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統籌全面,領導要明確團隊理念
- 曾仕強品三國2:一本書讀懂三國背后的領導智慧
- 曾仕強
- 2963字
- 2025-01-17 17:18:44
諸葛亮細解隆中對策:理念導向是管理大道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而諸葛亮早在未出山之前,就從戰略上,對全局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已做好了天下布局的計劃。因此,諸葛亮才會在跟劉備分析當時的形勢,以及站在劉備的立場,為他作出未來的整體規劃時,能一下說到劉備心里,使他自然而然地接受自己的建議。因為他們對談的地點在隆中,所以大家都稱諸葛亮的這些建議為隆中對策。
諸葛亮首先指出:曹操打敗袁紹之后,已經擁有百萬軍隊,又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適合與他正面沖突。
接著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地勢險要而民心歸附,可以與他合作,也很難搶他們的地盤。
然后才針對劉備說有一塊土地,好像是上天特別留下來給他使用的。那就是荊州和益州,領域也不小。
劉備雖然胸懷大志,卻對天下大勢并不十分了解。剛開始他以為曹操打不得,孫權不能打,自己已經毫無希望,不免有一些傷感。忽然聽到還有荊州和益州,不覺眼前一亮,連忙請教如果這樣的話,要怎樣規劃才有發展。諸葛亮暫停一下,想知道劉備的反應如何。若是劉備只想擁有荊、益兩州,造成三國鼎立,便余愿已足,他實在沒有必要下山,做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三分天下,只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不應該是目標。幸好劉備也這樣想,諸葛亮才提出三國鼎立之后的遠程規劃,主要有兩點。
第一,聯吳抗曹,這是基本策略,不能輕易改變。
第二,待時機成熟,分東、西兩路北伐。東路由荊州出發、西路由益州出發,使曹操不得不分散兵力。如果孫權再加兵支援,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才是遠程的目標。
在短短幾分鐘之內,諸葛亮把曹操和孫權的勢力和地盤,進行了明確地歸納,指出荊州和益州才是劉備的用武之地。三分天下,曹操靠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必須善用人和。說得完整具體,劉備非常興奮,只提出了一點疑問:荊州劉表、益州劉璋,說起來都是漢室宗親,他怎么忍心搶奪這些地方?諸葛亮三言兩語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十分透徹,這讓劉備更加安心。
如果不能在三五分鐘之內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就表示對于事情的根本還不能充分掌握,這時候說來說去,也只是在枝枝節節上面兜圈子。再復雜的事情,也要在三五分鐘之內說明白,才顯得抓住了根本,有充分的把握。諸葛亮若是啰啰唆唆,講個沒完沒了,恐怕劉備也聽不進去。說不定敷衍一下,客套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一客氣,也就不勉強。三顧茅廬的結局,就成為空歡喜一場。
預測未來,只可以說出大方向,不適合涉及細節。因為變數太多,過程很可能難以預料,說多了反而不準。但是大方向不會改變,只要看得準,說出來就不會錯,便是料事如神。隆中對策把今后天下的大方向說得十分明確。劉備是局中人,心里更明白,諸葛亮所說的,勢在必行。只是以往自己進退無據,才浪費了這么多時間。諸葛亮帶著完整的戰略,又與劉備事先建立共識,準備妥當,又在劉備誠意相邀的禮遇下出山,可以說是戲未上演先轟動!
領導力箴言
一個領導者要對管理有整體的概念,并以理念導向來統合各種導向。理念導向,就是以管理大道來引領管理,它們是全面的、整合的,是不可分割的。縱觀大局,倘若領導者可以將理念導向作為自己管理行動的基石,那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劉備能夠率領蜀漢集團,取得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霸業,離不開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分析和大局統籌。可惜后來基本策略有所改變,后半段的規劃更是無法完成。但樹立一個整體的戰略理念,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領導者必須先定關系全局的戰略方針,將未來整個行動的大方向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運籌帷幄,統掌全局。
赤壁之戰:有大智慧是領導者必備
赤壁之戰,對劉備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倘若孫權降曹,劉備很快就會被曹操消滅。就算孫劉聯合起來,要戰勝曹操,又談何容易?因此諸葛亮不得不裝神弄鬼,竭盡所能,務求聯吳成功。赤壁勝曹,奠定了劉備之后發展的基礎。
實際上,當時的劉備由于關羽斬顏良,不得不向袁紹獻計南連劉表,借故離開袁紹,趕忙投靠荊州。劉表對劉備,表面上很客氣,還說要把荊州讓給劉備,內心則十分猜疑,對劉備很不放心。曹操聽說劉備屯兵新野,便出師南征。這時候劉表已死,次子劉琮繼位,索性歸順了曹操。劉備且戰且退,兵微將寡,已經是十分危急。可以說生死存亡,就在赤壁這一戰役。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曹操一再上當,百萬雄兵頃刻化為灰燼。劉備趁機占領南郡、長沙、零陵、桂陽等地,總算有了一些地盤,勉強稱得上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但是,和曹操、孫權相比,仍然是最為弱小的勢力。就算如此,畢竟順利完成了隆中對策的第一步。對劉備來說,可以說是有生以來首次站穩腳跟。
我們常說人有旦夕禍福,劉備這次喜出望外,更能充分體會這種感覺。不過事在人為,如果不是諸葛亮竭盡心力,豈能有這樣的成果?以人為本的中華文化可貴處即在于有人才有事。
如果說官渡之戰,使曹操以寡勝眾,氣勢大增。那么赤壁之戰,劉備同樣以寡勝眾,大增氣勢。赤壁之戰比官渡之戰的作用更加重大,從此天下三分。作為一個領導者,在作出決策之前,一定要廣泛地搜集意見,一旦決策既定,就要果斷堅決,勇往直前。雖然可以邊做邊調整,但方向應是不能變的,目標堅定,只是包容各種變數,隨著需要而改變,絕非猶豫不定,躊躇不決。
領導力箴言
領導者的素質,主要在于大智大慧。大智指“具有解決決策問題的知識”,而大慧則指“能夠聰敏地看清事實的真相以及相關的德行”。兩者合在一起,成為我們常說的“道”。荀子在《天論篇》中明白指出:“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其意為萬物者都不過是道的一偏,一物更是萬物的一偏。而愚者所見,又是一物的一偏,這時候如果認為自己是知道的,那就是一無所知了。道是大智,應該把所有事物合在一起看,合在一起想。
可惜像慎子、老子、墨子、宋子這些已經十分了不起的人,有時候還會陷入一偏之見。荀子說:“慎子有見于后,無見于先;老子有見于詘,無見于信;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慎子即慎到,主張隨后而不必爭先,因為他只看到后的一面,卻沒有看見先的一面。老子提倡守柔,不敢為天下先,只看到屈的一面,忽略了伸的一面。墨子兼愛,沒有尊卑的差等,顯然只看到齊的一面,沒有注意到畸而不齊的一面。宋子即宋钘,只見到欲少的一面,忽視欲多的一面。荀子批評有后無先,則群眾無門路可循;有屈無伸,則貴賤無所分別;有齊無畸,則政令無從施行;有少無多,則群眾無由成化。這些都是自以為是而不知曉更有大道的存在。他在《解蔽篇》中提出“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的觀念,認為道雖有體有常,卻其變難盡,這些一面之見,不過代表道的一偏、一隅,不足以涵蓋道的整體;持有一偏之見,便成為曲知之人。
曲知之人,其智慧有所偏重,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今天稱之為“專家”。專家決策,依荀子的見解,內以亂于己,外以欺于人,造成上以蔽下、下以蔽上的蔽塞之禍,實在危險萬分。領導若是僅僅“站在我的專業判斷”來做決策,恐怕禍患無窮。
自古以來,有大將的職位,卻缺乏大將之才的,必定死于非命。有大將的才能,卻得不到大將的職位的,才能不可能得到發揮。領導者應該珍惜既有的職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大智大慧,時時以無知來啟發大家的有知,以無能來激發大家的有能,以無才來展現大才,使所有決策,都能集眾人之智,面面俱到而無所偏頗。依據這樣的決策,定出來的計劃,自然可行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