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功:曾仕強說管理的功夫
- 曾仕強
- 4239字
- 2025-01-21 16:35:18
企業文化要隨時調整變遷
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變的部分,也有不變的部分。一種文化確定下來以后,絕不能說我永遠都這樣,不能改變。中國人很喜歡講有所變有所不變,實際上就是一體的兩面。任何事情有經有權,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不為的部分叫作經,有所為的部分叫作權。所以持經達變就是持經達權,有經有權,才能夠有所不為,也才能夠有所為;有經有權,才能夠有所變,也才能夠有所不變。不過現在有很多人對經跟權依然弄不清楚,我寫過一本書叫作《中國的經權管理》,于是很多人說,“我知道,中國的金錢管理”。把經權當成金錢,那我們就不用談其他的東西了。有所不為是根本,有所為是作用。
企業的文化也是一樣,一定要把握有所變、有所不變,不是說文化定下來就要生生不息,而是說文化要隨著環境的改變不斷地修正。但也不是一味地求新求變,如果企業文化是求新求變的,那天天可以變,每個人有意見都可以變,變到最后根本沒有經,沒有經就沒有共識,沒有共識就沒有原則,那就天下大亂了。因此,一定要站在有所不變的立場來有所變,才不會亂變,才會變得恰到好處。
房屋中介企業一度比較混亂,后來根據市場需求,各家企業都紛紛改變經營方式。有的企業打出口號:“我只賺手續費、服務費,只收4%的傭金。”這家企業完成一筆交易后,按規定要收取4%的手續費。顧客第一句話就問:“你憑什么賺我4%,你又沒有做什么?”業務人員就說:“對啊,我們實際上也不用賺到4%,不過企業規定我們必須賺4%。”業務人員回去向企業反映:“客戶嫌我們收4%的傭金過多,我們怎么可以一口氣要收4%,為什么不收3%呢?”這就表示這家企業的企業文化不夠堅強,換句話說,它提出來的東西,自己的人員都不能認同,又怎么能讓顧客認同呢?
碰到這種情形,領導就要問業務人員:“為什么我們不能收4%?”業務人員說:“客戶不認同。”“可是有很多人都認可4%的收費。”業務人員說:“我比較倒霉,碰到的顧客不講理。”“你再試試看。”最后,業務人員說:“我不知道怎么跟客戶講。”這就是問題的重點。“你為什么心里面始終覺得我們不夠資格收取人家4%的傭金呢?”業務人員說:“我做得比較少,不夠資格收人家那么多。”“你多做一點,事先多做一點,事后多做一點,態度誠懇一點,事情做得踏實一點,客戶自然認為你應該收4%。”
這就是很好的證明,我們要用行動來爭取顧客的認同,而不是用嘴說“這是企業的規定,我們非這樣不可”。這種話,顧客是聽不進去的。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追究原因,這就是臺塑的“徹底”精神。發現原因以后,我們就要提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還要進行充分的溝通,讓大家都明白這個方案為什么是合理的,然后徹底地實施,這樣才能夠變成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要讓企業的全體員工都能接受,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文化要時時調整。如果有些人不接受,提出不同的意見,那我們應該站在有所不變的立場來有所變。換句話說,任何意見提出來以后,我們不要馬上說這個意見不行,不要馬上說他的意見跟現有的企業文化相抵觸。這樣的話,人家是不能接受的,因為他會認為,自己的意見好,企業文化里面有缺陷,為什么不能提出反對的意見?我們要說:“好,你可以提意見。我們來分析一下,是原來的規定好,還是你的意見好。如果原來的好,我們就不要變。”換句話說,我們先想想,不變的話好還是不好。如果不變很好,那千萬不要變,因為東變一下,西變一下,就亂了。原來的比較好,個別人有意見,我們可以讓他回去再想想,甚至請跟他比較親近的人再跟他解釋一下,說不定他會接受,并收回自己的意見。如果發現不變不好,或者長期下去,會有更多的人反對,那我們就要變。
我們把經跟權分開來看的話,會發現中國式管理有一套大家必須尊重的經,這個“經”與我們整個文化一脈相承。雖然我們每一家企業可以有自己的作風,但經是不能亂變的。我們要把幾個不能變的原則確定下來,其他的部分我們來應變,根據大家的意見,隨時調整,這樣比較好。
企業文化要尊重并且維持原來文化系統的價值,才能夠在安定中求進步。一旦失去了基本價值的支持,我們就算學了一些新的東西,也不能持久。中華文化里面有一些根本的理念是不可以亂變的,其中跟企業文化有關的大概有五點。
第一點,修己。我覺得一個人要相信別人比較困難,要相信自己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又怎么可能相信別人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修正一下,使自己很充實地表現出來。并不是說一個人要成大事或者當圣人才需要修己,事實上任何一個主管都需要修己。當你第一天上任的時候,你仔細想一想,所有的下屬對你是什么態度,基本上都是兩只眼睛一直看著你,看你編什么花樣。所有人都要考驗你一下,看你有沒有好好修己。如果沒有,那大家就不會相信你,你講什么話,都會給你打折扣。因此我們要發揮管理的功能,當主管的最起碼要把自己修好。當下屬也是一樣,主管相不相信下屬,會不會給下屬比較合適的工作,會不會給下屬帶來更好的前途,也是看下屬有沒有修到讓他信賴的程度。
第二點,安人。安人跟修己是相對的,修己是獨善其身,發揮不了多少管理的功能的。修己之后,能夠把自己的力量向外去推,推到每一個人,使得跟你在一起的每個人都感到安,就叫安人。假定每個人都能做到修己、安人,企業也會蒸蒸日上的。
第三點,公正。公正、公開、公平這三個詞不要一起講,一般人很喜歡把公正、公平、公開一起講完,講到最后沒有人相信。奉勸大家都講這樣一句話:“我只能夠擔保我很公正,但是實際上我不太可能公平。假定機會是無限的,我可以做到很公平。事實上機會相當有限,所以我沒有辦法很公平。”這樣一來,大部分人都能諒解你,覺得你好像很公平。當一個中國人強調自己很公平的時候,大家會一起來證明他是不公平的。至于公開,對中國人來說,公開跟不公開是一樣的,所以叫作公開的秘密,根本沒有秘密。因此在企業內部,只能夠標榜公正,少說公平,至于公開不公開要看情況,有的應該公開,有的不需要公開。有些人提倡透明化,實際對中國人來講,透明化就是相當不透明,換句話說,不應該讓你看到的,我不讓你看到;應該讓你看到的,我會非常透明。我所講的透明化是指應該被你看到的部分。
第四點,誠懇。誠懇是最根本的。企業的上上下下都很誠懇,彼此關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五點,平衡。一切都要求平衡,兼顧就是平衡的意思。一方面要好好做人,另一方面要好好做事,同時在人際關系跟工作績效之間取得平衡。企業在做到產出的平衡及資金的平衡的同時,還能夠讓大家都很愉快的話,我想這家企業文化就相當可貴了。
我們常提到現代化,仿佛現代化的都是好的。如果講到中國現代化,我們一定要明白,現代化并不是西化。我們還是中國人,只不過要做一個現代化的中國人。企業還是中國的企業,只不過要做一個現代化的中國企業。如果我們能夠把倫理、民主、科學融入我們自己的企業文化,那企業就非常現代化了。
倫理,就是把我國固有的倫理道德融入企業里面。民主,中國人很重視實質的自由和民主,而不是形式上的自由或是平等。我們要了解,積極服務就是自由,大家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服務態度,這就是最高的自由。機會均等才是平等,所以,企業一方面重視大家的服務,另一方面也給大家提供均等的機會,我想這是我們所希望的民主。科學方面,大家都非常認同用科學精神、科學方法來處理一些事情。
管理者如果重視倫理、民主、科學素養,就不可能碰到事情就逃避責任,把責任推給下屬,自己毫不操心。假定企業文化產生效果的話,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上策,即對主管能夠提出堅定的主張,又能夠得到同事的大力支持,又有辦法激發下屬的潛力,那么這個人就非常好。不能夠做到這一點,最起碼也做到中策,即對主管告知我們已經知道的情況,對同事要做好本位工作,對下屬要盡量關懷。如果做不到這些,那么他是不夠格的。換句話說,我們的文化一定有缺失,要趕快修改。所謂不夠格的,即對主管只知道盲目地順從,什么事都不動腦筋;對同事講究交換,你給我做一分,我才給你做一分,不然的話我就不跟你合作;而對下屬只知道采取高壓政策。不夠格的主管萬萬要不得。
建立現代化的企業文化,我們要調整一些不正確的觀念。比如,一般人認為儒家是不講功利的,其實儒家并不反對功利,而是要求良好的功,合宜的利。仁義跟功利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因為凡是講仁一定合乎義,義一定合乎仁,仁義就是合適的愛。合適的愛,在企業里就是大家合理地你照顧我,我照顧你。我們所求的功利既然是合理的,我們所講的仁義也是合理的,那我們的文化就是“合理”的。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我們常講的管理合理化。
工會成立以后,大家需要新的文化概念。我們一直認為,老板跟工會都要憑良心,可是憑良心以后每個人都不滿—老板認為工會要求太多,而工會又認為老板給得太少。所以不妨按照以前的說法,“先小人后君子”,大家在一開始,先派代表坐下來,互相研究一套協議,寫成一套協約,這樣事先防范,就可以避免勞資糾紛。“先小人后君子”的意思是說,我們沒有訂契約之前先談一談,我要求的你能不能做得到,你有什么困難提出來。如果大家都達成某種協議,不妨寫下來,作為共同遵守的協約。這種規范勞資之間有關權利、義務的協約,可以維護企業的安定。企業利潤的分享,協約期間內罷工、待工的避免,都可以事先談妥。只要工會健全,可以真正代表工人,而老板又很誠信,那么這種協約對于中國人來講就是可行的。
不過老板可能會擔心:萬一公司運營不善的話,現在訂的協約將來不是會綁死我嗎?其實不用太擔心,只要大家是誠心誠意的,萬一經營不善,大家一定還會進一步商談,定出一個讓步協約。就是說,當初協約沒有錯,我都答應了,但是現在我有實際困難,你讓一步,我讓一步,彼此合理讓步共渡難關,就不會使老板承受太大的損失。
總之,我們的企業文化最后要達成愛惜管理。“愛惜”就是說我們要彼此愛惜,彼此珍惜相聚的機會,通俗地說,在一起就是有緣,既然有緣你就不必太計較,應該怎么做,大家心里有數。這種管理叫作“道的管理”,就是用道理來溝通,而不是一切都是論功行賞,也不是說一切都是權威壓力,把每個人都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這是大家最樂意的事情。所謂愛惜管理,首先要彼此關懷,我們要知道,如果一開口就講工作,可能很多人會非常不愉快。我們一開口,你關心我,我關心你,感覺很有人情味,我們就可以自動自發地開展工作了。這里有一句話值得共勉,我們的企業文化要能夠做到大家愛惜我們的企業,愛惜我們的同人,愛惜我們的產品。同人之間少說我,少說你,大家一起講“我們”,這就是我們的企業文化所要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