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企業價值體系重構
企業數字化轉型有深層次的內在動力和基因,其核心任務是讓企業價值體系優化更新和重構。
為了更好地說明企業價值體系的優化更新和重構,我們一起來看一個例子。比如,從價值主張的角度來講,我們進行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從賣方市場的價值主張轉向買方市場的價值主張,因為價值體系是呈現高度連接狀態的;從價值創造的角度來講,可以從技術創造走向能力建設,用技術賦能;從價值傳遞的角度來講,可以從簡單的商品交易走向能力共享;從價值支持的角度來講,由于應用了數字化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從單一要素驅動企業的核心發展走向全要素驅動企業的快速發展;從價值獲取的角度來講,可以從發展單一業務或單一產品走向打造業務或服務生態。
由此可見,價值體系的優化更新和重構,對于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這樣一個事實:技術在企業價值體系優化更新和重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實際上,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由技術主導的,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推動了這個世界的發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作為動力被廣泛應用,石油、鐵路等的投入使用讓整個世界變“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被廣泛應用,重工業的發展讓整個世界變“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等的利用和發展讓整個世界開始逐漸變“輕”。正在進行中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等為技術突破口,將人類帶入了智能化時代。
如果這樣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我們不妨來看這樣一組數據:電燈、電話等市場普及率超過25%,平均用了44年;電視機、微波爐、錄像機等市場普及率超過25%,平均用了33年;手機等市場普及率超過25%,平均用了17年;數字化產品市場普及率超過25%,淘寶用了9年,微信用了5年,滴滴用了3年,抖音僅僅用了1年;至于直播、短視頻,用的時間就更短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技術已經深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實上,進入21世紀之后,與先進技術緊密相關的新型生產要素數據已經成為重要資產。未來的組織和企業如果沒有數據資產,就會面臨危險境地。對此,聰明的做法就是保留好數據資產,在以后每一輪的發展中用數據資產疊加勢能,從而推動企業的動能體系。
為什么現在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3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數據資產。數據資產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新型生產要素了。也許有人會說,有些中小企業根本沒有數據資產,仍然依賴人工,仍然依賴老板或幾名核心員工的能力,照樣過得很好呀。這又該怎么解釋呢?
確實,先進技術解決的只是企業價值體系重構的硬件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解決一下軟件問題,即人均效率是否跟得上時代發展。
是不是數字化企業的人均效率就低呢?還是先來看一組數據吧。有一些新興的數字化品牌,20個人一年營收20億元,人均產值1億元;小米公司有3萬多名員工,一年營收2800億元
,人均產值超過了860萬元。這是前三次工業革命時期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企業如果沒有數據資產,就不可能突破前三次工業革命的邊界,也就無法讓數字化產業文明帶來的極高效率得以實現。
很顯然,數據資產的出現既解決了企業價值體系重構的硬件問題,又解決了企業價值體系重構的軟件問題。不過,這并非全部。無論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是企業價值體系的重構,都離不開整個經濟大環境的影響。
作為一個概念,“數字經濟”于1996年問世。在過去將近30年的時間里,數字經濟已經從“零部件”逐漸成長為“基礎設施”,且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穩定器”。這就意味著,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一個經濟大環境下,企業若是還固守此前的做法,實在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對于企業來說,信息化的根本,是賦能老板,是為少數高端人士服務的;數字化的根本,則是賦能終端、員工、全要素體系的。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不斷利用新一代的數字技術,對業務(流程、場景、關系、員工)進行重新定義,內部推進全面在線,外部適應各種變化,從前端到后端,不斷實現經營中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從而實現更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