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無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無為而治是我國先賢共同追求的理想。管理既然為“修己安人的歷程”,管理者所需要努力的,即在“修身以正人”,以身作則,以道誨人,便可以“無為而治”。

道家老子居于自然之道,把歸根復命的原理應用到管理上,主張“為無為,則無不治”。他認為“賢明的管理者是不發號施令的,發號施令的管理者似乎并不賢明”,倡導管理者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事務,實行“不言”的教導。因為賢明的管理,旨在凈化同仁的心思,滿足同仁的安飽,減損同仁的心志,增強同仁的體魄。常使同仁沒有偽詐的心志,沒有爭盜的欲念,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用這種無為的態度來管理,相信任何機構沒有不上軌道的。老子肯定“清靜為天下正”,因而用“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妙語來形容清靜的無為而治。

莊子曾說:“只聽過世人希望安然自在,沒有聽說過要管制天下”。他認為“管理者最好依據自得的德來成全于自然。就像遠古的君主治理天下那般,出于無為,一切順其自然”。因為“即使用盡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獎賞善舉;即使用盡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懲罰罪惡。天下之大,既然不足以處理獎賞懲罰,而三代以后,卻吵嚷著要以獎賞懲罰為能事,當然弄得沒有空閑來安定性命之情”。管理者如果“有為”,便不能為治;所以“莫若無為”,使大家安定性命的真情。

法家無為而治的理想,與道家相似,但所采取的途徑,卻頗不相同。老子以清靜致無為,申韓(即申不害、韓非,法家代表人物)則以專制致無為。法家的觀點,是借重明法飭令,重刑壹教的手段,來達成“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的境界。管理者有勢,又善用術,依法行使刑賞,便可以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也是墨家和名家的理想目標,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名家倡導循名責實,都是達到無為目標的有為手段。

中國人特別愛好自由自在。我們不是不了解“天”的威權能降臨禍福,但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卻使我們在“天定勝人”,順天者得福、逆天者不免得禍之外,更開拓出“人定勝天”的力量,肯定禍福由人自招。孔子“盡人事以聽天命”的主張,早已把中國人從迷信鬼神的領域中拉了出來。《中庸》開宗明義,指出“天命之謂性”。命是命令,天命即天的命令。依據科學研究,萬物運行的方式、萬物變化的方法、萬物運動的順序,以及萬物運行的目標,都是先天規定的,絕非萬物自己規定的。因為各種物類,其先天還沒有存在。“命”是秩序的來由,天命是人一生所應走的路。不過人為萬物之靈,就是人自己也可以發出命令,來決定自己是不是服從天的命令。物聽命屬于必然;人則不同,我們的服從天命,是自由的,全憑自己做主。所以人類可以相親相愛,也可能自私作惡,只是無論如何,都必須負起自由所帶來的責任,承受自由所產生的后果。這種自作自受的規律,也是天命的一部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一直是中國人向往的境界。我們普遍不喜歡受管,總覺得自己可以管好自己。孔子說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實在地描畫出了中國人理想的目標。

“人性不喜歡接受他人的管治,卻應該自我修養,把自己管治好”,大概是無為而治的基本原理。每一個人都修己,也都盡量求能安人,當然可以無為而治。

由于時代的變遷,無為而治有其不同的意義與功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徽省| 独山县| 延津县| 洪洞县| 隆昌县| 古浪县| 军事| 颍上县| 南投县| 朔州市| 仲巴县| 北碚区| 乐陵市| 乃东县| 霍城县| 绥阳县| 无棣县| 普兰店市| 许昌市| 泰兴市| 闽清县| 华池县| 长乐市| 台州市| 固始县| 津市市| 玛纳斯县| 调兵山市| 思茅市| 赣榆县| 临安市| 师宗县| 曲阜市| 龙山县| 大厂| 葫芦岛市| 昌都县| 禹州市| 白沙| 建平县|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