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唯才是舉
- 手握三國志,劉辯亂漢登帝位
- 愛吃火鍋老頭魚
- 2209字
- 2025-01-20 20:01:34
劉辯心里像吃了蒼蠅一樣惡心。
明明這件事是袁氏兄弟策劃的,現在他們卻成了功臣,還要自己親自封賞。
但劉辯也沒辦法,盧植、曹操雖然聽自己的,但在朝中勢力太小,連朝會都上不了。袁家勢力龐大,自己想要坐穩皇位,就得和這些世家搞好關系。
這也是劉辯從武帝紀里,曹操對付孔融那些人學到的。
劉辯點了點頭,面帶微笑地說:
“大鴻臚說得對,傳詔下去,司隸校尉袁紹誅逆有功,提拔為廷尉;虎賁中郎將袁術誅逆有功,提拔為光祿勛。”
“尚書盧植,誅逆、護駕有功,提拔為衛尉,加封關內侯,領北軍中候;典軍校尉曹操,誅逆、護駕有功,提拔為北軍中候,加封侍中。”
“河南中部掾閔貢,救駕有功,提拔為河南尹。其余百官,加俸三月。”
“謝萬歲!”眾人面帶喜色,就連看董卓的表情也友善了許多。
唯獨太傅袁隗挺身而出說:
“陛下,袁紹、袁術二人,初入朝堂,行事無章法,突然提拔為九卿,恐怕會讓朝野震蕩,望陛下三思。”
姜還是老的辣!劉辯心中感嘆。
袁隗這番話,看似在說袁紹、袁術年紀太小,擔當不了重任,但仔細想想,既保全了自己的利益,又表明了立場。
廷尉與光祿勛雖然位列九卿,但手中無兵。司隸校尉掌管京畿安全,虎賁中郎將掌管虎賁郎,可謂軍權在握。
劉辯原本如此調任,也是存有私心,但袁隗這么一說,又讓劉辯難以堅持。
更深層次的是,此番賞賜是董卓討來的,而劉辯對董卓的態度,袁隗和百官都看在眼里。
袁隗請辭給袁氏兄弟加官,既劃清了與董卓的界限,又掌握著京中權力,真是老謀深算。
劉辯面帶難色地說:
“那太傅覺得,應該如何封賞呢?”
“回陛下,袁家世受皇恩,值此多事之秋,自當忠心為國,竭盡所能。此乃人臣之本分,豈敢妄求賞賜。”
“袁太傅忠心為國,袁家是國之棟梁。傳詔下去,太傅袁隗忠于國事,扶保社稷,實為國之棟梁,特加封侍中,錄尚書事。”
“陛下,臣……”
袁隗還要推辭,劉辯攔住話說:
“太傅不可推辭,以免傷了天下士子的心。”
“臣惶恐謝恩。”
劉辯滿意地點了點頭。給袁隗加銜是劉辯愿意看到的,畢竟袁隗位列三公之上,又年事已高,不必擔心會有什么麻煩。
劉辯對這次封賞也很滿意。
盧植、曹操作為自己的親信,已經身居要職。
袁氏兄弟官職未動,雖然掌握著權力,但袁隗一番話也讓二人不敢胡來。
至于董卓,熱臉貼了袁家的冷屁股,讓劉辯覺得好笑。
此時,太常馬日彈說:
“陛下,宦官謀逆之事雖已結束,但所殺宦官不少,臣恐宮內空虛,難以服侍陛下周全。”
“臣懇請陛下下詔,九卿之下至謁者仆射,每家各選一人為郎官,進宮侍奉。”
看看這些世家老臣拉攏人心的手段!
劉辯心中連連佩服。
九卿至謁者仆射,幾乎涵蓋了全國各大世家。
各選一人入宮做郎官,便是每家多了一個出仕的機會。
由于袁氏兄弟對宦官的大肆捕殺,宮中宦官幾乎屠殺過半,也正是需要人的時候。
這話說得義正詞嚴,無懈可擊,比董卓討賞的伎倆不知高出多少。
但劉辯不打算完全這么做。
“太常說得有理,可依言而行。然而朕素聞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哪個不是得到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呢?”
“及其得到賢才時,曾不出閭巷,難道是幸運相遇嗎?是上位者求取而來的。”
“如今天下尚未安定,這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
“‘孟公綽做趙、魏的家臣是綽綽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廉潔之士才可用,那齊桓公又怎么能稱霸世間呢!”
“如今天下難道沒有像姜子牙那樣隱居渭濱的有才之人嗎?又難道沒有像陳平那樣盜嫂受金卻未被賞識的人嗎?”
“你們這些人要輔助我發掘那些出身貧賤的有才之士,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舉薦上來,我將重用他們。”
劉辯侃侃而談,堂下眾臣面面相覷。
這是昨晚劉辯看《三國志》時,曹操所發的求賢令。
曹操用人向來不拘一格,求賢令尤為出名。
其中寫明,無論出身貴賤,無論道德如何,只要有才,都可向自己推薦。
此時劉辯剛剛穩固了自己的帝位,宦官、外戚基本上被誅殺殆盡。
門閥世家雖然有才者輩出,但在朝廷中關系錯綜復雜,不能盡為自己所用。
豪強大族更不必說,如董卓之輩,一心貪戀權政,劉辯更視為眼中釘。
而通過《三國志》這本奇書,劉辯也明白了,天下還有無數有才能的人沒有被朝廷征辟。
這些人不光有才,而且在朝廷中關系干凈,正是自己所急需的。
因此馬日彈此話一出,劉辯頓時想起了這篇求賢令,順水推舟地宣布了出來。
但這番話確實太出人意料了。
自漢朝開始,選用官員素來先講德,后講才。
道德有失,便有曠世之才,也不能予以任用。
千百年來,這已經成為官場的潛規則。
而劉辯此話說唯才是舉,就算是和嫂子私通的人,只要有才,也可以推薦。
這實在過于驚世駭俗。
但百官震驚之余,卻無人勸諫。
盜嫂受金說的乃是漢朝開國丞相陳平的舊事,倘若此時勸諫劉辯,豈不是說高皇帝劉邦用人不明了?
看到百官的神情,劉辯知道,今天的朝會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朝中有了自己的親信,還是像魏武帝曹操這樣的智慧之士。
選材政策已經頒布,只需要一個榜樣便可。
朝會散去后,百官三五成群地議論著今天劉辯的政策。
唯獨曹操卻第一時間趕到宮中。
因新加侍中銜,曹操可以自由出入宮中。
“臣曹操,參見陛下。”
劉辯笑呵呵地看著曹操說:
“孟德無需多禮,來人,賜座。”
“謝陛下。”
曹操坐在劉辯下首,拱手說:
“陛下,臣聽聞陛下今日下詔唯才是舉,廣招天下才能之士,未知真假,特來求證。”
劉辯臉一黑,這曹阿瞞也太不會聊天了,敢來找皇上求證?
不過轉念一想,劉辯也釋懷了。
畢竟是新政,自然會有所質疑。
現在的曹操可不是以后的曹操,未逢亂世,想法未必有那么開通。
“不錯,朕今日下詔唯才是舉。孟德前來,是有賢明之士要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