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 曾仕強 劉君政
- 1558字
- 2025-01-21 16:32:33
第三章
現代人更重視家庭教育
言教不如身教,最好從胎教開始。
父母離開臥室,就應該像個父母。
孝順要有敬意,不能像平輩朋友。
既然都是人類,最好做“人父母”。
觀察子女狀況,一定要照單全收。
每遇階段調整,都應該預先商量。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家庭教育。旅美人類學家許烺光先生研究指出:中國的社會結構以家庭為基礎,家庭中的成員關系以父與子的關系為主軸,其他的人際關系都以此主軸為出發點。父子的關系,不但發生作用于家庭之中,而且會擴及宗族乃至國家。中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實際就是父子關系的投射。
人類的幼稚期太長,如果沒有家庭組織給予幼小子女愛護與營養,人類必定不能生存。家庭對人類特別重要,因為家庭是孩子長大繼而塑造人性的溫室。如果缺乏家庭的照料,就算子女得以幸運生存下來,也會和一般動物那樣,徒有獸性而沒有人性。子女在嬰兒時期,如果得不到家庭的溫暖,長大以后必多冷酷無情,甚至孤僻乖張。人類從家庭中感受由推愛(指愛屋及烏)而推食(指關懷他人)的“仁心”,比較容易消解人間因隔閡而形成的對立,而且易于擴展人間因互助所形成的通道,這便是我們所重視的“仁道”。人類為什么不能離開“仁道”?就是因為唯有人類才有這么長久的幼稚期。一只小雞出了蛋殼,便能行走、覓食,以自謀生活。一個嬰兒要想能夠行走,非一兩年時間不可;到能夠獨立謀生,更非一二十年做不到。在這段長久的依賴期內,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同情與扶助,根本沒有辦法生存。因此,家庭成為社會的肇端。社會學家指出家庭是初級的社會單位,無論什么時代,無論什么社會,都有家庭的存在。
錢穆教授認為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一以貫之,雖然不一定會平到中國以外那個屬于全人類的天下,至少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天下,能夠達到一個比較特殊的理想,也就是獲得其平了。我們中國人的家和外國人的家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值得我們珍惜、愛護和看重,不能夠任意加以毀壞。用一個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的“現代化”理論便把珍貴的文化遺產丟掉,實在是非常不理性也不明智的。
現代化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全球的各個國家,都在不同的階段中,企圖擺脫傳統的束縛而朝向這一目標奮力邁進。現代化最重要的一環,應該是人民生活的現代化。換句話說,現代生活是現代化最重要的部分。但是,什么是現代生活呢?就家庭來說,經濟意義已經逐漸減弱,而教養與情感的培植卻愈顯重要。21世紀人類最難解決的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平衡問題,恐怕只有依賴家庭教育,才能夠合理地化解(如圖3-1所示)。

圖3-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全球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但其所引起的本土化減弱卻成為十分麻煩的問題。各民族為求保護自己的本土文化,勢必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加強調原有的文化,以免遭受強勢文化的侵略而喪失了自己的文化,于是家庭教育便成為保護并發揚本土文化最為堅固有效的堡壘。如何與其他民族相處?如何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卻能夠不失去本土的色彩?實在是現代家庭必須負擔的任務。
當我們接觸西方文化,發現西方社會提倡權利平等、強調個人主義而產生代溝甚至影響社會安定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想想我們尊敬長輩、敬老尊賢、家庭穩定、重視倫理、安定社會的一些好處?特別是西方青少年的種種亂象和犯罪行為,是不是讓我們想起家庭恪盡教養的功能?然后以穩定的家庭、正常的親子關系,幫助青少年免于緊張、焦慮和迷惑以獲得正常的發展?或者盲目跟進,弄得和西方一樣,才來后悔呢?能不能堅定信心,認清家庭必須善盡教養子女的責任?而親子關系其實就是正常的教養關系。
生物界的親子關系,說起來十分可怕,而且可悲。有些雄性動物授精以后立即死亡,雌性動物產子以后也告死滅。既然有生的事實,也就免不了死的現象。人有死亡,基本原因即在人有誕生。因此教養子女的責任,就更加不能忽視。否則父母死亡,子女又不能承接,這個家庭怎么能夠生生不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