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心:曾仕強說修己安人之道
- 曾仕強
- 1964字
- 2025-01-21 16:33:10
修、齊、治、平都要以德為本
西方管理所秉持的“競爭”原則,很容易導致一種功利的、拜金的管理觀。我國思想,如《大學》所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天下,都有其共同的任務,那就是要發揚人類最高的文化,表現人類最高的道德。
《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則說:“仁也者,人也。”人為宇宙萬物之一,其所異于禽獸的地方雖然不多,而這極少的差異,卻是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的特征。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不過就是知仁、知義而已。所以《易經》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人也是一種動物,所以離不開獸性,人性很少。人類要進步,必須造就高尚的人格。如果人類要有高尚的人格,就要減少獸性,增加人性。孫中山先生認為人性的進化應該分成三個階段,如圖1-3所示。

圖1-3 人性進化三階段
所謂獸性,是指人性中所含的動物性本能,原本無所謂善或惡。但在人類社會中,如果單純依靠動物本能去行事,則人與人之間必然發生沖突,于是道德的規律便有其存在的必要。所謂減少獸性或消滅獸性,就是要使人性中的動物本能服從理智的指導,使其合乎道德的要求。人類在“競爭”之外,必須領悟生存“互助”的原理。孫中山先生說:“唯人類則終有覺悟之希望。”可見能否覺悟,乃是人類與禽獸分界的問題,亦為人性進化的起點。至于神性的發生,就是指道德進步到極點。那樣,人能修達至仁,必將無往而不自得,而直成其所以為“人”,即完成其人格。“仁者,人也”的“人”字,意味著“完人”,而寓“應然”(ought to be)于“實然”(to be)。孔子以“仁”為道德目的,實際上便是由“人應當如人”推論而來。
孫中山先生說:“達爾文發明物種進化之物競天擇原則后,而學者多以為仁義道德皆屬虛無,而競爭生存乃為實際。幾欲以物種之原則,而施之于人類之進化。而不知此為人類已過之階級,而人類今日之進化,已超出物種原則之上矣。”管理者如果“以物種的原則,施之于人類進化”,于是強取豪奪,強凌智詐,根本不把人當作人看待,哪里還談得上“管理人性化”呢?
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應該被管理者視為“應有的表現”。因為“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管理者必須具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的表現,才是心之“為用”,實施合乎人性的仁道管理。孔子以“仁”為全德,為他自己“一以貫之”之道。“仁”代表天地之心,也代表人心的德綱。超越競爭原則的仁道管理,才能顯現人類最高的道德。
每一個人,就相當范圍而言,都是“管理者”。《論語·顏淵》記載,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治國的道理。孔子答以“君君,臣臣”后,又加上“父父,子子”。所謂“父父”,即做父親的要明白做父親的道理,要做父親所應該做的事情。因為在家庭中,父母就是管理者,應善盡家長的責任。
中國傳統管理,依安人范圍的大小,區分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就是“家庭管理”,“治國”就是“行政管理”,而“平天下”則是“教化管理”。現代社會特別重視職業生活,不妨把以往“齊家”范圍內的成家立業劃分開來,“齊家”之后,增加一項“立業”,亦即“企業管理”,如圖1-4所示。

圖1-4 安人的不同范圍
儒家“天下一家”的理想,從家庭開始,實行尊重秩序的“家長制度”,逐漸推廣到宗族、鄉黨、企業、國家,乃至于天下。父親是一家之長,為最高權威,但他必須以“為父難”為戒,體會到父親的艱難與責任的重大;而且要明白“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真義,在于“天下的父母都是人,都可能犯錯,只是子女有所不便,不敢明白說出來”。
家長不能自以為對子女的所言所行無一不是,子女不得有所違背與抗拒;卻應該時時自省,所言所行是否有悖于倫理。儒家倫理特別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責任,然而重視家庭并非就是忽視個人,孔子倫理重視家庭的目的,其實即在實現個人,亦即實現個人的人性或仁心、仁性。因為每一個人的仁心、仁性,其最直接的發源地就是家庭。人既由家庭獲得人性,亦悉由父母所生,所以在家庭中善盡孝悌的責任,便可以培養與發展人性。可見重點仍在個人,并不在家庭。
儒家的家庭意識,絕非自限于私的生物本能,為滿足個人的聲色貨利動機而成立,亦不為人類自私的權力意志所控制,乃依人的仁心與公心而建立。家里人與人的關系,不論父子、夫婦、兄弟,都應該盡自己的義務,做到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有禮有義,秩序井然,才能叫作“齊”。
把“齊家”的道理應用到企業、國家,凡一組織,其上下(父子)、前后(兄弟)、左右(夫婦)諸關系,均能相互親愛,則此一組織必富有團結力。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再龐大的機構,也不過這“五倫”而已。假若大家都能夠切實按照正道去實行,則社會自然太平,天下也會統一成為一家。這才是人類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國管理哲學的可貴亦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