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步驟
一、知道題目的大概
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題目內容的大概。題目如果是鄉土的或是很熟悉的,這一步便可以免掉,直接對其進行審查,把它的真義找出來,看要些什么證據才可以使論證成立,要些什么證據才可以使論證攻破。但若不是熟悉的,便應先考察它的內容,先看題目里所包的是什么東西,然后或去問一問熟悉這東西的人,或去找論及這東西的大概的書來看。如果不去看書,只去遐想,便要犯思而不學的弊病,不是弄錯,就是茫無頭緒。問人和看書的時候,心里要不存成見,肯容納所聞所看的一切東西,但是同時又要獨具只眼,有不偏不倚的精神。切不可看了人的書,聽了人的話,便把自己的心引到別處去,把題目都忘卻了。問人和看書的時候,須記著“我的目的是要定題目的范圍,題目的意義,和題目所含的意思”。
題目的大概,既已知道,足夠推理使用,第二步就要調查問題的情形及經過。
二、追溯問題的起源與歷史
定一個題目的意義,須看這個問題是怎樣引起人們討論的。換一句話說,就是有了一個題目,應該先問一問:“這個題目為什么會變成一個辯題呢?”例如美國人前幾年辯論“在美國營業的人壽保險公司,應歸美國聯邦政府管理”這個題目,在不熟悉情形的人看來,似乎沒有頭緒。為什么有人要聯邦政府(就是諸州聯組的中央政府)來管理保險公司呢?誰來管理,又有什么區別呢?沒有人管理,又有什么關系呢?這些問題,若去研究題目的來源,便明白了。原來在美國各州營業的人壽保險公司,從來就是歸各州政府自己管理。后來忽然發現弊端,于是一般輿論都以為各州政府的管理不是很得力,聯邦政府權力較大,不如改歸聯邦政府管理,或許可以整治弊端。所以“應歸各州管理呢,還是應改歸聯邦政府管理呢”這個問題就產生了。照這樣看來,可知題目的要點是“若歸聯邦政府管理,是不是比各州政府管理更好呢”。我們若不由題目的起源去研究,哪里能得出這個真正的要領!
尋找題目要領的時候,題目的起源與歷史雖然是這般重要,但是在實際辯論的時候,卻不可把這一部分弄得太長。太長了便令人厭惡。無關輕重的歷史,尤其要簡短。總之,把與題目有關的事實都簡明陳述出來就夠了。
但是有些題目,與時間有很大關系。問題產生之后,因為時間不同、境地不同,它自己也發生了變化。遇著這種題目,則其起源、歷史就十分重要。有許多題目,原來是一個意思,后來因為有了新的變化,遂另含了一個意思,使原來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若不去研究其中的變遷,簡直沒有辦法去懂它。這種題目,辯論的時候,便應把原來的爭論點所經過的變化,一一說明,然后指出現在爭論的要點應該在什么地方。
三、確定字的定義
題目的大意已得,題目的要點也已經知道,再進一步,便應把題目中各字,清清楚楚地做出定義。
若沒有一本好字典,字的定義固然是很難下的。但是即令有了好字典,在辯論場中也還是用不著。字典上的定義,多且雜,并且是普通的。至于辯題里的名詞,其定義便隨地不同,用在一處,自有一處的特別意義,不是字典上尋得出的。所以要想對辯題里的字下定義,不能不有特別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1)先研究辯題的起源及經過情形;(2)再看對于這個問題有特別研究的專家所下的定義如何;(3)再看現時的情形又是如何,然后下定義??傊值亩x,是以題目的內容為轉移的。題目里所說的如果是關于法律的事項,就應在法律著作里找定義;如果是關于經濟學的事項,就應在經濟學著作里找定義。題目屬于什么范圍,就應在什么知識的范圍里去找,并且所找的定義,必須是普遍公認的。
下定義還有一個最要緊的條件,就是“要不悖乎常情”。有些人辯論,慣愛在偏僻地方去找定義,以圖利于設辭。但是這種定義,或是過于偏僻,或是過于高深,雖然是對的,也令人懷疑,怕他是故意弄巧。與常識不同的定義,總是難令人心服。至于居心取巧,故意去搜尋利于自己的定義,其不能取信,自然更不用說了。下一個定義,雖然要求其確切,但同時又要求其于情理不悖。除對辯人以外,總要求其能使大家的心里都以為然。
四、使題目變窄
分析工作再進一步,就是使題目變窄,把必須證明之點清理出來。這一步因為題目的定義已經清楚,所以不是很難,但是不盡心去做,也是不行的。這一步里面,包括兩項工作:(1)除去無關痛癢的東西;(2)承認無害于論證的東西。
題目里面,有些地方是一定要證明的,有些地方是不必要證明的。把不必要證明的地方挑剔出來,只留下一定要證明的地方,就是這一步所要做的事。換一句話說,就是要除去無關痛癢的東西。例如辯論“對于煙酒貿易,與其準行公賣,不如絕對禁止”。不會辯論的人,多半要去證明“飲酒吸煙是不是好習慣”或“飲酒吸煙不能算是不好的習慣”,然后說應不應禁止。其實飲酒吸煙是不是好習慣,雖然與題目有關系,卻不是關鍵。題目的關鍵,只是煙酒公賣與絕對禁止兩個辦法,哪一個較佳。辯論人應該直接從這個利害比較的地方入手,找一個簡潔明了的解決方法,不必去管什么習慣不習慣。比如說,絕對禁止,在社會方面、政治方面、經濟方面,足以生出某些利益;準行公賣,足以生出某些弊病。如此,豈不是直截了當嗎?須知道多證一個論點,要多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無關緊要的東西,何必費時費力去證明呢?
上面所說的,是與題目略有關系的,不過因為關系不是很重要,所以要盡量剔除出去。這種關系不重要的東西,越少越妙。不單是證明的時候可以少費些力,并且可以使聽辯的人容易明白要點在什么地方。至于與題目毫無關系的東西,自然更當一概排除了。
不必證明的東西,既不要格外多去證明,那么無害于論證的東西,也不能不承認一些。什么叫承認呢?比如,辯論“美國應采用聯邦制”,正方說“我承認聯邦制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制度,不過就現在……”這便是承認。既承認聯邦制不是完美無缺的制度,便可以不去證明它的完美了。但是承認一句話,必須格外小心,必須確實知道承認過后沒有什么害處,然后可以承認。不知用意所在的話,絕不可輕易承認。如果輕易承認,對方便往往乘著間隙,利用所承認的話來攻擊。這種攻擊是最厲害的。承認的話,字句上也要十分斟酌,以免對方穿鑿附會,改變原來的意思以來攻擊。
若能照這樣小心,便不妨多承認一些無關緊要的爭論點。承認的東西越多,題目的范圍便越小,證明也就更容易。但凡承認什么,都應在開始辯論的時候承認,使別人知道是自愿承認的,并不是因為無辭可措然后才承認的。例如上面所講的煙酒問題,所要解決的只是看禁止與公賣哪一種辦法收效較多,所以兩方都可以安安穩穩地承認“兩種辦法都不是完全無弊的”,或承認“兩種辦法都不能把喝酒吸煙的毒害免除”。又如辯論“州長應由民選”,正方只須證明民選州長比聯邦政府任命更好,或證明民選以外沒有別的更好的制度就夠了,所以也可以自己承認“民選州長并不是絕對萬全的制度”,或承認“民選州長,所選的人不一定都是最好的”。大半主張什么改良計劃的人,最好先有這一類的承認,明說所主張的計劃,并不是完美無缺、能免一切弊端的計劃,不過所能救的弊端比其他一切方法所能救的都較多罷了。
或是除去什么,或是承認什么,總宜用淺顯明了的話說個清楚,不必故意雕琢、故弄玄虛。并且應在辯論開始的時候說出,使聽者心里覺得所除去的以及所承認的東西都不外是要把題目的真正要領顯出來。
五、拿正反兩面的論證(理由)來互相對照
上面所說的,都是講要如何才能把題目的要領找出來。要領既找出來,題目就變成一個問題的形式了,所以問題兩個字常用于辯題。例如“在美國營業的人壽保險公司,應歸美國聯邦政府管理”這個題目,經過幾步分析,就可以把它變作一個問題的形式。這個問題就是“人壽保險公司,若改歸聯邦政府管理,是不是比歸各州政府自己管理更好呢?”關鍵就是要拿“聯邦政府管理”和“各州政府管理”兩面來比較,正方必須主張“要聯邦政府管理”,反方必須主張“要各州政府管理”。兩方的形勢,本來是平均的。不過因為各州政府管理制是相沿下來的舊制,而聯邦政府管理制是一種改革,所以證明的責任是在正方。正方須證明為什么要改革。如果正方的主張不能達到,那么現行的舊制便要依舊繼續下去。這是兩方對于問題所占的形勢不同的地方。
無論什么辯論,從頭至尾,總是要正方去證明。這是定理。有些人說:“證明的責任不是專在正方,有時也會轉移。比如,正方已經把證據拿出,表面看來已經足夠證明題目;并且,為什么應實行新計劃的理也已經說透;那么‘為什么不應實行新計劃’,便應歸反方去證明了。此時證明的責任便轉移到反方的身上去了?!边@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所謂證明,是要證明到底,一直要到沒有人再能反對的時候,才算真正的證明。無論從什么地方生出來的反對,只要有了反對,便應該去對付它。所以證明的責任,無論如何都是在正方的身上,絕不會轉移。能轉移的,不是證明的責任,而是引出證據的責任。比如,正方已經把正面的理由說完,反方的責任便只是引出證據,以表明正方的理由不對,或表明反方的理由更為充分。并不要他證明什么東西。
正反兩方的形勢既是這樣,所以他們持論恰恰相反。若拿辯論所爭的那個問題去問他們,他們的答案一定是針鋒相對,一反一正。例如人壽保險公司的題目,若問“歸聯邦政府管理是不是比歸各州政府管理更好呢”,正方一定答“是”,反方一定答“不是”。萬不能一個說“是”,一個說“另外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另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是另外一個問題,不是題目范圍以內的東西。
既然知道正方一定說“是”,反方一定說“不是”,分析題目的人會問:“為什么正方要主張‘是’呢?哪些是正方最重要的理由呢?”“為什么反方要主張‘不是’呢?哪些又是反方最重要的理由呢?”若把這些理由找出來,又要正面反方面兩兩比較,題目的要領自然就出來了。題目的要領既找出來,分析這一步便算完工。
比較兩面理由的時候,自己對于題目必須絕對除去一切成見,取不偏不倚的態度。不偏不倚的態度,能使人把四方八面的理由都看得周到,乃是難能可貴的。
心里既有了不偏不倚的態度,便可以替正反兩面設想,看他們有些什么理由足以闡發他們自己的主張。設想的時候切不可單想自己的一面。單想一面的理由,辯論起來是萬萬不夠的。就是律師準備替人辯護,也一定要想到對手的措辭。有時甚至于要從對方的訟詞入手,先把對方的情形和措辭軌道想得十分周詳,然后才動手做自己的準備。在辯論里也是如此。有時替對手設想辯詞所費的時間,比想自己的辯詞所費的時間還多。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不外是兵家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意思。認真說起來,不單是分析題目應該如此,整個辯論從頭至尾,各處都應該如此。
究竟該如何進行比較呢?可用下面的例子說明。美國有一個很重要的辯題,就是“遷入美國的移民,法律上應更加限制”。這個題目的起源,是因為美國從前很歡迎外邦的移民,后來移民漸多,法律上便加了一些限制,不過若干年后,移民還是紛紛不絕,并且許多有害于社會的外國人移民到美國海岸,美國人看著這種情形,大為驚駭,于是有人主張法律上再加限制,所以產生了這個題目。這個題目里的問題,就是“來到美國的移民,要不要禁止一些呢”。正面答“要禁止”,反面答“不要禁止”。若用不偏的態度,便要問:“移民入美,為什么要再加限制呢?”“正面為什么主張要加限制呢?”“反面為什么主張不要加限制呢?”正面有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說“有些移民,到美國來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因為移民之中,有些是外國的罪犯;有些是無政府主義者;有些帶了傳染??;有些來到國內,不容易同化,往往在大城市里各自為群,弄出“小德意志”“小西班牙”“小意大利”等等名稱;有些生活質量太低,容易把美國工人的生活質量也拉低;有些不識字,不能做美國的好國民;有些不熟悉情形,容易為城市宵小所欺騙,在政治上產生不良的影響。這些理由,以及此外的種種理由,都可以拿來證實“移民入美,在美國產生不好的結果”。
正面要緊的理由,仔細研究起來,確實不外乎上面所講這些。在這個地方,不善辯論的人多半把這些理由放在論證里面,便心滿意足地以為,自己的主張一定不至于被攻破。善于辯論的人則不然。他還要用不偏不倚的眼光去把全題的各方面看個周到。試想一想,美國政府為什么以前沒有執行比現在更嚴格的移民政策呢?必定是因為現行政策大家都以為足夠了。再想一想為什么他們以為足夠了呢?必定是因為現行政策已經足以拒絕最壞的那些移民。再去調查調查,果然不錯。再從題目的另一方面看看,美國人為什么要準許移民入境呢?必定是因為移民對于美國有很大的利益。仔細想一想,利益果然不小。美國開墾的事業、發展天然資源的事業,全靠這些移民;移民入境,美國的生產力便增加;移民的工作最有價值;并且他們入國久了,終究可以變成美國國民;他們的子女都要受美國學校的教育,可以變成最愛國的美國青年。這些利益還不大嗎?
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現在移入美國的移民,要不要拒斥一些”。但從上邊正反兩面的理由來看,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還不能不先解決幾個問題:“現行的移民政策是不是已經夠了呢?”“現在遷來的移民是不是全數都是我們(美國人)所需要的呢?”“現在遷來的移民,對于美國,是不是確實有不好的影響呢?”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是”,那么正面的理論便成立了。如果都是“不是”,那么反面的便成立了。所以題目的關鍵,其實就包括在這三個問題里面。雖然還可以用許多別的辦法表示出來,但若加以分析,終究還是逃不出這三個問題。
要作比較,再進一步就是把兩面的論證(或理由)互相對照。下面所舉的格式,甚是方便。
題目:移民入境,法律上應更加限制
正面論證
移民入境,法律上應更加限制,因為
(一)移民有害于我國(美國),因為
1.極端的政黨,都進來了。
2.移民在城市里人口稠密的地方,往往結成外國人的團體。
3.移民入境使美國工人的生活質量變低。
4.現在準許進來的移民,有許多都不是好國民。
(二)現行的移民政策還不夠完善,因為
1.黑手黨(一種壞人)[6]已經乘機而入,可見壞人未能盡絕。
2.有傳染病的人也進來了。
3.輪船常常幫助壞人逃避移民政策。
4.窮人也進來了。
(三)我們(美國人)現在不一定需要全數接收移民,因為
1.需要工人開墾天然資源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反面論證
移民入境,法律上不應更加限制,因為
(一)移民有益于我國(美國),因為
1.最壞的分子,現在已經被拒斥了。
2.他們與美國人同化得很快。
3.他們的節儉,可以為美國工人的榜樣。
4.他們終究還是會變成好國民。
(二)現行的移民政策已經夠了,因為
1.沒有哪樣政策能把壞人拒斥干凈。
2.有傳染病的人,都沒有準許進來。
3.海關稽查員嚴格執行政策。
4.窮人并沒有進來。
(三)我們現在一定需要全數接收移民,因為
1.我們還要他們來開墾未墾的天然資源。
由上面的比較,可得下面的各個要點:
(一)現行的移民政策究竟是有害呢,還是有利呢?(要答這個問題,須先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壞的分子究竟有沒有被拒斥呢?
2.移民是不是果真同化得很快呢?
3.他們對于美國工人的生活質量,是不是真有不好的影響呢?
4.他們究竟變成了好國民呢,還是變成了壞國民呢?
(二)現行的政策是不是已經夠了呢?
1.要想限制最壞的移民分子,現行的政策,事實上是不是一種最有效力的政策呢?
2.有傳染病的人,是不是為現行政策所拒斥呢?
3.窮人是不是為現行政策所拒斥呢?
4.現行政策,是不是真正奉行呢?
(三)現在遷來的移民,我們是不是需要全數接收呢?
1.我們現在是不是還要盡力去收容移民來開墾天然資源呢?
經過這一番比較,費了這一番排列,全題的內容便了若指掌了。就是將來正式陳述題中各個要領的時候,這個比較表也可以用作一個基礎。分析這一步,可算已告了一個段落。但是還有一個最難破的關頭,尚未通過。辯論術里最險的難關,固然不只一個,但是這個關頭也是最險的難關之一。要想打過這個關頭,必須具有高明周詳的判斷力。用批評的眼光,把已經分析的題目和所用的分析法,仔細審察一遍,問一問自己:“所經的分析,是不是周到無遺的分析呢?是不是已經把辯論的范圍,完全都包括在內了呢?”回答了這個問題,才算是把難關打破。即如上面這個例子的分析,就表而論,所擬議的移民政策和這政策大致的效力已經包括在內,現行的移民政策和這政策已有的效力也已經包括在內:可知分析時已經把修改移民政策的題目的全部范圍包括無遺,可算是已過昭關的伍子胥了[7]。
我們雖說伍子胥已過昭關,但是分析的結果是否完美,還不忙下最后的判定。分析法中還有兩個辦法,不妨都用來試一試,看哪一個辦法的結果更好。第一個辦法就是把題目的問題分為三個方面:(1)政治;(2)社會;(3)經濟。從這三方面去發問。“修改移民政策,就政治、社會、經濟方面而言,各有些什么利弊呢?”上面分析中所有的材料,仔細審查一下,便知道無論哪一條理由,都可以歸入三方面之一。例如,無政府主義者和黑手黨兩條,便可歸入政治方面;同化一條,便可歸入社會方面;工人生活質量和開墾天然資源兩條,便可歸入經濟方面。以這三方面為分析的總綱,有若干題都可以駕馭。
這個分析法,雖然可以駕馭許多辯題,但是有許多地方很難得其恰當。辯論大師多半認為不是一個好辦法。即如移民問題,用這個方法分析,便不如用上面所用的方法為妙。因為只分三個方面,便有許多勉強的地方,有許多說不定的地方。例如“移民在大城市里各自為群,弄出‘小德意志’‘小西班牙’‘小意大利’等等名稱”這一條,歸入政治討論也可,歸入社會討論也可,就是歸入經濟討論,亦無不可。所以在政治方面要討論到,在社會方面要討論到,在經濟方面也要討論到。一件事情,要討論三次,豈不是累贅嗎?并且因為有這種弊病,分部的界限也反倒弄得不明;各方面互相交錯、互相掩蓋,甚有礙于清晰嚴格的思考。所以這種分法,實際辯論最好不用。不過是在分析的時候,可以用來審查其他方法的結果周全不周全罷了。
第二個辦法,也是把題目的問題分為三個方面,不過三方面的性質與第一個辦法的不同。第一,是問:“所主張的辦法,是不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是問:“所主張的辦法,是不是可以實行的?”第三,是問:“所主張的辦法,是不是合乎正義的?”簡單說,就是:(1)必要;(2)可以實行;(3)合乎正義。能用這個方法分析的題目很多,主張采用新制變更舊法之類的問題,差不多全是用這個方法。例如“美國應采聯邦制”“學校應廢止考試”等題目,都可以用這個方法。
上面這兩個辦法,用起來雖然省事,但大家絕不可養成專靠成法的習慣。分析題目,要看清題目的關鍵。什么方法清楚合適,便用什么方法。
【概要】分析的步驟
1.知道題目的大概。
2.追溯問題的起源與歷史。
3.確定字的定義。
4.使題目變窄。
(1)除去無關痛癢的東西。
(2)承認無害于論證的東西。
5.拿正反兩面的論證(理由)來互相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