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進廠的第一天就從企業文化教育的課堂上,了解到的令人鼓舞的信息:建設造的前身漢陽造,掀起過改朝換代的狂風暴雨和抵御外侮的風雷激蕩,讓我們重溫了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篇章。
老師說:在華夏大地的歷史長河中,漢陽兵工廠宛如一個不老的傳說,而它所孕育的“漢陽造”步槍,更是在中國的近代與現代歷史進程里,鐫刻下了無法磨滅、濃墨重彩的深刻印記。
回溯至1911年10月10日那個看似平常卻又注定不凡的夜晚,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的士兵們,懷著對自由與民主的熾熱向往,毅然決然地扣動扳機。剎那間,清脆的槍聲劃破了寂靜的夜空,這由“漢陽造”步槍發出的第一聲怒吼,宛如一道閃電,徹底點燃了推翻千年封建帝制的熊熊烈火,辛亥革命由此轟轟烈烈地爆發。史料詳實記載,這由“漢陽造”步槍所完成的至關重要的“第一槍”,被國民黨尊稱為“開國第一槍”,其蘊含的歷史意義與象征價值不言而喻。
時光流轉至1987年10月10日,為了銘記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WH市政府在武昌紫陽路中段,那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原工程八營舊址,精心修建了“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紀念碑。這座紀念碑,高達4米有余,周身由古樸厚重的麻石砌成,散發著歷史的滄桑韻味。紀念碑的主體是三支由大理石雕琢而成的“漢陽造”步槍,以一種昂揚向上的姿態傲然挺立。它們仿若在向世人訴說著當年“漢陽造”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赫赫功績,無聲卻又極具震撼力。碑座的兩側是九角十八星旗,仿佛將人們帶回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碑座的背面,陰刻著詳實的碑文,細細記述著工程營那場驚心動魄的發難經過,每一個字都與上方的“漢陽造”雕塑一起,傳遞著埋葬封建王朝的歷史訊息。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劃破了歷史的長空,這一槍,宛如一道曙光,在黑暗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一段全新的征程,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重要開端,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武裝斗爭道路上的勇敢嘗試,為之后的革命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光流轉至1933年,這一年的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經過研究,做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決定,將8月1日確定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這一決定,是對南昌起義歷史意義的高度肯定,也是對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歷程中重要地位的明確認可,讓紅軍的誕生有了一個正式的紀念標識。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這一規定,不僅是對過去革命歷史的傳承,更是對未來軍隊發展的展望,讓“八一”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鮮明符號。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更好地體現軍隊的發展與演變,“八一”這一紀念日被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這一改變,承載著人民軍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使命與擔當,見證了從工農紅軍到人民解放軍的偉大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在建軍50周年紀念之際,NC市區矗立起了一座宏偉的“八一起義紀念塔”,塔高45.5米,莊嚴肅穆。正面那由葉劍英元帥題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九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塔身基座的27個臺階,寓意著1927年,那是一個開啟偉大征程的年份。塔頂由直立的花崗石雕“漢陽造”步槍為旗桿和用紅色花崗石拼貼的八一軍旗組成,“漢陽造”與軍旗同在,凸顯了“漢陽造”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特殊歷史地位。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新生,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
1949年11月30日,重慶獲得解放。緊接著,在1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派遣部隊對工廠實施了軍事接管,延續了帶有準軍事化與供給制特點的體制。在那個時期,工廠擁有1356名職工,各類設備共計927臺(套),還配備一艘取水囤船,生產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
工廠歷史沿革:1950年6月,工廠被命名為西南兵工局21分廠。這一期間,除完成我軍進軍XZ和抗美援朝急需的軍品外,工廠還為成渝鐵路建設生產了工具和器材。1951年6月,隨著國家兵工體制變革,工廠被納入新中國國防工業體系,改由中央兵工總局直接管理,命名為“中央兵工總局第296廠”,承擔生產各類槍械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的任務。1953年2月,隸屬國務院第二機械工業部歸口管理,更名為“國營第296廠”。1953年9月1日,工廠成為“重慶一號信箱”的主用單位,是CQ市有史以來唯一使用1位數信箱的單位。1957年4月,經國務院保密委員會和第二機械工業部批準,工廠第二廠名為“國營建設機床制造廠”,與以阿拉伯數字命名的第一廠名“296廠”同時使用。1958年12月,劃歸第一機械工業部管理。1960年9月,劃歸第三機械工業部管理。1963年9月,改由隸屬第五機械工業部管理。改革開放后的1982年5月,隸屬兵器工業部管理。1993年,隸屬國家五大行政性軍工總公司之一的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管理。1999年,中國國防工業實施重大的體制改革,成立了11個軍工集團。其中,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分別成立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為高官中央企業、國家計劃單列企業,是世界企業500強、中國企業50強企業),建設集團隸屬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管理。
1953年和1955年,工廠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和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人員和設備大量增加,為國家“一五”、“二五”計劃國防建設重點,也是第一批接受蘇聯援助的兵工廠之一。受援項目有53式馬槍、56式半自動步槍和早期的彈道槍。由友廠試制后轉給工廠的項目,先后有56式14.5毫米四聯高射機槍和59—1式14.5毫米二聯艦用高射機槍;56式和 56—1式7.62毫米沖鋒槍。工廠的規模不斷擴大,成片的新廠房拔地而起,到1956年基本完成擴建工程時,工廠已發展成為有1.2萬多名職工,設備4000多臺(套),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的的大型兵工廠。從此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同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步兵班用槍械研發和生產制造基地。
國家改革開放后,工廠實施了“軍轉民”,由國營建設機床廠逐漸發展為建設工業集團公司,取得了非同凡響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20世紀80年開始,連續躋身全國最大工業企業500強。1991年達到發展的鼎盛時期:工廠占地183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71萬多平方米。有職工1.8萬多人,各類設備7千多臺(套),以生產研發輕兵器和摩托車為主的大型軍民結合企業,成為中國兵器工業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其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基本體現了中國槍械的科研開發綜合實力。
步兵班用槍械是一種最基本最廣泛最大量的武器裝備。建國后,國家投入很大力量加強兵器工業基礎設施,逐步形成了以單兵自衛、單兵戰斗、班組支援武器為骨干的步兵班用槍械裝備體系。漢陽兵工廠的嫡傳建設機床廠等一批老兵工企業,經過幾代軍工人的臥薪償膽和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得以逐步發展壯大,其間經歷了仿制、自行設計、自主研制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全面引進的基礎上進行仿制,實現了班用武器制式化;
1956年,我國定型了56式系列班用槍械,包括56式沖鋒槍(仿制蘇聯AK47突擊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仿制蘇聯CKC半自動卡賓槍),56式輕機槍(仿制蘇聯RPD輕機槍)。56式系列班用槍械彈藥通用,發射中間型標準步槍彈。
建設廠從1955年開始,仿制生產了56式系列中的56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成為了我軍第一支制式列裝的班用武器。56式半自動步槍射擊精度良好,質量輕,外型流暢美觀,槍管較長,帶有分離式劍型刺刀,具有傳統步槍的特點,既能在中遠距離上可有效命中目標,在近距離上可拚刺格斗,符合我國“全民皆兵”的戰術指導思想。
56式沖鋒槍是1956年在蘇聯提供的AK-47產品圖和技術資料的基礎上試制生產的,該槍在近距離上兼有自動步槍和沖鋒槍的綜合性能,是可單、連發射擊的全自動武器,火力猛烈,動作確實可靠,能適應在特殊的環境、氣象條件下作戰。建設廠于1981年按上級要求轉產生產。當時一個我軍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班用機槍、2支56式沖鋒槍(由正副班長使用)。
1962年,在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中,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沖鋒槍、56式輕機槍自裝備后首次投入實戰,相比印軍使用的英制手動恩菲爾德步槍和布倫式機槍,56式班用槍械以其較高的可靠性、機動性及火力,為我國最終贏得戰事立了大功。這是中國軍隊在歷次反擊侵略的衛國戰爭中第一次在裝備上優于對手。
第二階段:自行設計。
我國兵工企業經過幾十年的仿制消化吸收,積累了實踐經驗,掌握了武器的特性,認清了現代世界輕武器的發展方向,初步具備了自行設計的條件。20世紀60~70年代,以建設廠為主,聯合相關單位研制生產了63式7.62毫米自動步槍,該槍采用回轉式閉鎖,單連發自動射擊,彈匣供彈,彈匣容量20發,折疊式三棱刺刀,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研發的第一支自動步槍。研發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在實踐中得到學習、鍛煉,為我國新型步槍的研制和發展積累了經驗。
第三階段:自主研制。
首先是槍族的自主研制,實現了班用武器槍族化;
1979年,針對對越自衛還擊戰中暴露出的56式半自動步槍火力不足等問題。我軍戰術思想發生變化,步兵裝備的輕武器不再強調近距離拚刺搏斗和中距離的精確射擊,而是強調近距離快速射擊進行火力壓制和突擊。根據這一變化,由建設廠主導研制生產了81式7.62毫米自動步槍,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個班用槍族中的步槍。該槍族由步槍、沖鋒槍性能合為一體的步槍和班用機槍組成,槍族內零部件的通用率達到78%。81式自動步槍很快全面取代了我軍原裝備的56式步槍,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兩山輪戰”的實戰考驗。
其次是小口徑步槍的自主研制,實現了班用武器小口徑化。
1991年起,建設廠參與研制生產了5.8毫米自動步槍,是5.8毫米班用槍族系統的單兵作戰武器。該槍為無托結構,導氣式自動方式,機頭回轉式閉鎖,平移擊錘擊發機,可單、連發射擊,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命名為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95式5.8毫米槍族包括自動步槍、班用機槍及4個配屬產品——白光瞄準鏡、微光瞄準鏡、多功能刺刀及下掛榴彈發射器,槍族中各槍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換或通用。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于1997年首次裝備解放軍駐港部隊,是我軍第一種大規模列裝部隊的小口徑單兵作戰武器,隨后大量生產裝備部隊,提升了我軍單兵戰斗力。
建設廠秉承保軍報國信念,履行強企富民責任,記錄了重慶的發展、變遷和中國兵工的崛起、自強。幾十年來,工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哲娞峁┝艘淮忠淮哂惺澜缦冗M水平的新裝備,那一支支大國工匠嘔心瀝血、精雕細刻打造的名槍,承載著中國軍工人的報國情懷,讓世人見識了中國制造的精良,為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離不開“小米加步槍”的艱苦奮斗。而建設廠的產品,契合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理念。建設廠的曲折經歷,伴隨著中國民族工業從艱難困境中逐步走向繁榮興旺,也見證了中華民族擺脫屈辱、走向強盛的偉大征程。
新中國三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分別于1958年3月28日、1965年11月15日和1991年4月15日視察了建設廠,這在中國的企業中是極為難得的,由此也足以見得建設廠在中國歷史進程以及經濟建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建設廠不僅是中國兵工的象征,更是重慶的驕傲,它承載著歷史的厚重,也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經過了幾天的入廠培訓,我對建設廠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后來,因工作需要,我查閱了大量的第一手歷史資料,進行過多年的廠史研究和編纂,對建設廠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歷程也算是了如指掌。我為能加入這個歷史輝煌的中國名企服務,心中充滿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