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
- (澳)薩拉·比勒爾·艾沃里
- 5264字
- 2025-01-21 16:44:51
大學學習環境具備哪些特點
想明白了在大學學什么和向誰學,還需思考一下應如何學。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大學是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會帶來一定的挑戰。要想應對這些挑戰,我們首先需要意識到這些挑戰并做好準備。下面,我們將詳細探討大學學習環境的五大特點。
獨立而非獨自
很多人將大學視為一個獨立的學習環境。這確實沒錯,但這并不意味著你是一個人在學習(或獨自一人)。然而,由于很多學生同時也在經歷人生的轉變(比如成年),有一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
與中小學老師(或父母)一直催著我們落實計劃、督促我們學習和按時交作業不同,在大學里,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對自己負責。老師不會在某個學生的學習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也沒有精力對每個學生的表現進行監督并在發現問題時積極提供幫助。在很多情況下,特別是在本科生階段,這是由班級的規模決定的:有的班級學生非常多,老師不可能認識所有的學生,更不用說去監督每個人了。更重要的是,在大學里,我們是被當作成年人來對待的:要對自己的學習和結果負責。因此,我們要能找到自己比較薄弱或落后的方面,并通過復習筆記或閱讀材料努力趕上,也可以尋求其他幫助;要能監督自己的學習,依靠自己來彌補差距、解決問題——這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要能自己去尋求幫助,而不是由老師發現我們的不足或立即給予我們幫助。
對于個人而言,接受大學教育也可能標志著我們人生的一次重大轉變。我們可能首次背井離鄉,去往一個新城市,甚至是一個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的新國家。有些學生甚至是第一次需要自己做飯、打掃房間、洗衣服、購物和理財。即使是住家的學生,也可能要對其個人生活和選擇負起更大的責任。這是很難的。我們要意識到這一點,但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比如沒有干凈衣服可穿、下個月的生活費還沒到賬就已經把這個月的錢都花完了,或還有三天就要交論文了但還沒有開始動筆,我們無須為這些事感到焦頭爛額。不過我們也需要從這些經歷中學習和成長,學會解決問題、管理個人的生活,這樣就不會經常面對這樣的時刻了。這就是成為一個能夠獨立學習和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所需具備的能力。本節中的很多其他問題都會回歸到這一關鍵點:在大學里,我們主宰著自己的道路、行動、需求和努力。
筑牢基礎
在大學需要努力學習這一說法幾乎是老生常談了,根本無須再強調。但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學生主要關注的是結果,即成績單。然而,“成功”這一概念在大學里是非常復雜的,且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就像本章開頭的“學者說”中描述的那樣。即使成功可以僅由分數來定義,但學生們普遍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觀點:只要在考試時努力就能成功,即在“算”的時候努力就行了。英國的一些學生就有這樣的想法。有人建議他們不用在本科頭兩年努力學習,因為前兩年是“不算”的,只要考試別掛科就行。對于英國的大部分本科教育而言,第一年(或四年制的前兩年)的考試分數是不會計入最終的學位評級的(不論你是一等學位、二等一學位、二等二學位還是三等學位)。這背后的原因非常復雜,主要包括:
? 讓學生有一定的調整時間,在面臨分數壓力之前能夠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 讓學生有時間感受不同專業的課程,或在發現初始專業不適合自己時有機會轉專業。
? 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獲得突出表現:如果每一學年的成績都算,那么那些在高中學得比較好的學生將會更占優勢。
? 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前兩年得到反饋,幫助其彌補不足,不斷改進。
這樣就會造成一些學生覺得在大學前兩年完全沒必要努力,就算努力了也是白費。這完全背離了真相。前兩年的學習為我們的學位教育打基礎,幫助我們鞏固必要的基礎知識,開始學習通用技能和塑造個人特質,還能幫助我們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和職業道德,讓我們更有收獲(還不至于手忙腳亂)。此外,它能夠讓我們找到并克服自己的弱點,在考試分數計入學位評級之前適應新的學習和評估方式。
讓我用一個小故事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
想象一下杰米·穆雷(Jamie Murray)和安迪·穆雷(Andy Murray)這兩位網球兄弟。假設(據說應該是真的)他們甚至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天成為世界冠軍。他們參加了蘇格蘭愛丁堡韋弗利網球俱樂部(Waverley Tennis Club)10歲以下年齡組網球比賽。當時杰米只有7歲,安迪僅有6歲。這場比賽對于他們拿世界冠軍的目標來說并沒有什么用,但難道他們就不參加比賽了嗎?他們當然參加了。為什么?因為他們的目標并不是“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球運動員”,而是“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網球運動員”(并因此排名第一)。要想成為最好的網球運動員,就需要在前期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大量的練習和訓練,接受教練的指導,不斷提升,即使“不算”也要努力,這樣的話才能在“算”的時候不僅做好了準備,也充滿了自信。大學學習也是如此,學生需要在前期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大量的練習和訓練,接受老師的指導,即使“不算”也要努力,這樣的話才能在“算”的時候——在學位評級時——不僅做好了準備,也充滿了自信。此外,前期學到的很多知識雖然不一定會被考到,但對于我們大學之后的一生都會非常有用。
有效努力
大學學習的獨立性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學習方式有較大的決定權,因此我們需要思考一下如何才能使學習效果最大化——要有足夠多的挑戰性,但不要過多。我們通常將其稱為為了增加學習深度而進入了“有效努力狀態”。這種狀態通常發生在我們主動練習之時,而不是被動閱讀、聆聽或觀看之時。馬修·賽德(Matthew Syed)在其《回彈之間:才能之迷思與練習之力量》(Bounce: The Myth of Talent and the Power of Practice,2010)一書中對此有更加詳細的闡述。有效努力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滿足兩大參數:一是需要有一定的學習興趣或動力;二是學習的內容須有一定的難度,且有輔助式學習和進度反饋的支撐。圖3.3對此進行了展示。下面,我們會進行詳細闡述。

圖3.3 有效努力
第一個參數與興趣有關。要實現有效努力,關鍵是我們想去學。想學源于多個驅動因素。對話題或問題感興趣或充滿熱情,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驅動力,能夠驅使我們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或去解決某個問題,因此也叫作內在動力。想要得到較高的分數,這是外在動力。外在動力也很強大,但我們應該小心,要將關注點放在學習上(但不僅僅是分數)。以上因素中的任何一個或幾個可以確保我們越來越靠近圖3.3的右側,并最終實現有效努力。
第二個參數與難度有關。如果過于簡單,那么我們就不可能進入有效努力狀態,也不可能學到知識。然而,難度過大又可能會給努力的效果帶來負面影響。就像健身房的力量器械,重量太輕,我們的肌肉就不會得到鍛煉,而重量過重,我們甚至根本就舉不起來,兩種情況下的鍛煉都是無效的。難度影響學習效果主要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方面,難度過大,我們很容易就想放棄,不想再做下去。當學不下去時,我們就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努力也就變得無意義了(沒有效果)。另一方面,任務太難、太復雜或難以理解,我們可能連從哪兒著手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務,也不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去理解這個任務。這就需要學習輔助。與實體的支架作用類似,學習輔助指的是一系列幫助我們理解任務或輔助我們學習的支撐行為,如逐漸積累基礎知識、在剛得到任務時為我們指明方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給予有益的反饋。等我們不再需要的時候,這些輔助就會逐步停止。比如,在學期末,我們被安排了一個復雜的任務,而老師可能不會告訴我們太多關于如何做的建議(或完全不會告訴我們)。但是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會有其他方面的輔助措施,比如閱讀、預習,以及課上或輔導過程中討論的內容和案例,可確保我們在期末時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在面對一堂復雜難懂的課、老師提出的很難回答的問題或很難理解的文本時,我們需要回想一下有效努力的重要性,要記住Chapter 1中提到的“全部的”知識這一陷阱。即使只了解一部分知識,也有助于深化我們的學習,使我們不再依賴輔助手段。此外,如果一切都很簡單,根本不用去想辦法解決,那么我們就要仔細地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推自己一把,讓自己進入有效努力區。下面幾節的內容將有助于我們回答這一問題。
積極參與,認真預習,保證出勤
如何才能進入有效努力區呢?主要有三種方式:積極參與、認真預習、保證出勤。
1. 積極參與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將主動學習納入學生輔導和課程學習中。在傳統的課堂上,我們主要是被動地學習,即坐著聽課,而主動學習則將我們融入學習過程,使我們有機會參與進來。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包括讓學生回答問題、給學生及其同伴一定的討論時間并匯報討論結果(如配對分享),或通過技術手段在課上設置實時投票環節。積極參與通常包含了Chapter 2提到的布魯姆高級認知階段的幾個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他們進入有效努力區。不過,盡管我們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參與進去以及多久參與一次,但對于某些學生來說,這仍然是一件讓他們感到非常困難的事情,特別是當他們需要當眾講話時。Chapter 10將對此進行進一步的闡述并提出解決方案。
2. 認真預習
要想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和輔導中,往往需要做好預習,可能包括閱讀和做一些試題。通常情況下,預習可以幫助我們積累相關的基礎知識,做好話題討論準備。從布魯姆的認知理論來看,預習可以幫助我們在課前記住并理解相關概念,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在課上進入更高級的認知階段,對知識展開應用、分析或評判。如果不預習,那么我們就只能止步于在課上把重點都記下來并努力理解。這就引出了很多老師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翻轉課堂指的是在課前將課程的所有內容提供給學生,通常通過在線錄制視頻的方式來完成。這樣就可以將課上的時間用于討論和辯論,從而激活高級認知階段的環節。不過,沒有預習的學生無法參與到討論中,如果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預習,那么翻轉課堂就算徹底失敗了。這說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主選擇,確保自己能夠進入有效努力區。翻轉課堂一旦成功,就會為學生營造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環境。
3. 保證出勤
一些大學會將學生的課堂出勤率計入成績,而有的則不會。現在幾乎沒有哪所大學會因為沒有上課而懲罰學生。課程錄像讓這個問題更為突出,也讓老師對是否能讓學生進入更高級的認知階段感到擔憂。課程錄像的初衷是給那些因生病、家里有急事或有其他突發情況等合理原因而無法上課的學生提供幫助,給還處于適應期或身體有殘疾的學生更好的學習機會,或幫助來上過課的學生更好地復習和理解(在存在語言問題或話題比較難的情況下)。然而,這也給一些學生不來上課提供了便利。
與課程錄像相比,課堂能為我們提供更多積極參與的機會,以訓練自己的高級認知能力。如果只看錄像,錄像中老師說讓我們和同伴討論一個問題,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人可以與我們討論。可還是有學生認為這種錄像的方式很好,因為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通過快進功能“跳著看”,快速地跳過那些“沒什么實質內容的部分”。這些“沒什么實質內容的部分”其實就是學生之間在討論或就某一問題展開辯論的部分,而這些內容原本是讓學生提升認知能力、鍛煉通用技能(如展示介紹),并塑造個人特質(如自信心)的。這就再次陷入了知識陷阱,即認為課堂和大學學習通常只關注基礎知識的積累。此外,翹課也就意味著錯失了社交與團隊協作的機會,比如在教室門外等著進去上課、與同學聊天,甚至是看別人聊天。上課是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或認識的一個重要節點,可以幫助我們消除孤獨、焦慮或不知所措的感覺。在教室門外得到某個同學的微笑、贊同你旁邊同學說的老師這周布置了太多的預習作業,或僅僅是聽別人討論寫論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在攻讀學位、學習本課程或焦慮的時候感到我們不是獨自一人在戰斗。
團隊協作與考試評估
大學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還有兩個關鍵要素:團隊協作與考試評估。團隊協作幾乎是所有大學課程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畢業后職業生涯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團隊協作能夠幫助我們完成更宏大的項目、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以及為我們提供一個社交空間,提高其成員的積極性,讓大家感覺到快樂。當然,團隊協作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尤其是當成員間發生沖突、失衡或只是沒辦法見面時。這就讓很多學生想盡可能地避免團隊協作。然而,我們確實能從同學那里以及與別人交流時的自己身上學到很多,因此應該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機會。此外,我們還可以用此來鍛煉通用技能(如團隊協作)和塑造個人特質(如同理心或文化理解),這對于我們未來的生活特別是職場生存非常關鍵。
再來說一下考試評估。大學考試的目的是什么?簡單來說,即測試學生掌握了什么知識、在同學中排在第幾位。但這只是一方面。考試固然可以用來測試學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概念,但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用途。
考試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工具。與考試前相比,在考試結束時(為了考試,我們會認真地復習,研究論文、寫論文),我們會知道得更多。也就是說,考試本身就是我們積累基礎知識的一個途徑。此外,考試還讓我們有機會鍛煉其他的通用技能(如時間管理或解決問題),塑造個人特質(如自信心或抗壓能力)。當然,通過考試得到的反饋意見也會告訴我們哪里還需要提升和改進。本章之后還會對此進行詳細闡述。了解考試的多重目的可以讓我們以更加積極的心態來面對考試,為我們的學習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