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周易》:“象”之美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哲學著作,分為《易經》和《易傳》,作者暫無定論。《易經》的內容是用來卜筮的卦和卦辭;《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和在此基礎上的發展,它保留了《易經》中的巫術宗教形式,借此搭建了一個以陰陽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充滿了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周易》自漢代起就成為儒家經典,是群經之首,它雖然沒有直接談到美學,但是它的哲學思想為中國古典美學奠定了基礎,尤其是用“象”來表示萬事萬物,是意象理論的來源。

《周易》源自上古時期的占卜,跟我們現在所說的“算命”類似。那時候人類的生產能力和認識自然的能力有限,把一些未知的事物和現象都歸結為神靈的作用,需要借助神靈之力去占卜未知,以增加行事成功的概率。《易經》中最基本的就是“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是遠古先民從日月星辰、四季輪回中強烈感受到規律的存在,并以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不同的品性,對自然進行認知。他們從占卜材料中構建了一套模式,疊加而成的八卦對應著各種禍福,用自然的形象來象征。因此,它又是中國古代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體系。每一卦形都有一個基本的意指,如以乾卦的“天”意指“健”,以坤卦的“地”表示“順”,以震卦之驚“雷”意指動,以巽卦之“風”表示“入”,以坎卦之“水”謂之“陷”,以離卦之“火”意指“離”,以艮卦之“山”意指“止”,以兌卦之“澤”謂之“說”。在“八卦”基礎上又延伸出了“六十四卦”,這樣一來就幾乎把大千世界的各種狀態都包羅進去了。可見這套以自然萬物象征世間形態的符號體系,其形成離不開“象”(形象)的基礎。

《周易》中最重要的美學貢獻就是提出了“象”的命題:“《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傳·系辭傳》)整部《易經》都是“象”,都是以形象來表明義理。藝術形象以形象來表達情意,《易經》以形象來表達義理,二者雖然貌似不太一樣,但在借形象來表達社會生活的內容方面,卻是相通的。比如《周易》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中孚·九二》),意思是兩只白鶴在樹蔭里唱得多好聽呀,讓咱們一起來快樂地干一杯吧!這與《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何其相似,二者運用的都是我們所說的“賦、比、興”中的“興”的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這點上講,《易經》雖然不是直接的審美形象,卻可以通向審美形象。

《周易》不僅提供用符號來象征實物的方法,強調了“象”,而且還提出了“立象以盡意”和“觀物取象”的命題。

先看“立象以盡意”。《周易》通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來引出“立象以盡意”的命題。也就是說無論書信(文字)還是語言,都無法完全準確地表達出個人的思想內容,那怎么辦呢?只能通過“立象”的方法來達到準確表達個人思想內容,通過采用形象的辦法來達到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的含義。這就是形象的高明之處。因為語言和文字是經過抽象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東西,是將個別的東西進行普遍化歸納的結果,那再用它去表達個別的想法和思想,肯定會存在“言不盡意”的結果。而通過“立象”的方法為什么能化解這一矛盾呢?因為形象是個別的東西,它是生動、感性的實體對應物,通過它可以以小喻大、由此及彼,就像藝術形象以個別表現一般,以有限表現無限的特點一樣。可以說,“立象以盡意”為我們美學中常說的藝術典型的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

再來看“觀物取象”。《周易》中講:“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經·系辭傳下》)古代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時候,抬頭看天象,低頭觀地法,從鳥獸紋理以及大地景觀中總結規律,近處擇取眾多自己親身體驗的事物,遠處擇取眾多觀察到的事物,于是根據這些情況開始創作八卦,用來傳告治國良才的仁慈政治措施,用來類推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實際情況。這是告訴我們圣人是怎樣從自然和生活現象中總結規律,創造出“象”來的。這個過程也說明“象”表現的不僅僅是事物外在的形態特征,更包含著內在的變化規律。比如《易經》中的乾卦,象征著天,意指“健”。《周易》把“天”作為首項命題推出,意味著整體格局的宏大、開闊、剛健。正是“天”包容了春、夏、秋、冬,運行不息,變化無窮,構建起世間的勃勃生氣。《周易》以此開局,格局高暢,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初醒之氣。可見“觀物取象”不僅表明了古人如何從自然生活現象中總結規律的過程,也體現了古人“仰觀俯察”的一種整體觀的觀物方式。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告訴我們,觀察事物不能只著眼于局部或者某一孤立對象或者某一個固定的角度,而要著眼于宇宙萬物,著眼于整體。藝術也是如此,只有仰觀俯察,游目騁懷,才能得到審美的愉悅。

除了“象”的命題,《周易》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如“陰”與“陽”、“剛”與“柔”等,這些對立統一的概念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思想文庫。我們看《周易》中八卦以及由它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最初就是由陰陽二爻構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傳·系辭上》)古人仰觀、俯察取類比象,將自然界中各種既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范疇,并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即便生活在當代的我們,生活中也處處充滿陰陽的智慧,如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進制都充分彰顯了陰陽的生命力。美學上關于“氣”的討論,后來謝赫“氣韻生動”的觀點,也都是建立在以“陰”“陽”為代表的辯證法思想的基礎上。

《周易》為中國古典美學的“象”的概念奠定了基礎,蘊含著豐富無比的辯證法思想,是中國古典美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凤城市| 禹州市| 洮南市| 拉孜县| 仙游县| 江永县| 疏勒县| 万全县| 涡阳县| 泸水县| 织金县| 聂拉木县| 共和县| 武定县| 信丰县| 景谷| 郸城县| 利川市| 临沧市| 鱼台县| 襄樊市| 通河县| 富源县| 漯河市| 文山县| 化德县| 安溪县| 达拉特旗| 万宁市| 赣州市| 西乡县| 阜新市| 全州县| 睢宁县| 江永县| 陇南市| 敖汉旗| 黔西县| 金沙县|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