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唐伯虎傳
  • 孫煒
  • 4094字
  • 2025-01-17 14:48:31

第四節 祝允明的出現

直至二十一歲,唐伯虎才終于被一位奇特的貴人關注,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唐伯虎遇到的這位貴人,正是有明一代書法大家祝允明。

關于唐伯虎訂交祝允明的時間,學術界有三種觀點:一是在唐伯虎十四歲時[1];二是在十五歲時[2];三是宋志英輯《明代名人尺牘選萃》中祝允明《六如居士尺牘序》自述的二十三歲時。《六如居士尺牘序》是不是真跡,尚存爭議,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有依據的。從唐伯虎成長的軌跡來看,祝允明自述的二十三歲的說法更具可信度。

祝允明怎么會關注到這位年輕書生呢?原因在于福昌寺壁上唐伯虎的一首詩,撥動了他的心弦。祝允明在《六如居士尺牘序》里回憶道:“宏(弘)治三年,與徵明游福昌寺,見樓壁題四言詩,狂放可掬,更覺欽欽。余和之云:宅此心體,沈矣洞洞。爽氣西納,妙月東奉。時臨長津,以鑒群動。徵明笑睨曰,‘汝傾心唐寅耶?渠好使酒,與張靈昵,余當與汝偕訪之’?!?span id="jprdzv8" class="super">[3]文徵明向祝允明介紹唐伯虎時,特意提到張靈,因為張靈在幾年前就已經是祝允明的弟子了。其實,祝允明早就聽說過唐伯虎這個人,所以他又說:“余向耳其名,聞聲相思者數年。余亦傲,不愿交俗儒?!?span id="3hx9zyt" class="super">[4]只是因為祝允明也是個高傲的人,擔心唐伯虎是個“俗儒”,所以沒去見他。

祝允明又說:“后以循未果。壬子秋,方與子畏訂交?!?span id="w1anszk" class="super">[5]壬子秋,是指弘治五年(1492年)的秋天,這一年,祝允明才正式與唐伯虎訂交。

第一次見到唐伯虎,祝允明吃了一驚,說:“子畏天授奇穎,才鋒無前,百俊千杰,式當其選,形拔而勢孤,立峻則武狹。”[6]就是說,唐伯虎言辭機敏,話鋒犀利,昂首挺胸,有一種威武不能屈的俠士風采。這是弘治三年的事。

從弘治三年到弘治五年秋天的兩三年間,祝允明曾多次拜訪唐伯虎??赡苁菫榱擞^察,但最終目的一定是為了與他訂交。可是唐伯虎并未答應,所以“循未果”。

祝允明當時已三十有余,頗負盛名,而且背景很硬,可這一回,他算是熱臉貼上了一個年輕人的冷屁股。

為什么說祝允明是一位奇特之人?原因就在于他生有異相,右手比別人多出一個指頭,共六根手指。眾人皆稱奇怪,他也灑脫,跟著別人一道起哄,因此自號“枝山”。

祝允明是個典型的高官子弟。他是蘇州長洲人,于1460年出生在山西太原。其祖父祝顥時任山西布政司右參政,祝允明的父母作為隨眷居于太原,于是他出生在太原。

祝允明的外公是曾任內閣首輔的徐有貞,名重一時。徐有貞是位心狠手辣的政客,在英宗復辟的“奪門之變”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初,他與家人告別時說:“事成社稷利,不成門族禍。歸,人;不歸,鬼矣。”政變成功,他大權在握,翻臉不認人,不僅把有恩于自己的大臣陳循逐出內閣,令其謫戍鐵嶺衛,更羅織罪名,將民族英雄于謙置于死地,一時“天下無不冤之”。[7]

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歲的祝允明娶中書舍人李應禎之女為妻。第二年生子祝續。

年長唐伯虎十歲的祝允明,雖然已是名人,但名聲不太好。史書上說他“為人好酒色六博,不修行檢”[8],整天去青樓喝花酒,酒氣熏天還要再去賭博,欠人錢財卻裝作若無其事。人們對這位浪蕩公子紛紛側目。

不過,說祝允明是“浪蕩公子”也不屬實,其實他在蘇州府已負盛名,并不是酒囊飯袋。史書上還說他“聰慧絕倫,博學,工屬文,不為章句”[9]。這源于他祖父祝顥的精心栽培。天順八年(1464年),祝顥致仕之后就全力培養孫子。祝顥強調因材施教,曾說“教人與治人不同,貴在隨材成就……毋強以文辭”之語。小小?!爸ι健保鍤q起就坐在祖父腿上開始臨帖學習書法,不久便能寫出雄健大字。

祝允明的外公徐有貞也是博學之士,熟知天文、地理、道釋、方技,尤其擅長書法行草,深得懷素、米芾筆意,風格古雅雄健。后因官場失意,徐有貞卸任歸田,放浪山水十余年。在此期間,徐有貞對外孫祝允明的書法多有教誨。徐有貞去世時,祝允明已經十三歲,跟隨外公學習書法已有七八年之久。

祝允明成年后,又得到岳父李應禎的精心調教。李應禎擅長篆、隸,兼長行、楷、草書,尤其慣用三根手指的指尖搦筆,虛腕疾書,風格獨絕,無人能比。他的入門弟子除了外孫祝允明,另一位出名者就是文徵明。

由此可見,祝允明書法之所以如此了得,皆源自家學。他的父親祝瓛雖然不出名,但其祖父祝顥、外公徐有貞以及岳父李應禎,均是有明一代的書法名家。擁有這樣優越的學習條件的人,不光在明朝絕無僅有,縱使放眼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也屬罕見。當然,這絕不是祝允明成才的絕對條件,他的天分自是必不可少,但更為重要的原因還是他自己感興趣,以及長年累月的勤學苦練。

在吳中四才子中,祝允明年紀最大,出名最早。他不僅書法出色,還十分崇尚唐宋派文學,文章奇偉,曾經得到督學御史(即提學御使)司馬垔的激賞,甚有時名。文徵明回憶說:“于時,公(祝允明)年甫二十有四。同時有都君玄敬者,與君并以古文名吳中。”[10]這位“都君玄敬者”,就是都穆。此君比唐伯虎年長十二歲,未來也將成為少年唐伯虎的摯友。

◆明 祝允明 《小楷初唐詩》(局部),現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好酒色”是否就是祝允明的人生缺陷?他所生活的明中期社會并不是這樣認為的,否則泛濫于大江南北的青樓妓院,也就不會成為上至達官顯貴,下至文人雅士,乃至商人們樂此不疲的去處。這是因為宋代以來,程朱理學死板僵化,害人不淺,到了明朝中期已經遭遇一些開明之士的不屑與唾棄,社會風氣較明代早期已趨開放,所以像祝允明這樣的才子,依舊很受歡迎。

在福昌寺看到唐伯虎的題壁詩之后,祝允明認定唐伯虎是個有為少年,再加上文徵明的撮合,他決定親自登門拜訪。

身為官宦公子的祝允明與微賤商人之子唐伯虎素昧平生,而且兩人的社會地位懸殊,他為什么要主動親近唐伯虎?

這是蘇州地區特殊的文化環境決定的。蘇州士人在一起,常見“折輩行與交”[11],對于彼此的年齡、家庭背景并不太重視,而常常是“追逐其間,文酒倡酬,不間時日”[12]。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科舉制度對社會各階層所起到的調節和融匯的作用。讀書可以改變窮苦人的命運,科舉使得底層人民進入統治階層成為可能。尤其是蘇州府這個地方,具有濃郁的尊崇文化、尊賢下士的傳統。而這種文化現象的背后,實則是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愛護。以當時畫壇盟主沈周為例,王鏊說他“尤喜獎掖后進,有當其意,必為延譽不已”[13],而身為帝師的王鏊本人,也是如此,唐伯虎、文徵明均深受其益。當然,子弟不肯用功讀書的高門大戶,也可能會很快地衰敗下去,成為破落戶。歲月似水,按照不可預知的規律,不停地攪拌著泥土,重塑著每個讀書人的命運。

弘治三年首次見面后,祝允明又專程跑去見唐伯虎,彼此加深了印象。祝允明說“唐君子畏……偏玩世不恭,有睥睨一切之意”[14]。他貌似一副無所謂的憤青模樣,可聽他談吐,才思敏捷,胸懷抱負,見解超過了同齡讀書人,確實才華橫溢。祝允明感嘆他“性極穎利,度越于士”[15],果真是一位人才。

祝允明料定唐伯虎的前途不可限量,只是在心里暗暗感嘆:雖說孤傲之人都瞧不起流俗之輩,可是他不過是個少年郎啊,不應該太過孤傲。祝允明不免為之惋惜。不過祝允明很大度,多次去見唐伯虎,向他伸出橄欖枝,表示自己愿意與他交往,可是這位小老弟卻不領情,對伸來的橄欖枝不置可否。

唐伯虎當時還是個毛頭小伙子,情緒波動很大,也不太懂人情世故。祝允明解釋說:“(唐寅)幼讀書,不識門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氣。不或友一人。余訪之再,亦不答?!?span id="gk6qfd8" class="super">[16]

這時期,唐伯虎正在府學讀書,而府學的管理非常嚴格?!坝慰W時,學官以嚴厲束諸生。辨色而入,張燈乃散?!?span id="ufh44xv" class="super">[17]學子們天不亮就要趕到學堂接受點名,到了天黑才可以放學??赡茉诳陀^上,他也擠不出多少時間與社會上的名士交游。

到了弘治五年秋天,祝允明考中舉人。唐伯虎登門道喜,還給祝允明送來了兩篇自己撰寫的文章,述說了自己的情懷和理想。

祝允明回憶說:“一旦,(唐伯虎)以二章投余,乘時之志錚然。余亦報以詩,勸其少加宏舒。言萬物,轉高轉細,未聞華峰可建都聚,惟天極峻且無外,故為萬物宗。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18]祝允明讀了唐伯虎的文章,發現他寫作時犯了幼稚病,即空話、大話過多,于是跟他促膝談心道:寫文章與做人是一個道理,要么你向更高處攀登,要么向細微處探究,這樣你才可以在人世間圖謀自己的發展方向,但從沒有聽說過把都市建立在巍峨的山峰之中。讀書人應該擁有遼闊的胸懷,包容萬物,不排斥新鮮事物,才能成就更大的事業。之后,祝允明還說了一些鼓勵的話,并寫詩作為回贈之禮。

唐伯虎聽從了這番教誨,兩人在弘治五年的秋天“乃大契”,正式訂交。祝允明從此成為唐伯虎亦師亦友的摯友。

雖然唐伯虎此時寫的文章屬于雛鳥初飛,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正如魯迅表達過的,即便是天才,他的第一聲啼哭也不是好詩,還需要給他一點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1]見楊繼輝碩士論文《唐寅年譜新編》第18頁。明憲宗成化十九年癸卯年(1483年)條:“先生(唐寅)與祝允明交約在是年?!?/p>

[2]吳誦芬等編:《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臺北故宮博物院,2014年版。

[3]宋志英輯:《明代名人尺牘選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第5—8頁。

[4]同上。

[5]同上。

[6]《懷星堂集》卷二十七《夢墨亭記》。

[7]另見《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徐有貞,字元玉,又字元武,晚號天全翁,蘇州吳縣人,明朝中期大臣、內閣首輔。宣德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歷任編修、侍講。景泰八年,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謀發動了“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辟有功,拜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因此世稱“徐武功”。他讒殺于謙、王文,又與石亨、曹吉祥爭權,結果被構陷罪名,貶為廣東參政,后又流徙云南金齒衛。石亨敗亡后,他被放歸。成化八年郁郁而終,時年六十六歲。徐有貞善書法,長于行草,小行書尤為精妙,名重當時。其長女嫁給了祝瓛,生子即祝允明。

[8][明]閻秀卿:《吳郡二科志·祝允明》。

[9]《吳郡二科志·祝允明》。

[10]《甫田集》卷二十三《題希哲手稿》。

[11]《甫田集》卷二十三《題希哲手稿》,另見文嘉《先君行略》。

[12]同上。

[13][明]王鏊:《石田先生墓志銘》(拓本)。

[14]《明代名人尺牘選萃》,第5—8頁。

[15]《懷星堂集》卷十七《唐子畏墓志并銘》。

[16]《懷星堂集》卷十七《唐子畏墓志并銘》。

[17]《名山藏·高道記》,轉引自周道振、張月尊:《文徵明年譜》,第44頁。

[18]《懷星堂集》卷十七《唐子畏墓志并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辽市| 阳西县| 阳曲县| 嘉禾县| 临桂县| 章丘市| 丽水市| 宁德市| 姜堰市| 公主岭市| 清水县| 玉树县| 元谋县| 西乡县| 和硕县| 奉节县| 来安县| 永康市| 桃园市| 长宁区| 昂仁县| 河间市| 潞西市| 闽清县| 永城市| 翁牛特旗| 佛教| 东莞市| 两当县| 静安区| 赣州市| 邵武市| 临潭县| 顺义区| 驻马店市| 苍梧县| 江门市| 尉氏县| 泰来县| 曲周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