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海洋女王:里斯本的歷史
- (英)巴里·哈頓
- 3355字
- 2025-01-17 17:18:39
讓·塔科昂(Jan Taccoen)被迷住了。1514年,這位佛蘭德斯[1]貴族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航程中曾于里斯本停留。在葡萄牙首都的9天時間里,3頭大象和它們的馴獸師在城市里穿行而過——這樣的場面對這位貴族來說是幾次三番上演的好戲。對于能在里斯本的街道上目睹如此豐富多樣的生命體,塔科昂感到震驚——街道上不僅有來自其他歐洲國家的人,還有來自遙遠的異域非洲、亞洲等地的人。他在一封家書中寫道:“在里斯本,你可以看到許多動物和奇怪的人。”
當時,葡萄牙國王的隨從隊伍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領頭的是1頭犀牛,后面跟著5頭披著金色錦緞的大象,然后是1匹阿拉伯馬、1頭豹子,最后是國王和他的朝臣們。在塔科昂登陸里斯本的同一年,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Ⅰ)[2]將一頭象作為禮物送給了教皇。王室向來樂于炫耀自己國家的財富和開拓之功。根據15世紀葡萄牙編年史學家戈梅斯·埃亞內斯·德祖拉拉(Gomes Eanes de Zurara)[3]的記載,在曼努埃爾一世之前,亨利〔航海家〕(Henry the Navigator)[4]曾將一頭非洲獅送給他在愛爾蘭戈爾韋(Galway)的代表,“因為(國王)知道,這些地方的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獅子”。
這些外來的動物是國家征戰的戰利品。16世紀初,葡萄牙的勢力跨越了兩大洋,投向三大洲。在葡萄牙人花了幾十年時間探索非洲西海岸之后,迪亞士(Bartolomeu Dias)[5]于1488年成為第一個繞過非洲最南端并進入印度洋的歐洲人。18世紀的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與美洲的發現一樣,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兩個事件”之一。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后文簡稱達·伽馬)追隨迪亞士的腳步,于1498年找到了前往印度和香料群島的道路。兩年后,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6]在后來被稱為“巴西”之處的海岸線上為葡萄牙豎立了一塊“發現碑”(padr?o)——一塊石頭標記物。在亞洲,葡萄牙人向中國南海挺進,他們是日本人遇到的第一批歐洲人。技術上的獨創性、地緣政治上的盤算和大膽的野心推動著這個帝國前進。葡萄牙人充滿激情與活力。他們是世界舞臺上引人注目的行動者,在開創近代早期歷史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葡萄牙在其帝國輝煌時期所積累的巨大財富幾乎全部集中在里斯本。這個帝國的權力中心成長為歐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也是歐洲大陸最龐大、最富有、最著名的城市之一。里斯本是藏有豐厚“異域”商品的“阿拉丁的洞窟”。返程船只的貨艙里裝著奴隸、黃金、絲綢、珠寶、糖和香料。這些商品吸引了來自中世紀歐洲各地的買家來到葡萄牙首都。在里斯本的街頭,你可以買到中國瓷器,印度花絲、絲綢和其他高級布料,熏香,沒藥[7],珍貴的寶石和珍珠,胡椒、生姜、丁香、肉桂、肉豆蔻、藏紅花、辣椒、象牙、檀香、烏木、樟腦、琥珀、波斯地毯和裝訂精美的書籍。
然而,這些輝煌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里斯本歷史上的黑暗篇章即將開啟。在18世紀的一次災難性事件后,這座城市幾乎被遷移至他處。
1755年,葡萄牙首都遭遇了一場地震。據稱,那是現代歐洲有史以來最強烈的一場地震。在那之后僅一個月,里斯本又迎來了一次浪高堪比雙層巴士的海嘯,以及長達6天、能將沙子熔化成玻璃的火災煉獄。國王的首席工程師草擬了一些關于重建這座城市的方案。這位首席工程師名叫曼努埃爾·達馬亞(Manuel da Maia),他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工程師,有寬厚的下巴。他出生于1677年,地震發生時已經78歲了。他在一份著名的官方報告中闡述了他所能預見的各種情況,該報告被稱為他的“論文”(Disserta??o)。
其中一個方案是舍棄這座古老的城市,并將里斯本遷至往西10千米、更靠近海洋的地方。在那里,由堅實的石灰巖建造的地基使得大部分建筑物在地震中被留存下來。對遭遇這塊大陸最致命的災難之一、深受世紀創痛的人來說,這是個合理的方案。并且,考慮到地震所造成破壞的規模和隨之而來的必要的重建工作,這個建議也是合理的。
但達馬亞也在這場災難中看到了機會,可以為這個傷痕累累的中世紀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打造新的建筑風格,即采用18世紀的城市重建風格[8]。若澤一世(JoséⅠ)[9]此前就曾表達過對擁有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熱情。這位君主因努力使葡萄牙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而被稱為“改革者”。國王和他頗有權勢的首相塞巴斯蒂昂·若澤·德卡瓦略·梅洛(Sebasti?o José de Carvalho e Melo)[10]最終采納了達馬亞的建議,將保留里斯本這座城市,但在重建中加入一些新元素。重建工作在獲得批準后展開,新建筑一掃里斯本市中心原本的中世紀風格,轉而使用更典型的北歐和中歐風格。從前蜿蜒曲折的街道現在采取更通風的方格網絡設計。兩個時代的特色都被融入里斯本18世紀的城市格局。中世紀時期的特點是有機的、無政府主義的、混亂的,而18世紀重建則體現出科學、理性、統一和正式的特點,這種反差感使這座城市顯得很有意思。
在葡萄牙里斯本的歷史上,在形容某個地方或建筑時經常出現“在地震之前,這里曾是……”這種話。因為在里斯本的生活中,這場地震總被當作時間節點的分水嶺事件。這場地震奪走了里斯本在“擴張時代”(Age of Expansion)積累下的許多財富。但仍有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國家財富留存了下來,如圣若熱城堡(St Jorge's Castle)和熱羅尼莫斯修道院(Jerónimos Monastery),不過,人們還是針對這些建筑的局部進行了不得已而為之的重建。總之,在里斯本,游客難以像在歐洲大陸其他城市那樣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旅游風光。畢竟,里斯本可不是羅馬。
里斯本的魅力存在于別處。它的獨特在于融合。里斯本仍然閃耀著帝國歷史的余暉。在帝國時代,這座城市是葡萄牙在非洲、南美和亞洲廣闊的殖民領地的神經中樞。這種世界性的遺產賦予了里斯本一種耐人尋味的異國情調——這在歐洲可是獨一無二的。里斯本,盡管經歷了種種沖擊,仍然激發著游客的想象。
在歐盟國家的首都中,里斯本屬于面積較小的一類,葡萄牙在整個歐盟內部也處于邊緣的位置,默默無聞。比起歐盟的總部布魯塞爾,里斯本更具非洲風情——不止是地理意義上的近。其他國家的大學生稱葡萄牙是“歐洲的摩洛哥”——這是一種贊美。就規模而言,里斯本接地氣、討人喜歡、讓人覺得親近。著名的城市常故作姿態,但質樸謙遜的里斯本“敞開”大門,這是里斯本城市魅力的一部分。在里斯本古老的街頭信步,感覺就像在北非城市高地的城堡周邊閑逛一般。有一種心情叫作里斯本,它可不是翻閱旅游手冊或是瀏覽某個網站的圖片就能領略到的。
這座多山的城市是漫游者們的天堂。當你穿行其間,突然,眼前迷人的景色令你駐足,勾住你流連的目光,你為發現這一美景而驕傲,不管這景色已經在這里存在了多久。里斯本的葡萄牙語名稱“Lisboa”有3個音節,比更為簡短的“Lisbon”更有韻律感。而這座城市的韻律存在于淡黃色有軌電車在山林間行駛時悠閑而優雅的節奏中,存在于橙白相間的渡船劃過塔古斯河(Tagus River)[11]時漫不經心譜寫的浪花曲譜中。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和我一樣熱愛里斯本,或是所有心甘情愿被其吸引的人。而且,說真的,海洋女王里斯本要“吸引”你,可并非什么難事。
注釋
[1]佛蘭德斯是西歐的一個歷史地名,泛指位于西歐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的古代尼德蘭南部地區,包括今比利時西部、法國西北部及荷蘭南部。
[2]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1495—1521年在位)?!幷咦ⅰ?
[3]葡萄牙古代著名編年史學家。其《發現與征服幾內亞編年史》是有關葡萄牙地理發現史的專著?!幷咦?。
[4]葡萄牙親王,若奧一世第三子。他是葡萄牙帝國早期以及15世紀歐洲海上發現和海上擴張的核心人物,被認為是歐洲地理大發現的開啟者?!幷咦ⅰ?
[5]葡萄牙航海者,1488年繞過好望角?!幷咦?。
[6]葡萄牙航海者,若奧二世的侍從?!幷咦ⅰ?
[7]一種來自中東和非洲的香料和樹脂,香氣濃烈,常被用于制作香水、藥物和祭品等,具有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之功效。在古代,它被廣泛用于宗教儀式和葬禮等場合。
[8]指龐巴爾風格。龐巴爾侯爵是若澤一世統治時期的首相,他的鐵腕統治成功推動里斯本進入現代紀元。他與軍事工程師歐熱尼奧·多斯桑托斯、建筑師曼努埃爾·達馬亞,以造型簡單、造價低廉、抗震性能優良為原則重建了這座城市。這一模式打造了現在城市的雛形。龐巴爾風格就此誕生,與洛可可風格截然不同,龐巴爾風格的建筑講究實用性和樸素感:很少運用瓷磚畫(手繪瓷磚)和其他裝飾性元素,全部采用預制構件,偏好寬闊的街道和廣場。
[9]若奧五世之子。在位期間(1750—1777年)懶于政治,將朝政交給首相龐巴爾侯爵,并大肆迫害反對派貴族、驅逐耶穌會士?!幷咦?。
[10]即龐巴爾侯爵。——編者注。
[11]伊比利亞半島最長的河流,西班牙境內稱塔霍河,葡萄牙境內稱特茹河。——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