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沉默螺旋,聰明化解針鋒相對
我給很多企業上過關于溝通的課程,在長達12年的時間里,我在課堂上講到“沉默”這一溝通技巧時,都會邀請同學們一起做訓練。
當一個同學分享了他的故事或者觀點后,如果問別的同學:“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或者“你覺得呢?”通常有90%以上的人會有表達想法的沖動。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大多數人都有喜歡表達自我的心理邏輯,表達是一種釋放,釋放讓人輕松,人們愿意做這樣的事情。
然而表達是有成本的,所謂“言多必失”,隨意地進行表達也可能給自己造成損失。所以在溝通中還需要恰當地沉默,在適當的時候“不出聲”。這就是我們要運用的“沉默溝通”。
“沉默是金”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然而沉默的優點到底是什么呢?
一、保持沉默還是勇敢表達?
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相當于零在數學中的作用。盡管是零,卻很關鍵。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沒有沉默,就沒有交流。沉默是傾聽,沉默是思考。沒有傾聽的交流,是自言自語的嘮叨;沒有思考的交流,是胡言亂語的瞎扯。
沉默的作用定律也叫古德曼定律,是由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提出的。
沉默在溝通中有時候呈現的是一種殺傷力,比如當你想要表達自己的憤怒,又不想毀掉高冷形象的時候,沉默就可以幫你表現出自己的憤怒,化解很多難以應付的困局。你可以用這種殺傷力影響事情的發展趨勢和結果。
沉默溝通帶給對方的壓力也是殺傷力的表現,人在壓力中往往會不知所措,更容易被權威影響,主動放棄不成熟的想法,從而提高溝通效率。
沉默也有一種親和力,當對方喋喋不休時,你選擇沉默,往往更能體現出你的涵養,讓別人對你有好感,給事情留有余地,從而更好地把握事情發展的方向。
沉默溝通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運用并不是死板的,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保持沉默還是勇敢表達。
我有一個朋友孟然,是一名管理人員,沉默策略是她在溝通中最常用的法寶。下面我來分享一下她的職場故事,看她是如何利用沉默化解矛盾的。
案例
孟然是一家社交網絡公司的人事總監,一天在與公司年長的同事聊天時,同事告訴她:“你也是單位中層了,穿衣打扮要注意身份。”孟然平時穿衣較為隨意,雖然這是個人愛好,但是同事這個建議很顯然是為了孟然好。
孟然沒有選擇沉默,而是很開心地接受了這個建議,并且向這位衣著打扮很有品位的同事請教了經驗。
后來,這位同事又提到:“你最近是在招聘嗎?應聘者中有一個是我的外甥女,你到時候幫忙將她留下。”此時如果孟然選擇沉默,就會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同意了。
于是,孟然很客氣地說:“我聽說您外甥女很優秀,我想,五位評委都會給出中肯的意見,您不用擔心。”這樣說,既表明了現場評委不只是她一個人,又隱晦地告訴對方,如果其外甥女很優秀,肯定不會被埋沒。
但是,很顯然這位同事“做了工作”,第二天的招聘會上,其外甥女雖然表現平平,結果仍有兩位評委給出了非常高的分數,一時間評委們爭論不休。
孟然作為人事總監,這個時候沒有保持沉默,將皮球踢給別人,而是敢于擔當,做出了決斷。孟然闡明了理由,選了另外一位表現更出色的應聘者。
案例解析
面對重大的問題時不能保持沉默,不然不僅不公平,也影響整個組織的利益,這是需要堅持的沉默原則。
那么,沉默溝通中的沉默與發聲,具體應該怎么選擇和操作呢?
二、運用沉默溝通術的三種情境
通常,在三種情境下,我們應該運用沉默溝通術。
1.避免損失的沉默情境
你已經把握了對方的心理,并對他設定的“圈套”了如指掌、心知肚明,可是你選擇任何一方或者放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失,在這個時候,你的沉默就是在表達觀點,潑一盆冷水,讓對方一頭霧水。你不出招,他就沒辦法拆招施招,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或者就是問題解決恰到好處的時候。
2.保留觀點的沉默情境
在多重問題中,需要你權衡各方面關系的時候,“不說”比“說”要多出一種或者幾種可能。這個時候就要適當放出一顆“煙幕彈”,通過沉默保留一些觀點。
3.有效溝通的沉默情境
為了有效溝通,可以靈活地選擇沉默。我們可以在了解事情真相后不揭穿,沉默應對,默默地暗示。這樣的沉默能避免沖突,給對方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問題,對方可能會自己解決問題,更加正向地做選擇。潛移默化的作用往往超過生硬的批評,巧妙的沉默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巧妙的暗示,是可以運用于沉默中的,這樣做才是有效的溝通。
三、不能保持沉默的四種情況
如果沉默使用不當,就可能影響事情的進展,讓人不安,甚至沉默過頭,會變成逃避責任。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心理實驗,隨機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每天結束學習后,對他們進行測驗。第一組學生,每天都告知他們測驗成績;第二組學生,每周告訴他們一次測驗成績;第三組學生,從來不告訴他們測驗成績。
這樣連續進行八周測驗后,再將第一組與第三組進行對換,即每天告訴第三組測驗成績,從不告訴第一組測驗成績,第二組保持原待遇不變。
再經過八周,心理學家發現,第二組成績基本保持不變,第一組成績逐漸下降,第三組成績突然上升。
這個實驗表明,反饋比不反饋效果好,及時反饋又比遠時反饋效果好。及時反饋,有助于學生成績的提升。
學生和老師的溝通也體現了反饋的作用,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要及時告知老師,并認真請教,直到搞懂為止,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并讓自己的成績得到提高。
不僅學習上需要及時反饋,在愛情中也一樣。情侶之間或夫妻之間鬧矛盾的絕大部分原因,便是溝通不及時、溝通不到位。因為雙方沒能及時有效地將自己的想法、情緒反饋給對方,所以才導致誤會加深,出現情感危機。
比如,你明明不喜歡對方的提問和談話,卻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你的沉默就極有可能造成兩人之間的冷戰,從而讓矛盾升級,最終威脅感情。
所以,別在需要反饋的時候選擇沉默,你的沉默會讓別人不理解你的想法,會給人一種不安全感。
我們總結了不能保持沉默的幾種情況。
1.對有效的建議,不要保持沉默
在職場上,遇到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時,總需要別人提建設性的建議。如果有人提了能夠解決問題的建議,聽到的人不應該保持沉默,而應該推進好建議的執行,讓事情有積極的進展。而不是聽到好的建議時,保持沉默,讓事情朝著負面的方向發展下去。沉默是要看場景的,不能亂用。
2.面對重大的是非問題時,不要保持沉默
重大是非問題,并不難評判,即使不靠某種制度約束,也能靠我們“內心的基本良知”來評判。比如,不欺負弱小,不暴力,不貪污,不欺詐……面對這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如果再保持沉默,多半就是為了避嫌,保護自己。這種沉默是為了掩蓋利益天平向自己傾斜的私心,這樣做,時間長了,失去的會比得到的更多。
3.面臨重大決策時,不要保持沉默
在做重大決策時,如果保持沉默,不選擇,不擔當,只能暴露你優柔寡斷的弱點,對問題的解決非常不利。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就是“沉默的螺旋”,它的基礎是人的從眾心理。一個人保持沉默,并非都出于被社會孤立的恐懼,有時是因為無法保證自己所持有的觀點是正確的。
越是這個時候,就越需要一個人來拍板做決定,而往往一個團隊“團魂”和士氣的產生,都是因為在關鍵時刻做決策時有人在勇敢發聲。
4.需要反饋時,不要保持沉默
沉默和反饋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做法,如果在需要反饋時,我們選擇了沉默,那么就無法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傳達給對方。溝通不及時是誤會產生的根源,只有及時有效地將自己的想法、情緒反饋給對方,才能真正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發生。
溝通小貼士
三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沉默溝通術:
1.避免損失的沉默。
2.保留觀點的沉默。
3.有效溝通的沉默。
四種情況下不適用沉默溝通術:
1.對有效的建議,不要保持沉默。
2.面對重大的是非問題時,不要保持沉默。
3.面臨重大決策時,不要保持沉默。
4.需要反饋時,不要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