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軍事訓練
- 從軍人到軍工人
- 艸河魚翁
- 4744字
- 2025-02-13 09:14:04
我們下連隊后的前兩個月,連隊主要以共同訓練科目為主。
按照部隊的訓練大綱,共同訓練科目包括隊列、射擊、投彈等基礎訓練科目和器械(單、雙杠、木馬和俯臥撐、仰臥起坐共五項)、10公里長跑、5公里武裝越野等體能訓練科目。
射擊訓練時,我覺得打靶是件很容易的事:瞇起眼睛盯住目標,然后右手食指一勾,“啦”,子彈就飛出去了,好簡單哪。所以訓練中馬馬虎虎,缺乏耐煩心,動作又不得要領。在實彈考核時,我又犯了新手常犯的毛病,只圖過癮,一口氣把彈匣的子彈通通射了出去。結果10發子彈正中靶心的1發都沒有,有2發甚至脫了靶,算是對我不重視技巧訓練的懲罰。
投彈訓練的成績更差。比起其它新兵戰友,我在力量上自嘆不如。投模擬彈訓練下來,我手臂就酸痛得了好幾天,連筷子都拿不穩。與實彈射擊相比,投手榴彈實彈有一定的危險性,連隊為確保安全,事先在訓練場的一個小山坡上挖了個一米來深的防護坑,并安排一個連干部在坑里監護投彈新手。每個新兵按照口令依次進入坑里,以站姿向坡下面的山溝扔手榴彈。
輪到我投彈時,干部一邊把手榴彈遞給我,一邊在我耳邊反復強調要領,沒想到這反而使我緊張起來。我用小指套入拉環時,只覺得心跳加快,冰冷的手榴彈越發顯得沉重。我用吃奶的力氣把手榴彈扔了出去,我本來是想扔遠點,這個目的也確實達到了,但扔偏了方向。手榴彈“轟”的一聲在對面不遠處的溝沿上爆炸了,驚得干部大喊“臥倒”。可能是經驗方面的原因,我的反應慢了半拍,被干部一把扯倒在坑里。真是謝天謝地,好在有驚無險,沒有出現事故。
器械考核我的單、雙杠均一次合格,但跳木馬有點差勁,是最后一批才通過的。開始時做仰臥起坐問題不大,但俯臥撐不達標,經過訓練后才慢慢掌握要領,達到要求。
連隊組織了幾次10公里長跑和5公里武裝越野跑。全連出發后一上營區外公路,體能出色的兵個個奮勇爭先,隊伍很快就跑散了,我幾次都是落在隊伍后面的那一群人里面,跑倒是跑得動,就是跑不快。
完成了基礎訓練和體能訓練科目。從6月份開始,部隊進入了每年的例行軍訓。我們通信連屬于技術保障分隊,連隊安排架設排進行了全面的野戰通信線路架設專業技術訓練。
野戰線路分為野戰被復線路(用以溝通師以下各級指揮所內部通信)和野戰電纜線路(用以溝通師以上各級間的電話、電報通信),我們主要圍繞被復線路的架設和維護技術進行專業訓練。
我們首先熟悉專業器材的性能。主要有野戰被復線、便攜式電話單機、指北針和軍用地圖等;還有用于收放線的絡車、用于高架線路的懸線桿,以及鉗子、起子、膠布、刮線刀、攀登踏板、鐵鍬、手電筒等作業工具,然后逐步掌握線路架設的專業技能。
架線兵的專業技術訓練科目,主要有線頭接續、固定、理線、懸線、埋線、攀登、單機故障排除、線路故障排除、500米收放線等單科,還有1000米綜合技術作業和圖上作業。
線頭接續是根據架線的環境和要求,用不同的專業方法接續線頭。主要有并合結、蛇口結和丁字結三種。這種訓練時間長了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促使人心靈手巧。
固定就是放線時每隔適當距離要對被復線加以固定,以保持線路穩固。方法有雙環結、雙活結和挑活結三種。這種技能運用非常廣泛,日常生活中也時常用得著。
理線就是隨時糾正線條利用地型不當之處,使線條保持一定的松度;懸線就是線路需要跨越公路或不利地形地物時,將線條懸掛在樹木、電桿和其它可以懸掛線條的物體上;埋線就是在線路通過道路、指揮所和電話站附近等人、車活動頻繁地段又不宜高架時,進行挖溝埋設。這些需要對地形地物加以判斷,靈活處理,技巧性較強。
攀登就是在跨越公路或障礙物而用懸線桿無法固定線條時,需要爬上瀝青電桿或樹木等物固定好線條。方法通常有用腳套攀登,四肢攀登,踏板攀登和搭人梯攀登等。最常用也是最難的是四肢攀登,爬上去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用腿鉤住電桿成盤坐姿勢,騰出手來固定線條,而且規定務必在兩、三分鐘內完成。但這兩、三分鐘下來往往手腳癱軟,氣都出不贏,感覺就象跑了場馬拉松一樣。一天訓練下來,手上往往打了好幾個血泡,軍衣軍褲幾天就臟得變成了紫色。
故障排除是架通線路安裝好電話后,對無法進行通話的故障修理。一般由連長或排長事先在電話單機或線路上人為設置一些常見故障,導致電話打不出或線路不通,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故障難度不一樣規定的時間也不一樣),找到故障并迅速排除。主要訓練架線兵熟悉常見故障的征候,掌握查線技術,考核判明故障的速度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500米收放線是右肩左挎背絡車于腹部,在規定的線路和時間內,在快速奔跑中放線和收線。訓練中不光要跑得快,還要不時調整絡車,謹防卡線或者扯線,體力消耗很大不說,還經常被絆一撲爬,摔得鼻青臉腫。開始時,我們的軍衣的扣子常常被扯脫,解放鞋倒是結實耐用,但襪子容易磨破。記得有一次我正要把一雙破了個洞的襪子甩出去,遭老兵一頓指責,說你娃曉得個鏟鏟,“補一補不能穿嗎?”。我不好反駁,低頭暗自思忖:鏟鏟我不曉得,只曉得當兵的訓練很辛苦。
比500米收放線更辛苦的是1000米單兵綜合技術作業。要求架線兵背上20多斤重的器材,沿指定的線路放線,途中設計有跨越一次公路(爬上相對的兩根電線桿使電話線從電桿上通過公路),接幾次線頭,到達終點搖通電話后,一點都不能歇氣,必須馬不停蹄的沿路收回被復線(來回距離共2000米),以所用時間和技術標準作為考核指標。
圖上作業包括識圖用圖,掌握對照地形、按圖行進和分析研究地形的技能。一般地形圖是按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關系和規定符號,把現地地形測繪在平面上的圖形。軍用地圖使用四種顏色,有適應各種需要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地貌對軍事行動有著直接的影響,《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用了一篇來專門講地形。所以,既懂天時,又懂地利,這是技術活,也是軍人的基本功。
首先在課堂上要學習軍事地形學。了解圖廓外各部名稱和作用,認識地物符號,學會地貌判讀與判定方位,掌握比例換算與實際距離計算方法和使用指北針里程表量取距離。然后進行實地訓練,按圖尋找指定位置:往往是連隊干部白天事先勘察好訓練地點,確定好路線,用軍車的里程表量好距離。當一抹斜陽染紅了天際,連隊提前吃了晚飯,然后用軍車把部隊拉到一個完全生疏的地方,在公路旁解散,找個樹林就地方便后,再集合隊伍,以排為單位(每個排一個方向),給每個架線兵發一張軍用地圖和一個指北針。
訓練的第一步,是每個人先在手中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符號和彎彎曲曲的線條中,用指北針判定方位,迅速找到自己當前的立足點,馬上報告連長。連長確認正確后,在圖上標明本次訓練的目的地。架線兵據此研究判斷片區地形,識別途經的地貌特點,確定目的地的地理坐標,并在地圖上繪制好簡易要圖,選擇并標定一條合理的線路(有時最便捷的路往往走不通,如有水庫擋路或路上有無法攀登的懸崖等)。
訓練的第二步,是按連長的指令,各排每隔一刻鐘出發一個人(總目的地相同但方向和順序不同)。每個人身背一個綠色的軍用水壺和一個帆布制作的綠色軍用挎包,腰扎棕色的武裝帶,健步如飛沖入清冷的夜色之中。挎包里裝有軍用地圖、指北針、一支鉛筆和一個軍用手電筒,以及一張出發時連長發的寫有編號的紙條。一個個架線兵孤獨的身影,趁著濃濃的夜色行進在寂靜的山野,迷了路也沒有人可以幫你,一切都得靠自己拿主意。到達第一個目的地后,將自己手上的紙條交給已經等在那里的副連長或副指導員,由他們寫上到達的時間作為考核的依據。這時基本上已經是下半夜了,但事情還沒完。
訓練的第三步,是排長借著手電筒微弱的光線,在陸續到達人員的軍用地圖上,再次標出事先預定的新集合地(往往在公路邊),架線兵又甩開雙腿繼續跑,按地圖的指引迅速趕往集合地,連隊干部乘坐的軍車早已等在那里。不是每個人每次都能順利的到達集合地,每次訓練都有個別因迷失方向走了冤枉路而超過時間的人。所以,在出發點,各排長往往最后出發,負責收攏本行進方向上迷路的架線兵。一般要到凌晨時分,等所有人都到齊后,全連集合乘車返回駐地。
圖上作業訓練是按照行進要領,以準確到達目的地的時間作為考核指標。
按照生物學的某些觀點,平衡是大自然的規律。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得天獨厚,便會在另一方面相形見絀。如果按傳統文化來解釋一句話就說明白了,這就叫“陰陽諧調”。體力活非我所長,來回奔跑收放線或爬電桿確實稍遜一籌,不承認不行。不過有點知識含量的項目,我的成績還是馬馬虎虎可以的。
部隊生活的紀律嚴明,作息時間相當規律。進入訓練季節后,要求十分嚴格。
早晨起床整理內務仍然是必修課。早飯后整隊集合,步行到訓練場。上午和下午各個科目輪番進行,安排得很緊湊。每天在野外摸爬滾打,訓練結束后總是一身汗一身泥,回來后洗澡就不必說了。但連隊的澡堂不大,我們需要端著臉盆排隊洗澡,淋浴后又要洗衣服,香皂和洗衣粉消耗很快。晚飯后,還要上課或開會學習。夜里十點鐘,師部大院的廣播里吹響了熄燈的軍號,才能上床睡覺。
軍事訓練不分白天黑夜,是全天候的。6月7日,連隊安排了第一次夜間訓練,科目是500米收放線。后來又進行過多次夜間訓練,分別訓練了按方位尋找指定位置,夜間線路故障排除,1000米單兵綜合技術作業等科目。也進行過兩次夜間緊急集合訓練,緊急集合后,馬上進行負重10公里越野。
由于架設線路的專業特點,訓練中往往是兩人一組相互配合,無形中有一種比賽的性質,這就需要拼體力了。坦率地說,我是常常處于下風的。但我咬牙堅持,總算熬了過來,各項成績考核合格。
6月14日,連隊組織了半個月的野外駐訓。
各個通信業務訓練地點不同。架設排被安排在距內江城區十幾公里的田家場,這里丘陵起伏,樹木茂盛,有一條小河繞場而過。我們住在一個倉庫里,按照實戰的要求,白天黑夜交替訓練,各個科目反復演練。白天訓練動作生猛,夜間訓練除專業技術訓練外,還安排過幾次負重訓練,重量每人每次逐步加碼,比較艱苦。
外出訓練雖然緊張,但管理相對寬松一些。在營地,起床號響起要出操,晚飯后要集合點名,業余時間或上課、或例行保養訓練器材,熄燈號吹響必須就寢,作息時間非常嚴格,課余活動也受限制。在田家場,訓練和學習照樣忙碌,其它相對寬松些,偶爾賴會兒床,被子疊得也很馬虎。業余時間則較為自由,伙食也要好得多,比起在軍營里有種別樣的暢快。只是野外訓練的強度明顯加大,幾天后腳跑痛了,走路都痛,但初步熟悉了專業技能,訓練成績提高很大。
7月到8月,連隊多次組織了外勤排和內勤排聯合參加的全連有線通信綜合作業,進行全流程協作磨合,走遍了內江的山山水水。架設排離開訓練場,冒著烈日進行沿鄉間土路長途架設,各個架設班按圖索驥,翻山越嶺多路分段放線,與通信排各個電話站的總機班聯手建立野戰電話通信網。不但時間限制嚴格,還要考核線路架設的質量。
在夜間綜合訓練的單獨作業時,訓練中要對操作要素反復操練,訓練后要對出現的問題一一點評、考核,一般是通宵得不到休息。與平時的訓練相比,強度大、難度大,又餓又疲,冷熱交加,衣服幾乎沒有干過,備嘗了軍事訓練的勞苦與嚴格,對個人的體力和毅力是個考驗。
其間,通信營按照訓練計劃,也組織了幾次白晝和夜間全營有線、無線、接力、運動等綜合通信保障演練。全營官兵各司其責,各種通信裝備悉數展開,各個通信專業按實戰要求設置訓練內容,檢驗平時的訓練成果。
幾次綜合訓練考核實踐,我在笨重體力作業的艱辛磨練中,充分掌握了架線兵在作戰中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領。
隨著夏天的到來,連隊還組織了幾次泅渡沱江的訓練。沱江發源于四川西北部九頂山南麓,流經簡陽、資陽、內江、自貢等地市,在瀘州匯入長江,全長712公里。沱江江面遠沒有長江那樣寬,水流也沒有長江那樣湍急。初中就偷偷下長江游泳的我,按照訓練科目完成了橫渡沱江的目標。但在游泳耐力訓練中,連隊從謝家壩下水能游到沱江大橋的不多,很多人和我一樣,水性都很一般,紛紛中途上岸(游不動了可以自行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