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火熱的謝家壩軍營

從云南邊疆回到內地內江后,部隊加大了文化建設的投入。1979年夏秋之際,師政治部給基層連隊陸續下發了一大批書籍,有自衛還擊英雄事跡系列叢書、優秀文學作品和各類學習教材。連隊黨支部根據上級文件精神,研究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案,措施之一是,騰出了一間屋子,由我負責創辦了一個連隊圖書室。

我精心布置了書柜,安好桌子和椅子,建立了借閱流程和管理制度。一下子有這么多的書歸我管,我喜歡。其中有一套上海出版社出版的數理化自學教材,共十七本。想起幾年前我參加高考時,考卷上那些做不出來的題,要是當年有這些教材多好啊。于是,我經常坐在寢室里,打開嶄新的書本,聞著油墨的氣息,利用業余時間自學了這套教材。

當然,在部隊這個集體的環境,也不是什么都能隨心所欲,有些想法不切實際、有些計劃也難以落實。甚至出格的事也偶爾為之。弄得不好,還有可能戳笨。

我這人心腸軟,面子薄,自主性不夠,做事原則性有點差。我們連隊中四川老鄉占了一半多,通信連和無線電連的老鄉也不少,老鄉之間的業余活動,經常與我的自學時間有沖突,不想摻合吧,又因為不善于拒絕,很多時候就順水推舟參加了。

比如,星期天如遇到內江的電影院有新影片上映時,幾個連隊或者營部相熟的老鄉,有時借通信連摩托車班的老鄉到駐城區的營區單位辦公事的機會,或者以摩托車故障修理后試車為借口,幾個人偷偷駕車溜進城里去看電影。去的人多了一兩個的話,就超載坐在車斗的備胎上。

有次看完電影回營時,已經傍晚6點多鐘了,郊區公路上來往車輛很少,行人也少。我們幾個人就輪流駕駛,各開一段路過開車癮。輪到我開時,天已擦黑,在內江電廠旁邊的山坡上正要轉一個急彎,不料迎面駛來一輛亮著大燈的載重汽車。我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自學的駕駛技術顯然不過硬,遇到突發情況頓時慌了手腳,處理不當把不穩方向,摩托車一下撞在了公路邊的崖甓上,坐在車斗里的一個老鄉右手肘劃破了一大塊皮,但車還能開。我們垂頭喪氣回營后,老老實實向通信連承認錯誤,通信連干部雖然沒有給相關單位通報事故情況,但是恨鐵不成鋼地把我們幾個罵了個狗血噴頭。

還有一次更早的闖禍更離譜,那事發生在臨戰前的云南河口。那天晚上部隊放露天電影,放的片子我看過幾次了,就沒有去看,陪一個執勤的老鄉在連隊帳篷邊的草地上抽煙擺龍門陣。相談正歡時,老鄉說隱約聞到一股香味,就摸進帳篷去查看,發現是炊事班煮熟的香腸裝在幾只鐵皮水桶里,他就用刮線刀割了兩節出來。我似乎覺得不妥,但不知不妥在哪里,也吃了一節。令人沮喪的是,第二天早晨,連隊集合拔營轉移,炊事班給全連分發稀飯和香腸當早餐,結果差了兩節香腸,害得有兩個干部沒有吃到香腸,原來炊事班昨晚是按人數煮的。炊事班長不明就里,還責怪煮香腸的炊事兵數錯了。雖然我們沒有暴露受到追究,還是搞得兩人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如此講述過去的故事,真有點讓人尷尬。其實我這人臉皮太薄,一直是個老毛病。比如,我管理的耗材是有指標的,遇到死皮賴臉超標領用的,因為怕得罪老鄉不好拒絕。這倒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多少有點違規了。連隊年終考核時給老鄉透露考題的事(我是文書要事先刻印卷子)也發生過。我確實是錯把順水推舟自我標榜為“人性化”了。老鄉們倒是都說我一團和氣,是個老好人;也有外省戰友毫不客氣批評我不堅持原則,有個排長曾評論說,蘇文書那個崽兒“難堪大用”。

部隊還給基層連隊下發了一批文娛器材。有二胡、板胡、笛子、小號、小鼓等一套樂器,豐富基層的文藝生活。八一建軍節、春節等節假日,有文藝特長的官兵用這批樂器組成了一個樂隊,參加連隊和通信營的文藝晚會。連隊的戰友來自天南地北,民族不同,風俗各異,能歌善舞者眾多,大家自娛自樂,熱鬧非凡。

同時下發的還有一批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器材和象棋、圍棋、軍棋、撲克等娛樂工具。那時我們年輕好動,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勁。連隊從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只有星期天的時間可以自己支配。愛好體育競賽的戰友們,星期天便相約一起打球。羽毛球、乒乓球對場地要求不高;籃球一般是在營部操場的籃球場或下山到師司令部籃球場打比賽。但營區沒有足球場,踢足球的戰友們則要走遠一點找空地玩。喜歡棋牌游戲的則聚在會議室或食堂打撲克或與下象棋,盡管沒有賭輸贏,但經常也為是否悔棋爭得面紅耳赤。

我在部隊最喜歡的體育運動是踢足球。但這個愛好維持的時間不太長,大約只有幾個月。

下發連隊的文娛和體育器材均由我保管,包括那個黑白相間的足球。星期天,連隊的足球愛好者早早就來找我借足球,我們一群人有時到駐地附近的農場空地上,有時走遠一點到沱江邊的河壩上,撿幾陀石頭擺成“球門”,然后分成兩隊便烏噓吶喊地大戰一場,那個痛快勁簡直沒法說。

也是樂極生悲。有一次雨過天晴,我們不想走遠了,大伙頭腦發熱,居然就近把“賽場”擺到了師司令部的操場上。鏖戰中一個戰友在球門前接到一記妙傳,可惜那家伙腳法太臭,他飛起一腳卻放了個“高射炮”。哦嗬,遭老,司令部辦公樓二樓上的一扇玻璃窗“嘩啦”一聲就碎了一地,我們當場就嚇傻了。好在隨后走出來一個神采奕奕的瘦高個老頭(有認識的戰友小聲嘀咕是個“副師長”),他并沒有大聲武氣的批評我們,還幽默地說“小伙們怕先得苦練射門技術喲,窗戶不可能都裝裝甲噻。”我們為大領導卓而不群的襟懷暗暗感嘆,大家都松了一口氣,當時也就沒當回事。

有句話說“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很可能是師司令部那幫無聊的參謀用電話告了密,我們連長聞訊后暴跳如雷。小領導對待犯規的我們可就沒有大領導那么客氣了,他在晚點名時兇神惡煞地把“運動員”們一個個揪出隊列,捶胸頓足地足足訓了好幾分鐘。我們遭嚇懵了,一個個敢怒不敢言,在心里強詞奪理地貶低他“大領導和小領導,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沒想到更大的差距在后頭:連長訓完我們,又余怒未消地宣布了一個令大家意外的命令——沒收足球。大家面面相覷,只得干瞪眼。結果那場球賽斷送了連隊足球隊的訓練資格,情緒低落的球員們只好“轉業”成為了球迷。

大約在9月,部隊又給每個連隊配發了電視機,安放在連隊的會議室。在那個年代,電視機可是一個稀罕物,戰士們從此多了一個娛樂場所,晚飯后擠在會議室看電視的人不少。當時的電視臺只在每天晚上播放幾個小時的節目,但那臺19寸的匈牙利進口的黑白電視機質量不太好,畫面基本是雙影,經常維修。就是這臺電視機,我們開始看到了足球比賽的直播,基本上晚上有中國隊的比賽,晚飯后大家爭先恐后地沖到連隊會議室爭好位子,其樂無窮。

當兵很艱苦不假,訓練場上摸爬滾打,決不含糊。但是部隊生活不寂寞,部隊經常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戰友們情同手足親如兄弟,連隊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快樂集體。

我服兵役的NJ市,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內江古稱漢安,位于四川盆地腹地,有著2000多年的建城史,300多年的制糖歷史,因盛產蜜餞、蔗糖、果脯,素有“天下蜜餞出漢安”之說,故內江別名“甜城”。

我們部隊駐地謝家壩位于沱江東岸,河的斜對面就是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日榨甘蔗1500噸的內江糖廠。據說內江糖廠是當時全國第二大糖廠,主產白砂糖、酒精、紙、酒。每年冬季,江邊的碼頭上停滿了運載甘蔗的船只,糖廠拉甘蔗的汽車絡繹不絕。從謝家壩到沱江對面內江糖廠所在地詹家壩有小船擺渡。

從謝家壩沿沱江江岸往上游走幾公里,河道有一個很大的回灣,灣頭邊外有一個小鎮——NJ市東興區椑木鎮。這里自古是川南各地進入省城成都的水路和陸路交通要道,也是方圓百里內重要的商貿物資集散地,被譽為“川南門戶”。成渝鐵路建成后,這里又設了椑木鎮火車站。火車車站與沱江鐵路大橋緊緊相連,沱江鐵路大橋是西南地區第一座、也是505公里的成渝鐵路全線最長的鋼梁橋。沱江西岸的椑木鎮火車站是成渝線上的四等小站,除了慢車和會車,火車往往飛馳而過,一般不會停靠。

椑木鎮離謝家壩不遠,當兵的幾年,我偶爾與戰友們一起在星期天去逛逛小鎮。從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沱江鐵路大橋上的人行道走過去,就進入了小鎮狹窄的石板老街,街道兩邊多為木結構梁架房,鎮上有電影院和川劇場。每次去,我們必然要品嘗鎮上的內江名小吃油炸粑,還要吃云片糕和砂鍋米線。當然,到椑木鎮只為游玩,如果要購物的話,我和戰友們一般選擇背個挎包乘坐公交車到內江城去,畢竟城里物質更豐富,也熱鬧得多。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同樣吹到了內江,吹進了軍營。當和平年代里軍人們走出綠色營房,面對物欲世界的各樣誘惑,會有怎樣的多元化選擇和人性的躁動與困惑?

講一件當年的趣事:

初秋時節有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我們七八個戰友,一起到內江城里購買日用品。公交車慢悠悠地行駛,公路上電廠運煤的卡車往來穿梭,酒廠發酵的氣味剌鼻,沱江中的駁船汽笛悠揚,我們有說有笑,心情暢快地進了城。

上午逛街買了預定的物品。在餐廳吃午飯時,聽說在公園有民間自發組織的露天舞會。年輕人誰不好奇,加上離歸隊的時間還早,便有點蠢蠢欲動。但作為身穿軍裝的現役軍人,去與不去頗為顧慮重重,確實不好辦。我們為難起來,不知是誰可能不甘心,提議不如聽天由命吧。

有個班長當場摸出一枚硬幣,很干脆地拋向半空,雙手接住捂著問,“正面就去,背面就算了”。大家都說“要得”。打開手掌是正面,一行人便心安理得的坐公交車到甜城公園去看稀奇。

露天舞會在景致優雅的公園里一個小山坡的坡頂上。我們一群人沿著林間鵝卵石鋪設的彎曲小徑,來到人聲喧嘩的一塊打著三合土的平壩,三面是稀疏小樹林,一面是一棟開著小賣部的平房。周圍的草地上或坐或站圍滿了形形色色的人,青年男女居多。一棵大樹下,青草上鋪著一張顏色鮮艷的塑料布,有一臺三洋牌收錄機正在播放音樂,旁邊堆放有一堆封面花花綠綠的磁帶盒。

每當音樂響起,衣著時尚的青年人便一對對的旋進舞場翩翩起舞,秩序井然。午后的陽光照耀著公園的樹林,壩子上跳舞的人不少,四周圍觀的人更多,大概有好幾百人。我們遠遠地躲在人群后面的一個土堆上張望了一陣,終因身著軍裝不好意思靠近,看了一陣就在眾人的側目中離開了。

同為文化的載體,除了書籍,我還酷愛電影和音樂。但過去能聽到的多是民歌和樣板戲。我在連隊那臺匈牙利生產的電視機上第一次聽到的流行歌曲,是1980年秋天電視轉播的蘇小明在BJ“新星音樂會”上演唱的《軍港之夜》。蘇小明浪漫的歌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中國大陸通俗歌曲的開拓人物之一,她迅速成為了軍中的偶像人物。后來兩山輪戰期間,董文華演唱的紀念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的《血染的風采》、《十五的月亮》等軍旅歌曲蕩氣回腸,也是一夜之間風靡軍營、傳唱至今。

那時好多電臺都舉辦了“聽眾點播”欄目,我們在收音機里經常收聽。幾個愛好音樂的戰友,有個星期天聚在一起,出于好玩,寫信給自貢廣播電臺,點播了自己喜歡的《軍港之夜》,一周后收到電臺的回信,告知所點的歌曲的播放時間。到了播放時間,戰友們便圍著收音機收聽欣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伦县| 白城市| 灵武市| 湟源县| 明水县| 横峰县| 黑水县| 天峻县| 英超| 长丰县| 旌德县| 阿鲁科尔沁旗| 凤庆县| 海原县| 西林县| 金寨县| 辽阳县| 沐川县| 上蔡县| 抚顺市| 宜川县| 舒城县| 小金县| 辛集市| 永泰县| 汝阳县| 镇原县| 吉水县| 合水县| 英超| 泰兴市| 江津市| 天等县| 阿克| 蚌埠市| 安化县| 和硕县| 时尚| 锡林郭勒盟| 合川市| 甘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