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封神:講透《封神演義》背后的真相與人心
- 卞恒沁
- 3072字
- 2025-01-17 14:47:34
02 《封神演義》的作者是誰?
和中國很多古典名著類似,《封神演義》的作者,是一筆糊涂賬。
關于這個問題,清代學者梁章鉅在筆記集《歸田瑣記》中引用鄉人林樾亭的話,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昔有士人罄家所有,嫁其長女者,次女有怨色,士人慰之曰:“無憂貧也。”乃因尚書武成篇,“惟爾有神,尚克相予”語,演為封神傳,以稿授女。后其壻梓行之,竟大獲利。
這個故事是說,從前有個讀書人把所有財產都給大女兒做了嫁妝,二女兒當然不高興。這個讀書人就寬慰她說:“別怕,你不會受窮的。”然后他就從《尚書·武成》一篇中的“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一句,演繹出《封神傳》一書,把書稿送給了二女兒。二女兒的夫婿后來把書稿拿去出版,竟然賺了一大筆錢。
《封神演義》成書于明朝,清朝的梁章鉅卻仍然搞不清作者為誰,還記錄了這樣一個道聽途說的故事,可見,《封神演義》作者的身份實在是撲朔迷離。
在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封神演義》版本中,書名下面的作者一般都署名“許仲琳”,這位又是何方神圣呢?這個名字出自明代萬歷年間金閶舒載陽刊本,這一版本藏于日本內閣文庫,書中卷二題作“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這是許仲琳成為《封神演義》作者的孤證。問題是史學考證講“孤證不立”,而且即使許仲琳確有其人,也可能只是給《封神演義》做過編輯工作,并不能證明他就是作者本人。
關于《封神演義》的作者,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李云翔。因為前面提到的舒載陽刊本中有一篇序文,里面有這么一段:
余友舒沖甫自楚中重資購有鐘伯敬先生批閱《封神》一冊,尚未竟其業,乃托余終其事。余不愧續貂,刪其荒謬,去其鄙俚,而于每回之后,或正詞,或反說,或以嘲謔之語,以寫其忠貞俠烈之品,奸邪頑頓之態,于世道人心不無喚醒耳。
“鐘伯敬先生”就是鐘惺,萬歷年間的進士,晚明時期的文學家,這里說他批閱了《封神演義》,但還沒完成。李云翔受朋友所托,對《封神演義》繼續進行了修改,“刪其荒謬,去其鄙俚”,還在每回后面加了一些喚醒世道人心的評論。所以,現在某些版本的《封神演義》也會把作者標注為許仲琳和李云翔合著。為什么不加上鐘惺?因為他在當時名氣太大,很多人冒用其名。說他批注了《封神演義》,可信度實在不高。
還有一種說法,雖然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但間接證據卻有不少。因此,本書也比較傾向于這種觀點:《封神演義》的作者是江蘇興化的道士陸西星。近代學者、1908年中國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的實際代筆者董康曾經編纂過一部綜論古代戲曲的《曲海總目提要》,里面有這么一句:“《封神傳》系元時道士陸長庚所作。未知的否。”這里的“元時”應為“明時”之誤,因為明代江蘇《興化縣志》記錄了陸西星的生平來歷:
陸西星,字長庚,生而穎異,有逸才,束發受書,輒悟性與天道之旨。為諸生,名最燥。九試不遇,遂棄儒服,冠黃冠,為方外之游。
陸西星,字長庚。古人的名和字一般都有關聯,《小雅·谷風之什·大東》里面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這說的是金星早晨出現在東方,就叫啟明星;夜晚出現在西方,就叫長庚星。所以“西星”就是“長庚”。陸西星本是儒家讀書人,后來做了道士(“冠黃冠”),說他是《封神演義》的作者,有三點間接證據。
首先是文本用語上的吻合。陸西星是江蘇興化人,而《封神演義》中出現了不少興化方言。比如,興化方言將頭頂周圍的皮稱作“頂瓜皮”,而在《封神演義》第五十五回“土行孫歸伏西岐”中有這么一段:
懼留孫用手一指:“不要走!”只見那一塊土比鐵還硬,鉆不下去。懼留孫趕上一把,抓住(土行孫)頂瓜皮,用捆仙繩四馬攢蹄捆了,拎著他進西岐城來。
除了方言,《封神演義》中的某些人名也疑似與興化地名有關。例如,《封神演義》中有一位神秘的逍遙散仙陸壓,而《興化縣志》記載,在嘉靖四十三年,陸西星第九次鄉試不中,移居荒郊野外,南鄰“陸鴨村”。這個“陸鴨”有可能是“陸壓”的靈感來源。
其次是風土人情上的吻合。《封神演義》中不少知名橋段,在興化當地風土和陸西星本人的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對應。比如,興化境內有釣魚鎮釣魚廟村,村東有一條古渭水河,河邊有姜太公廟,據說姜太公曾在古渭水河釣魚。《興化縣志》里說:“姜太公廟。在縣東北二十公里,舊名釣魚廟。相傳太公避居于此地。”《孟子》中說:“太公辟(避)紂,居東海之濱。”興化縣所處的江蘇省確實正在“東海之濱”。而且,即使興化的姜太公廟只是附會古籍而建,也可能會給居住在此地的陸西星一些靈感啟示。
而且,萬歷年間修訂的《興化縣新志》還記載,明宣宗宣德五年,興化東岳廟來了一位名叫姜可常的全真道士,善于祈雪,百姓來求雨,他施法祈雪,不久后便“雪飛數尺”,雪化而為水。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封神演義》中的如下片段:
子牙上臺,披發仗劍,望東昆侖下拜,布罡斗,行玄術,念靈章,發符水。但見:子牙作法,霎時狂風大作,吼樹穿林,只刮的颯颯灰塵,霧迷世界。滑喇喇天摧地塌,驟瀝瀝海拂山崩。幡幢響如銅鼓振,眾將校兩眼難睜。一時把金風徹去無蹤影,三軍正好賭。
……
話說子牙在岐山布斗,刮三日大風,凜凜似朔風一樣。三軍嘆曰:“天時不正,國家不祥,故有此異事。”過了一兩個時辰,半空中飄飄蕩蕩落下雪花來。紂兵怨言:“吾等單衣鐵甲,怎耐凜冽嚴威?”正在那里埋怨,不一時,鵝毛片片,亂舞梨花,好大雪!(《封神演義》第三十九回)
姜子牙這一場祈雪,與《興化縣新志》中記錄的姜可常祈雪事件如出一轍。類似這樣的偶合之處,實在不能不讓人懷疑,興化道士陸西星才是《封神演義》真正的作者。
最后一個原因,是《封神演義》中的道教文化知識實在過于專業,疑為出自道士之手。雖然儒家讀書人也可能兼通道教文化,但《封神演義》以闡教為中心,實際就是以道教為中心,甚至連西方教(原型是佛教)的教主都叫準提道人和接引道人,這明顯是道教歷史上曾經提出的“化胡為佛”(1)的觀點,即佛教出自道教,儒家讀書人不太可能編織這樣一套世界觀。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西游記》,它對儒釋道三教都是冷眼旁觀并不時嘲諷的態度,并未明確以哪一家為正宗。
更何況,《封神演義》中還有諸多道教科儀(2)的細節,越發顯得作者應是一位道士。例如,第九十九回中,姜子牙在瘟部封了“主掌瘟?昊天大帝”呂岳,下面又封了六位正神:東、西、南、北四方“行瘟使者”,以及“和瘟道士”和“勸善大師”。這其實是出自南宋道教科儀《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其中對瘟部正神序列做了如下設置:
天符都天總管金容元帥大帝
地符副帥至圣魔王
五方五炁行瘟使者
和瘟匡阜真人
勸善明覺大師
這個序列與《封神演義》中的瘟部序列相比,除了多了個二把手“地符副帥至圣魔王”,以及行瘟使者從四位變成五位以外,其他設定幾乎如出一轍,可見《封神演義》作者非常熟悉道教諸般科儀,這似乎又可以投射到道士陸西星身上。
總之,《封神演義》作者是江蘇興化道士陸西星,這種說法雖無直接證據證明,但可以列舉許多不乏趣味的間接證據。而且,從道家和道教立場上把握《封神演義》,才更能體會這部小說的底層價值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無論是天地眾仙還是人間圣人,在封神大戰之中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應數”,即順應天數,到點了就得死。死后魂歸《封神榜》,這也是定數。至于是非善惡,并不重要。即使是無道的紂王,死了也一樣封神;即使是有道的武王姬發,也得舍身入紅砂陣。百姓的生死劫難,也只是實現天數的代價。悲夫!悲夫!
(1) 化胡為佛,指道教中老子西出函谷關,到西域(包括天竺)化身佛陀釋迦牟尼,對西域人、天竺人進行教化的傳說。道教在建立、發展過程中,為了打擊佛教而編造了“老子化胡說”,意圖把道教抬高到佛教之上。
(2) 道教科儀,指道教做法事的規矩和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