歡“以廠作家”,視公司為家庭,看來管理和家人卦有分不開的關系。

圖1-5 風火家人卦
“火”()在內,內火旺就鼓動空氣的流動而生風?!帮L”(
)在外,外風大則吹得火更加旺熾。風吹火、火生風,相生相成,愈互動愈熱烈。這種風與火的互動力量,可以排除萬難,象征家人同心協力,能夠成就偉大事業?!峨s卦傳》說:“家人,內也?!憋L自火出,家人卦為人心向內的象征,有由內及外的意思?!凹胰恕毕笳f:“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憋L自火出,含有火由風熾的意義。風火是互相依存的關系;組織成員,既然有如一家人,自然應該人心向內,存有高度的向心力。能不能如此,要看治家的人,是否言必有物而不虛妄、行必有恒而不反復。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者本身言不虛妄而行無反復,一舉一動都顯得正當,就是不下命令也行得通;反過來,領導者本身言行不正當,就是下命令也沒有作用??鬃油瑯佑谩帮L”作比喻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領導者體會“風”的力量,可以使部屬產生如“草”一般的反應。因為草如果被風吹,一定會順風而倒。家人卦指出領導的力量,其實來自潛移默化,以求齊歸于正。
管理者的第3課
組織成員的向心力,是管理成敗的關鍵。大家同心協力,組織力自然強大。這時候組織成員有如一家人那樣,血濃于水的感情,使大家目標一致,互相包容,彼此協調,因而團結無比,發揮家和萬事興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領導有方。
“巽”原本為外卦的“風”,用意在“家人”所產生的組織力量,要像風一樣向外發展得順利無阻?!半x”原本為內卦的“火”,表示外“巽”的風,必須依賴內“離”的火。由內部明正發展為外部的強大競爭力,正是管理由內及外的過程。
家人卦()的六爻,各有其主旨,如圖1-6。例如第一爻爻辭說:“閑有家,悔亡?!遍e的意思是“防范”,“有”字當作“于”解釋?!伴e有家”便是“防范于家”。管理的要領在“慎始”,防范組織成員養成不良的習慣,才不致發生不祥的事情;所以說“悔亡”,不致引起后悔的意思。

圖1-6 家人卦六爻主旨
風火家人卦對于管理的啟示,分述如下:
(1)管理的順序,依家人卦“離火在內,巽風在外”的形象,應是“風由火而旺盛”,最切近的莫過于家人。所以“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有如一星一點的火,逐漸延燒:先把家齊好,再來管理公司、治理政事,總是比較根本的做法,大家也比較容易心悅誠服。有些人全心做事業,弄得家庭不美滿,說起來犧牲太多,年老時更覺得遺憾。
(2)家和萬事成,但是“和”必須“合理”,才不致變成令人厭惡而又害怕的“和稀泥”。家人卦的彖傳說:“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敝饕谔嵝呀M織成員,必須“各正其位”,各人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該對外的要好好對外,以獲得社會大眾普遍的好感;該對內的要互相支持,使各人的事務得以密切配合。又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當今民主時代,固然講求平等,卻也不能沒有職位上的尊重。主管下班時,彼此可以像朋友一般相處。上班時他就是主管,應該給予相當的尊重。然后“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父母像父母的樣子,子女也像子女的樣子;家道端正之后,才能夠進而管理公司、治理政事。
(3)管理固然應該塑造融和安樂的氣氛,卻必須講求條理。放縱部屬或者過分嚴苛,都不是理想的管理。但是在“嘻嘻”與“嗃嗃”之間,往往不容易處理得恰到好處。這時候寧可稍為嚴肅一些,以免招致禍患。有一些年輕主管,喜歡向作者炫耀:“我同部屬相處,幾乎打成一片?!弊髡咭蚕喈敳豢蜌獾鼗卮穑骸按虺梢黄遣诲e,可惜我看了半天,看不出誰是主管!”主管和部屬,就算不是主從的關系,最少也應該保持主伴的距離,有主(主管)也有伴(部屬)更為合適。
(4)家人卦外巽內離,離火盛而巽風生,外風盛大起因于內火熾熱,這種由內及外的道理,告訴我們“企業形象”系于“企業實力”。沒有實力的企業,即使極力塑造形象,不過是一種假象,遲早會被社會大眾所揭穿。先有實力再求形象,才能名副其實。
(5)內離即內明,組織內部是否“明義”“明禮”“明廉”“明恥”,決定了管理的效果良窳。管理者必須肩負起“明禮”說教“嗃嗃”的重任,成為“明義”的實踐者,才能夠維護組織內的體制化和倫理化。
(6)家人扮演“運籌帷幄之中”的角色,以期“決勝千里之外”,正是“火旺生風,風熾火烈”。所以員工之間,必須互相友愛。組織成員,各自修己安人,自然管理順利而有效。管理的意義,即是“修己安人的過程”。
我們舉家人卦為例,一方面說明它和管理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明管理的基本道理,這一基本道理一直到現在仍然實際可用;另一方面則說明在大易的發展過程中,很不容易明確劃分應該屬于什么人的貢獻。
3.孔子集大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晚年讀《易經》,把用柔皮編連的竹簡翻來覆去,讀到韋編三絕,深有體會,為《易經》寫了傳,分別是《文言》《彖傳》《象傳》《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除《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各有一篇外,其余《彖傳》《象傳》《系辭傳》均分成上、下篇合計六篇,合起來稱為《十翼》,相當于《易經》的十只翅膀,幫助《易經》順利飛行,如圖1-7。

圖1-7 大易的十只翅膀
管理者的第4課
管理應該以人為本,才符合人性的需求。凡事按照神的意旨,求神問卜,那是神本位,不是大易管理的根本精神。既然以人為本,就應該重視人的德業。因為倫理道德,是人與禽獸的差異所在。管理者最好認定人為萬物之靈,這樣才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道,大家最起碼都是萬物之靈,不至于搞那些禽獸不如的勾當。這樣對管理效果的提升,定然大有助益。
4.大易的發展主軸
從伏羲畫卦開始,到孔子集其大成,大易管理的發展,有三大主軸,如圖1-8。茲分述如下,以供參考。

圖1-8 大易管理發展三主軸
(1)注重理性的思考。
《系辭·下傳》說,古時候伏羲氏治理天下,上則觀象于天,下則取法于地。廣泛觀察鳥獸羽毛的紋彩,以及山川水土的地理;近的取象于一身、遠的取象于萬物,因而創作八卦,以融會貫通造化自然的道理,并且區隔天下萬物的性質。
這一段話,告訴我們伏羲畫八卦,并非完全是僅憑觀察的結果便依實繪畫,而是經由上下周遭的仔細觀察,通過理性的思考,歸納成為八種代表性的符號的。
管理者的第5課
用理智來思考,用感情來互動,應該是管理者情理兼顧并重的良好態度。人是有感情的,若是管理者無情,那就很難感應員工,大家不容易心悅誠服,不可能收到家人卦的效果。但是感情不能用來影響理性的決策,否則為害很大,后果必定相當可怕。理智用來指導感情,然后以合理的感情,來感應員工,應該是十分理想的管理方式。
從事管理的人,經常需要作出各式各樣的決策。這時候理性的思考就十分重要。感情用事的結果,便是常常作錯誤的決策,為害極大;幾次決策錯誤,便是運氣不佳,禍害必來。
伏羲氏畫卦,文王兩兩相重,成為六十四卦,主要在觀象。所以《系辭·上傳》說,圣人把卦畫出來,讓大家方便觀察各種不同的事物形象。每一卦都附有文辭,來表示吉兇的象征,并且說明變化的道理。
象就是現象,在管理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各種內外環境的變動,自然產生不一樣的現象,而且經常有變化?!断缔o傳》說得好:易學的內容,主要在于卦象;而卦象的作用,則是把一切事物的形態,用卦象征出來,以讓我們便于觀察,用心加以理會,明白其中的變化,歸納出可以遵循的道理。隨時合理應用,發展理性的思維活動,使管理得以事事合理、時時妥善。
(2)重視時位的變化。
西方人喜歡說時間與空間,并且把時、空當作知識來認知。管理者研究“怎樣利用時間”,遠比“為什么要利用時間”來得認真而專注。
中國人重視時、位,其內涵比時間和空間豐厚得多。我們講求“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同樣的時間,可以產生不一樣的價值。如果“時—位—人”三者密切配合,必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我們通過“待時、察時、趁時”以求“及時”締造“時中”的佳績。
如果說“時”是河流,那么“位”更是河流中的雜物。有當“位”的,也有不當“位”的。管理者要隨“時”的變化,合理調整自己的“位”,才能趨吉避兇。
“時”包含時機和情勢,“位”包括身份和場合。時機良好,情勢不一定有利,所以適時還需要造勢。身份合適,場所不一定配合。在不一樣的場合,應該依照自己的身份,作出不相同的表現。時位配合妥當,表現出此時、此地最合理的態度和行為,或者作出有效的決策,便是時中。
各種形象,配合時位的變化,加以理性的思考,成為管理者必修的課程。孟子推崇孔子為圣之時者,便是能夠隨著時位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言行,以求恰到好處。
(3)倡導道德的自覺。
牟宗三先生認為大易的內容,主要有物理的、數理的以及倫理的三部分。物理方面的原則是“陰陽”,是“變易”,是“生成”,可以用“易”字來表示;數理方面的原則是“序理”,是“系統”,是“關系”,可以用“序”字來表示;至于倫理方面的原則,那就是“意謂”,是“價值”,可以用“吉兇吝悔”來表示。
孔子說,易學精深廣大,是增進道德與開展事業的大學問?!断缔o·下傳》說: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下的事物,盡管隨時都在變動,但是以自然合理為正常,則是一致的,稱為常道。做人做事的常道,便是我們所說的道德。所以孔子說:道德淺薄而位居高階,才智短絀而謀劃大事,力量微小而擔當重任,都是災禍。
德本才末,是大易管理的根本用人原則。因為《系辭·下傳》說得十分明白:善行不累積,不足以成名;罪惡不累積,不足以自取滅亡。如果以小善沒有什么好處而不為,小惡無傷大體而不求改變,終有一天,惡積如山而不可掩蓋,罪大滔天而無法解救,那就兇險至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