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失敗的北伐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套裝共3冊)
- 顧道驚城
- 4883字
- 2025-01-20 15:42:36
我曾在上一章節中簡要提過,洪武五年整個中書省都沒發生什么內訌事件,因為在這一年里,北伐才是主旋律。朱元璋到底發動過幾次北伐?直到現在也沒有統一答案。主流說法是八次,還有人說六次、九次和十三次,爭論點就在于一些小規模的戰爭是否應該算在北伐范圍內。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無論是哪種算法,都會把洪武五年的這次北伐算在內,而對于這場北伐的看法也很簡單,不是打平,就是戰敗,說打平是從傷亡比判定的,說戰敗則是從戰略角度考慮的,但沒人說過第二次北伐也算勝利。
提及這次北伐的起因,主流觀點是徐達靜極思動,主動向朱元璋提出建議,是不是再組織一次北伐,打到和林去把元廷偽帝抓回來受審?對于徐達的這種建議,朱元璋本來是沒什么興趣的。北元昭宗已經遠遁和林,大明朝堂上又鬧得烏煙瘴氣,此時的朱元璋根本就沒心思北伐。但架不住徐達一再上書,朱元璋在反復斟酌之后,決定同意徐達的請求。
這里面其實是有問題的,當元廷余孽被打到和林之后,朱元璋的看法就變了,覺得他們無法再對中原構成實質性威脅,所以只需依托長城以守為主即可。而徐達此次上書的提議是主動進攻,徹底將元昭宗等人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且不說誰對誰錯,至少徐達的意見與朱元璋不一致,老朱實在是沒理由答應徐達的請求??筛鶕妨嫌涊d,朱元璋最終被徐達說服,通過了主動進攻的戰略方案。
從攻打定遠到開國立業,朱元璋一生經歷過上百次大小戰役,他對戰爭形勢的理解和判斷絕不會比徐達差,但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很顯然是朱元璋的穩守策略更符合局勢。他怎會如此輕易地就被徐達說服呢?事實上在北伐這件事上,朱元璋和徐達并不存在誰被誰說服,而是兩位戰術大師經過反復磋商之后,結合攻守兩個方案,得出了一個攻守兼備的方案。說朱元璋同意徐達主攻,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最初定下的戰術是:分左、中、右三路大軍,每路大軍各五萬人,左路軍由宋國公馮勝率領,向甘肅一帶進軍;右路軍由曹國公李文忠率領,經應昌往和林進軍;中路軍則由魏國公徐達率領,出雁門關向北行進。
按照這個戰術來看,真正主攻的應該是左、右兩路,徐達的中路軍更多是作為幌子,迷惑元軍,以及居中策應避免左、右路遭遇不測。這個戰術既能避免冒進的危險,又不至于因保守錯失戰機,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如果徐、馮、李三人配合得當,此次北伐的戰果按說不會太差。
此次北伐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正式出兵,徐達出雁門關抵達山西時已經是二月二十九日,過了一個多月,速度是夠慢的。應該說此時的徐達還保持著冷靜,依然嚴格按照朱元璋的戰略部署行軍??闪钚爝_感到意外的是,許久未見王保保,他似乎更弱了。
徐達雖然還沒遇到王保保,但他的先鋒已經和王保保打過照面了,雙方在野馬川(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大戰了一場,王保保戰??;隨后又在土拉河相遇,王保保再次戰敗。
當徐達得到這個消息后,他立刻更改了朱元璋的戰略部署,做出了與之相反的決定——大軍加速行進,在王保保回和林補充兵力之前截住他,消滅他。
徐達為什么會突然決定加速行軍呢?難道他不怕中了王保保的詐降計嗎?我認為徐達肯定有過這種顧慮,但三大因素的作用,使得徐達拋卻了顧慮,一心一意只想趕快追上王保保。
第一大因素是因為兩次擊敗王保保的那位先鋒。這位先鋒名叫藍玉,在后世可謂大名鼎鼎,但在當時,藍玉并不是什么名將,甚至名聲還不太好。藍玉是大明已故名將常遇春的小舅子,還是大明太子朱標太子妃的舅舅,標準的皇親國戚,也是標準的紈绔子弟。
只要一有機會,常遇春就會在朱元璋面前夸獎藍玉,說自己這個小舅子如何有勇有謀,如何能征善戰。但朱元璋聽了也沒反應,總是一笑了之。常遇春一看領導的反應,就知道他對自己這個小舅子的感覺不太好,因此后來就沒有再提,只是經常把藍玉帶在身邊,手把手地教他打仗。
藍玉最初只是想跟在常遇春后面混日子,所以并沒把常遇春的教導和囑托放在心上??呻S著常遇春1369年病逝于軍中,藍玉一下子沒了后臺,這日子可就難過了。通過后來的事件可知,藍玉此人不但紈绔,脾氣秉性似乎也有很大問題,所以當常遇春去世之后,也沒誰想著關照或拉藍玉一把,可見藍玉雖然出身于淮泗集團,但眾位老鄉似乎都不喜歡他。
后來還是降將出身的傅友德比較厚道,他看藍玉沒人搭理,于是給朱元璋打了個報告,希望藍玉能跟著自己一起去出征四川。就這樣,平時待在大都督府無所事事的藍玉總算撈到了再次出征的機會。
攻克四川之后,藍玉就跟著徐達一起北伐了。徐達對藍玉有一定了解,過去的印象不太好,現在雖然跟著傅友德去四川轉了一圈,但想來也不會有太大進步。既然藍玉這樣的人都能兩次擊敗王保保,可見王保保手下的兵力已經不足以對大明的北伐軍構成威脅了。
王保保當然有可能是誘敵深入,但徐達敢于追擊的第二個原因在于自己對北疆的了解。當朱元璋拿下江南時,北方依然亂象頻仍,整個北方的經濟也在戰亂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以至大明建國之后,朱元璋不止一次地在較為穩定的山西大搞移民政策,更是不停地從江南各地抽重稅救濟北方。
中國北部尚且如此艱難,撤到沙漠的北元情況只會更糟糕。當元廷還是中原之主時,他們對北部的開發就極不上心,反而對江南這樣的水鄉人家擁有極高的熱情。江南經濟騰飛也是從元朝開始的,可這個地方距離元廷的軍政中心又較遠,最終平白讓朱元璋和張士誠等人撿了個大便宜。
當朱元璋發動第一次北伐時,元廷本來也想采取堅壁清野的政策,但明軍行進速度實在太快,再加上元廷內部派系林立,想做決定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當元順帝外逃時,可以說幾乎是一種“凈身出戶”的狀態。
隨后王保保在山西境內首次擊敗明軍,給了元順帝莫大的信心。他積極動用了本就不多的資源,為王保保配備了一支人數超過十萬的大軍,駐扎在甘肅境內,最終卻被徐達打得落荒而逃,僅有的一點家當就這樣打了水漂。時至今日,雖說元廷可能恢復了一點元氣,否則他們也不敢屢屢在邊境挑釁,但也只是如此了,疥癬之疾何足掛齒?
最能令徐達堅定加速進軍信念的第三大因素,在于這支強大的北伐軍。很多人都認為明軍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徐達、常遇春等將才。這個說法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也不能無條件地夸大將才的作用,而無限貶低士兵的作用。如果說江南義軍是菜雞互啄,看不出明軍戰斗力的話,那么明軍對陣元廷軍隊時的表現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1366年,也就是朱元璋起意北伐的那一年,他早早地開始為未來的北伐做準備。北伐大軍應該從何處出發?朱元璋選擇了徐州。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它地處華北平原東南部,江蘇的西北部,京杭大運河在境內穿行而過,是兵家必爭的要地。
經過一番考慮,朱元璋派傅友德防守徐州,并派給了他一個親軍衛。親軍衛的設置很有元廷特色,因為親兵本就是游牧文明的產物,它是一支不受任何部門管轄,只接受朱元璋一人直接領導的部隊。
1367年,王保保派李二率領數萬軍隊強攻徐州。傅友德頂住了壓力,最終不但守住了徐州,更是擊潰了李二的數萬軍隊,并成功將其俘虜。朱元璋為此破格賞賜了傅友德,因為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
李二雖然只是頂著一個龍套的姓名,但徐州如此重地,王保保絕不會派一個庸將前來。傅友德之所以能取得“徐州保衛戰”的勝利,除了他本人能力極強,他手下的親軍衛更是令他倍感安心。
在第一次北伐中,朱元璋派了三個上親軍衛和十六個下親軍衛參戰,這十九個親軍衛在第一次北伐過程中大放異彩。大家還記得王保保繞過居庸關奇襲北平,被孫興祖率軍據城而守的事嗎?還記得王保保奇襲蘭州,卻被宿將張溫拒之門外,只得退而求其次選擇圍點打援的事嗎?沒錯,這兩次防御戰打得和“徐州保衛戰”一樣漂亮,唱主角的除了守將,還有威猛無敵的親軍衛。
現在朱元璋手下最強大親軍衛之一的天策衛就在徐達麾下,這給了徐達莫大的勇氣,就算自己真是輕敵冒進又怎樣,你王保保還能把我吃了不成?
其實除了上述三大因素,還有一個徐達不太愿意說出口的因素,那就是他瞧不起王保保?;蛟S有人會問:“朱元璋親自稱贊王保保為奇男子,徐達怎么敢瞧不起他?”王保保確實很厲害,可徐達兩次擊敗他,雖說有內奸的作用,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徐達的功勞,他的確有資格瞧不起王保保。至于朱元璋的夸獎,我還是那句話,大家聽聽就行了,別太當真。朱元璋夸獎文臣的時候,最喜歡說“你就像我的張良、諸葛亮和王猛”。你要是沒被朱元璋說過像那三人,都不好意思和其他的“張良”“諸葛亮”“王猛”打招呼??蓡栴}是,這世界上哪來那么多的張良、諸葛亮和王猛呢?
種種因素相結合,使得徐達信心十足地追趕王保保,當他率軍剛沖進嶺北(北元地盤)時,王保保就帶著伏兵殺了出來。王保保兩次敗給藍玉,其實都是為了誘敵深入,最初他只是想吃掉藍玉這股先頭部隊,但藍玉畢竟資歷較淺,還不敢公然無視朱元璋的戰略部署,于是他并未乘勝追擊,只是緩慢行軍等待徐達。
配合王保保一同參與伏擊戰的還有一個名叫賀宗哲的將軍,兩路聯軍前后呼應,立刻使得徐達的中路軍名副其實地被夾在了中間。從戰場形勢上看,元軍占據了極大的優勢。但從雙方的戰前準備來看,元軍想徹底圍殲徐達恐怕也不太容易。
徐達之所以敢孤軍深入,就是因為他非常了解元廷目前的困境,哪怕真被元軍圍住,自己也不見得會輸。而如果王保保沒有設伏,徐達的孤軍深入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有可能把元廷趕出和林。
根據《明史》記載,此役明軍戰損過萬,卻并未統計元軍的戰損。清朝彭孫貽在其著作《明朝紀事本末補編·西人封貢》中稱,元軍此役傷亡過萬,以致無力追擊徐達。
圍而難殲,王保保機關算盡,卻最終受制于客觀實力不如人;攻守易勢,徐達孤軍深入,卻最終憑借強大的實力從牢籠中掙脫??梢娪嬛\雖然管用,卻也需要有相應的實力配套,否則同樣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
但我們必須得說,雙方雖然各有傷亡,但王保保經此一役,算是勉強保住了元廷的最后一絲元氣;徐達雖然沒有在戰場上失利,但隨著他強勢突襲戰略的失敗,此次北伐的最終目標注定也無法完成。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北伐可以算是失敗的,而且完全是敗于徐達的輕敵冒進。
東邊的李文忠率領右路軍一路沖殺,很有“小常遇春”的風范,大軍過處寸草不生。但李文忠這種打法很考驗后勤的補給能力,當他沖到稱海(今蒙古國科布多東)之后,卻再也無法繼續向前。
西邊的馮勝率領左路軍殺入甘肅,一路都比較順利,也沒有遇到元軍的大規模抵抗,畢竟他們兵力不足。馮勝在看到西北元軍的弱點之后,立刻與先鋒傅友德分兵。馮勝自己率軍在甘肅腹地活動,傅友德則率軍往西北方向打。這一路的元軍實在是弱得不像樣,空有數量卻無質量。傅友德率領部分親軍衛所向披靡,創下了“七戰七捷”的神話,以至于驚動了朱元璋,他稱傅友德為“將功第一”,大大地褒獎了他。
第二次北伐到此就算結束了,中路軍和東路軍都沒有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西路軍本就是輔助,也沒什么戰略目標可談。此次北伐唯一的亮點就是傅友德,他的上級馮勝自然也洋洋得意,自以為功勞甚大。但出乎馮勝預料的是,當他率軍回朝交令之后,迎來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朱元璋劈頭蓋臉的斥責。
按照史書的說法,就在西路軍捷報頻傳時,馮勝在前線貪污腐敗的消息也一并傳了回來,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憤怒,所以本該給馮勝的獎勵也沒了,只為他準備了一頓臭罵。我不敢說馮勝沒有貪污腐敗,但比起戰場獲勝而言,這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問題了。
朱元璋痛罵得勝歸來的馮勝,總會使我聯想起李世民痛罵得勝歸來的李靖。想當初李靖戰勝突厥,有大功于唐,李世民卻揪著一些小細節不放,直把李靖罵得跪地請罪。見李靖如此馴服,李世民這才表示功過分開,還是會善待他的。
知道這個典故之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朱元璋罵馮勝,是不是就有那味兒了?
在朝堂上,朱元璋敢弄出個“奸臣集團”和淮泗功臣集團打擂臺,但在軍隊里他可不敢這樣做。朝堂上那些官僚殺了也就殺了,多大點兒事?可軍隊一旦亂起來,那就不能用“多大點兒事”來形容了。
朝堂可以亂,自己管得住,軍隊千萬不能亂,否則可能會失控。朱元璋還是很有分寸的,他不但沒有拉攏馮勝,反而借勢批評了他,給一事無成的徐達、李文忠留了面子。這種做法是出自朱元璋的真心嗎?我認為不是,只不過朱元璋現在只能等。他的兒子們都還太小,現在無法進入軍隊接班,等他的兒子們長大了,軍隊里的這幫軍頭們也就不會再有什么好日子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