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之堂跟診日記1(修訂版)
- 曾培杰 陳創濤編著
- 4729字
- 2025-01-21 16:29:50
第4天 吊痧也治病
2月22日
◎血瘀體質多吊痧
今天上午,同樣看了三十多個病人。我們一邊忙著抄方,一邊還忙著給病人“拍打”經絡穴位治病。這種“拍打”實際上就是“吊痧”,用掌擊把痧氣像刮痧、拔火罐那樣吊出來。
因為有些病人舌下靜脈明顯曲張變粗,說明身體血脈瘀堵得厲害,故而手腳不麻利,晚上難眠。一般這樣的病人,吊痧后多可見效。不過病人一定要能忍得住痛。吊痧治療是有些痛苦的,但確能緩解病情。大部分被吊痧的病人,都咬牙切齒,皺眉喊痛,還微微出汗。
老師風趣地說,這是欠打。我們稱之為吃苦了苦,要想了脫病苦,就要去承受鍛煉拍打之苦。這些病人自己不肯去鍛煉,造成血瘀體質,卻要我們幫他拍打,代替他鍛煉。醫生只能代替一時,卻不能代替病人一生啊!
一般上半身肩頸、胸膈、頭、手的病痛,以拍打肘窩及心包經為常見。下半身腰膝酸脹麻木、行走不利、靜脈曲張、腿腳沉重、腹脹肥滿的病痛,以拍打腘窩、委中穴、承山穴以及膀胱經、脾經為主。特別是腰腿酸脹的病人,重拍腿部委中穴,病人普遍反饋說效果不錯。拍完后,腿腳輕快不少。這正是針灸學《四總穴歌》中“腰背委中求”的道理。
這樣忙完一上午,加上每個病人都還要交代醫囑、忌口,老師連上洗手間的時間都沒有。特別是忌口,許多病都是病人沒有忌口吃出來的。所以,身體搞壞,有一大半的都是吃喝病。
所謂“病人不忌口,忙壞大夫手”,治病還是要先忌口的。比如,病人血黏度增高,渾身不爽利,眼也花,頸也痛,腰也酸,腿也重,這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忌口,老師常強調要少葷多素。特別是黏性食物不可多吃,哪些是黏性食物呢?雞蛋、糯米、肥肉、雞肉、糖果,這些都是黏糊糊的,吃進去血脈會更加難以走動,血黏度會變得更高。
接著有個中年婦女來復診,是皮膚瘀斑的。她說,上次吃完藥后,后背不痛了,嗅覺也變得好多了。
老師問她放屁了沒有,這是因為藥中放了升清降濁的理氣藥。她點了點頭。
老師又看了她的舌頭,明顯是紫暗的,老師說她陽氣郁在中焦,是血瘀體質,血脈走不動了(走得不流利的意思)。瘀斑明顯低于皮膚、偏暗就是寒瘀,如果明顯高于皮膚、偏紅的話,那就是熱毒瘀。
老師用四物湯活血化瘀為底,再加上溫陽散寒通脈的桂枝湯思路,最后還重用葛根升清陽,令病人經絡舒緩,嗅覺自然就會靈敏多了。
老師說,嗅覺不靈敏,是清陽不升,需要重用葛根50克,辛夷花10克,加入辨證方中。病人頭腦如陽光一照,立可見效。這正是“離照當空,陰霾自散”啊!
艷陽當空一照,陰云便會散去。人嗅覺不靈敏,就是因為陰云濁氣上浮于頭面停聚不化。這時讓身體清陽一升,濁陰便不驅自散了。
◎骨頭生銹與欠打
老師邊給病人吊痧,邊教我們一些吊痧的細節。老師說,要用空心掌,不是打病人,而是幫助病人用正氣把邪毒拖出來,就像刮痧、拔罐一樣。
老師還笑著說,拍打不是使勁往死里打,不是打人,而是治病,打人用的是恨,治病用的是愛。一個心中無愛與感恩缺乏的醫生是很可怕的,同樣的手法,有可能是在治病,也有可能是在制造疾病。
吊痧的病人由于各自體質不一樣,吊痧的部位分別可以見淡紅色、深紅色、紅紫色、紫黑色等各種痧氣。
這種吊痧的方法,明顯比拔罐、刮痧要深刻。拔罐、刮痧作用的層面會淺一些,偏于皮膚、肌肉,而吊痧卻可以直接把力道灌進血脈里。
有些椎間盤突出、長骨刺的病人,本來走路很重滯,一經吊痧完后,當時就覺得渾身輕快,腿腳也便利很多,他們還忍不住地多走了幾步,不停地感謝。
老師說,這是欠打,就是人體缺乏運動錘打,所以許多多余的骨刺、瘀堵才不能被身體消化搬運走。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運動的缺乏。動一動少生一病痛,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個座右銘應該放在電梯口。
人的骨頭跟手指甲一樣,每天都會有細胞分裂、生長、脫落、死亡,只不過手指甲長得較快,可以用指甲剪剪掉,而人體腰腳長的骨刺呢?有人想通過手術刮掉,但總不如靠平時的運動、拍打來磨掉安全可靠。
這種筋骨不利索、長骨刺的現象,民間的說法很形象,叫作“骨頭生銹”了。那該怎么辦?我們打個比方,兩把新鐮刀,一把放在角落里老不用,它很容易就生銹,久了就不能用;而另一把時常拿來使用,不僅越用越光滑鋒利,而且還不會生銹。可見人長骨刺、椎間盤突出以及各類筋骨不利索的病,道理跟刀生銹是有相通之處的。
吃藥不能代替運動。老師交代病人,要多運動。對于筋骨不利、中風偏癱的患者,能否康復得好,全在于患者的鍛煉意志。怕鍛煉苦,不運動,不流汗,這樣的身體會助長疾病的滋生。
我們吊痧時,除了叫病人要放松、深呼吸外,我們也要心神、正氣更足,防止病邪入體。這種情況我們吊痧時體會很深。
比如,我們吊痧一些比較頑固的疾病,自己的手也會明顯感到酸癢。病人身體寒瘀特別厲害的,拍不到十幾下,那些痧斑便會星星點點地冒出來,而病人的呼吸也明顯會深沉順暢很多。特別是拍得用力的,越拍到后面,病人就越不覺得痛,因為氣機順了。病人還叫我們要多拍,越拍越舒服,越拍越痛快。
按照拍出來的邪毒、痧斑顏色,可以辨明病性,一般偏紅的屬于熱毒,紫的便是瘀血,紫黑的那種便是寒瘀了。比較淡紅的屬于氣血虧虛,一般不適合吊痧,要服用八珍湯或生脈飲。
針灸、吊痧,這些都是要用神用氣的,醫者神氣怯弱,很容易為病邪所乘。所以,行醫者需要正氣存內,不然很容易就像《內經》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確吊痧以及加強鍛煉,都是培養我們正氣存內的方法。
◎逍遙散乃氣病通方
下面這個病人是典型的逍遙散證,老師是怎么加減變化應用逍遙散的呢?
這逍遙散本是婦女用方,卻可以女藥男用,又是什么道理呢?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專治肝郁血虛、脾失健運的證候。老師常用這個方,只要是七情郁結、肝失調達,而脾胃又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引起的各種病癥都可以用。此方原來是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胃口不開的,這是小看了逍遙散。拓寬來用,逍遙散正如其名,令人上下氣機逍遙,變化使用,在臨證上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這個大男人,老師一摸他的脈,也沒有特別問病人,便對病人說,你頭暈,容易疲勞,是陽氣郁在里面。平時運動過少,思慮太多,思則氣結,思慮傷脾,氣結傷肝,所以肝脹悶。可能有膽囊炎,胃口也不好。老師再看他舌苔水滑,舌下絡脈也有些瘀滯。老師說,這是肝郁脾滯,木不舒土。
病人點點頭說,眼睛也有些脹,晚上睡不好覺。
老師叫我開逍遙散,然后再加桔梗、枳殼、木香。所謂木郁則達之,肝木郁滯就要舒達,胸膈不利就要寬暢。
老師重用木香到30克,理三焦氣滯,令肝木暢達。又用枳殼、桔梗,一升一降,開胸中郁結。誠如《醫學傳心錄》中所說,膈上不寬加枳桔。胸膈以上不能寬緩,可加入枳殼、桔梗,以升降胸中大氣。
我們稱逍遙散加這三味理氣藥為“加強版逍遙散”。
由于病人脈象偏上亢,也有些脹,老師就稍加些龍骨、牡蠣潛降陽氣,配合酸棗仁養肝中陰血,以安神助眠。
逍遙散,市面上有中成藥逍遙丸,說明書里提到是治療婦科疾病的。但逍遙丸治療的絕不局限于說明書里提到的那些病癥。逍遙散乃氣病通方,如果加減運用得好,可以起到《內經》所說的“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至和平”的作用,這可是治療百病的共同歸宿啊!百病皆生于氣,調氣是治百病的宗旨。所以,逍遙散,女癥用之可調月經,男癥用之可疏氣血。
《說文解字》中提到,逍遙通消搖。莊子的《逍遙游》注解云:“如陽動冰消,雖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搖,雖動不傷其內。”譬之于醫,消散其氣滯,搖動其血郁,皆無傷乎正氣也。照這樣說,逍遙散能用到這種境界,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內經》說,知其要者,一言而終。就是說知道醫道精要的人,往往一句話,一個理,就能貫穿治病始終。這個逍遙散的理法,不正是這樣的醫道精要嗎?
◎白術療死肌,貫眾除子宮熱毒
又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婦人,是下焦白帶異常,偏黃,口微苦,容易浮躁生氣,而且睡覺睡不沉,很容易醒。
老師摸了脈,又叫她伸出舌頭來看,她的舌根部苔特別黃厚且膩。老師叫我開三妙散,蒼術、白術、薏苡仁。
老師說,要重用白術。白術能療死肌,必須要重用,可以治療各種頑固性皮肌炎、硬皮病。這是補土以生金,脾胃肌肉為土,肺皮毛為金,虛則補其母,肺主皮毛虛了,就要通過脾主肌肉來生肺。
婦科有各種炎癥,白帶異常,宮頸糜爛,這些都可以看作是死肌,尤其是子宮內膜定期的生長、脫落、排泄。這些生長不夠、排泄不干凈都可通過白術來療死肌生新肉。
老師在方中還加入杜仲、貫眾,我們稱為“二仲”。《藥性賦》說,杜仲益腎添精,去腰膝重,除毒熱殺蟲于貫眾。杜仲補腎入腰肢,貫眾去濕熱瘡毒。
特別是宮頸糜爛,做過激光、微創手術,傷到子宮的婦女,老師說,貫眾這味藥少不了。因為貫眾能除子宮、下焦各種熱毒細菌,這種熱毒包括現代激光手術、微創手術造成的。
老師說,你長期窩在家里,肺氣不舒,引起肝氣郁結,容易患肝病。這樣分析出病機來,老師就在三妙散加二仲的基礎上,再加上黃芩瀉肺金之熱火,枳殼、桔梗、木香、生麥芽以寬胸中之郁結。這樣下焦的白帶異常,就可以通過理中上焦的氣滯而得愈,符合《內經》的整體觀思路,即“下病取上”。
對于這個病人,老師開的醫囑也是少思慮,少窩在家里,節假日多去爬爬山,多去運動,并且禁食水果,不合適的水果能令腰涼手冷、氣滯血瘀。
這病人還有些不解,水果不是有很多維生素嗎?不是有很多營養嗎?
老師笑著說,你們只知道水果的好處,不知道水果的壞處。寒涼的水果,生痰生濕。反季節的水果也不好,因為中醫講究“非時不食”,甚至不是本地產的,對人體都不是很好。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盛產的瓜果蔬菜,營養早就夠了,至于你身體需要補什么,大自然也早為你安排好了。現在季節盛產大白菜,大白菜就最補,將來盛產馬鈴薯,馬鈴薯就最補。
下午,我們切當歸,先把全當歸分成當歸身與當歸尾。原來當歸的身和當歸的根須尾巴藥力是有差別的。補血、養血用當歸身,活血、破血用當歸尾。血虛,面色蒼白者用當歸身峻補血氣,貧血缺血者宜。血瘀,面色紫暗者用當歸尾活血化瘀,瘀血疼痛者宜。
老師的大藥房里,當歸的用量是相當大的。古人稱“十方九歸”,可見當歸這味藥確實不簡單。當歸被尊為藥王,“血中圣藥”,功用極大,許多傳統方劑中都離不開當歸。
明代醫家李中梓說:“能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故名當歸。”清代醫家黃宮繡說:“要使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俾血與氣附,氣與血固,而不致散亂而無所歸耳,書命其名曰歸,即是此意。”
我們剛開始用剪刀剪,速度太慢,而且有些當歸太干硬,剪得手生疼,還剪不斷。后來,我們用軋刀切,就切得快多了。而那些病號們看著我們忙,也非常熱情地圍上來,幫我們一起掰當歸尾。一群人掰,一個人切,仍然游刃有余。
同樣的藥,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功效,似乎有些令人費解。但我們一想,還是可以想得通的。比如,當歸身,它是守的,而當歸根須卻是不斷往泥土深層里游走的。這樣一靜一動,當歸身守而靜,故能補血養血;當歸須走而動,故能活血破血。守靜下來就是補,走動起來就是活。
所以累的時候,靜坐打禪是補;郁悶的時候,行走爬山就是活血通脈。
關于藥物不同部位有不同功效,秀梅、王蔣他倆背《藥性賦》時也提到,比如茯苓,《藥性賦》說: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結血,獨利水道以無毒。同樣是茯苓,為何里面肉層的白茯苓就能補心脾虛勞,而表面皮層的赤茯苓卻可以利水活血呢?
這還是動與靜的關系。植物的皮毛跟外界營養水分交流溝通特別密切,經常吸水,收縮膨脹,特別發達。所以茯苓的皮部,即赤茯苓偏于利水。而白茯苓在里面,就是以健脾補虛為主。
中藥皮類能利水,道理也在這里。比如,同樣是生姜,生姜皮辛涼為主,主要是和脾利水,配伍茯苓皮(赤茯苓)、大腹皮、五加皮、陳皮這些皮膚發達的中藥,特別能利水退腫,合而為五皮飲。我們想一下,人體皮膚不是汗腺最發達的嗎?而生姜卻偏于發汗解表、溫中止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