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這次不一樣
- 大明天啟1620
- 歲月無糖
- 3028字
- 2025-02-14 05:26:52
劉一燝親自把門掩好,再回來拆封讀信。
信只有兩頁紙,亦行亦草的蠅頭小字。
反映出寫信人心神不平的心境。
讀罷信,劉一燝掩卷不語,臉色鐵青難看。
“信上說什么?”韓爌小心問道。
劉一燝把信遞給了韓爌。
韓爌看過頓時臉色大變。
原來信中所述內容,與兩人都有利害關系。
卻說賀知章得到魏大中來信,匆忙趕下盤山寺,連夜召集薊州的鄉紳商討罷市事宜。
本覺天衣無縫的計劃,卻讓鄭三元一招拆解。
他知道此事有負所托,便抓緊修書與劉一燝知曉。
韓爌氣的大罵:“糊涂啊,這是有人借著機會給下套,好歹毒的手段。季晦你看這事?”
劉一燝從韓爌手中拿過信,借桌上燭臺的火苗一舉焚了。
他把燒信留下的紙灰清理干凈,看著一臉問詢的韓爌,真是禍事將起,一場暴風雨要來了。
“虞臣,此事大意不得。魏大中萬不可能做如此蠢事,關鍵還看寫信之人,若是查到寫信之人,自然就能摘清魏大中的嫌疑。”
“若是查不到,魏大中也可抵死不認!”
“哼哼,虞臣,魏大中是可以不認,但賀知章做下了事實,這點總也說不過去。”
“那就丟卒保車。”
“道理是這樣,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
“季晦是擔心魏大中屈打成招。”
“不是。”
韓爌想了又想,頓時一個念頭升起。
“你是說陛下...”
劉一燝點了點頭。
韓爌沉思,如果這樣的話,那誰也就沒有辦法了。
“這毒藥如今已經喝進肚子里,沒有辦法了。”劉一燝悻悻說道。
韓爌長嘆一聲:“看來在劫難逃。”
兩人對視一眼,都看出彼此的無奈。
“對了,今兒個陛下說要重啟京察,你說跟這事有沒有關系?”
劉一燝眼珠子忽悠悠轉了好幾輪。
“京察三年一次,去年才搞,現在又搞,看來陛下是要搞特例。”
“怎么個特例?”
“今天陛下單獨召見了張問達,發了一通脾氣。突然提出要京察。陛下甚至沒有找六部商議,其用意非常明顯,就是對六部有很大的意見。”
“意見,何來意見?”
劉一燝搖了搖頭。
“以往的京察,都是走過場,這次不一樣了。你我都是閣臣,都要給陛下寫《自陳不職疏》,然后,陛下在根據你平時的表現,決定你的去與留。”
“這次陛下要親自評判?”
“是啊,陛下親自評判,這還能一樣嗎。”
“陛下想要做什么?”
“不知道!”
“陛下要一意孤行,不計后果了?”
“后果?難道要將你我全部換一遍,逐出京城。”
“果真如此,讓部院大臣人去樓空?”
“說不好就是如此。”
韓爌心里頭卻像打翻了一只五味瓶,甜酸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
朱由校可不知道兩位內閣的憂愁,他現在非常高興。
因為他的科學家來拉。
朱由校打量著身材瘦條的宋應星,宋應星同時也在打量著他。
四目相對,朱由校笑了笑。
“朕盼你多時矣。”
宋應星有些發懵,自己何德何能讓陛下如此掛念。
“不知道陛下找學生來有什么事情?”
“坐下說。”
宋應星帶著疑惑坐了下來。
“你是不是在家準備明年的會試?”
他站起身來回道:“是的陛下。”
“坐下說吧,在朕這里隨意一些。”
“你對明年的考試有把握嗎?”
“學生不知道,但總要試一試。”
“若還是不過呢?”
“那就再考。”
朱由校倒也佩服他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事實上,宋應星數次參加科舉,最終的結果都是名落松山。
他是真不想讓宋應星再走一遍前世的路,浪費時間不說,信心還備受打擊。
“科舉的目的無非是要做官。朕賜你官職,你就不要再考了。”
“啊?為什么呀?”
“因為就憑你的性格,朕斷定你還是考不上。”
朱由校的話讓宋應星頓時沉默。
“知道你為什么考不上嗎?”
“陛下請說。”
“聽說你十五歲那年,迷上了沈括的《夢溪筆談》,為了找這本書,你可是費了不少的功夫。
那本書朕知道,里面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筑、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
你學的這么雜,怎么可能把心思放在四書五經上,能考上才奇怪,你說是吧。”
“四書五經學生未曾落下。”
“都說你性格耿直,朕看他們都說錯了,你就一點--犟!”
宋應星不語,他不得不承認,陛下說的是事實。
“行,朕也不耽誤你,反正科舉要明年八月呢。這段時間你就在京城住下。朕給你找個地方。”
“陛下,你還沒說找學生所謂何事?”
“你倒是挺著急。也罷,朕就直接說了。
朕打算成立個科學研究院,研究院重點是致力于各個學科方面的研究工作。
比如農業研究院,專職負責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通過研究農作物的特性,改良種植方法,提高作物產量。
再比如工業研究院,專業負責工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比如機械方面的研究,風車、糖車、牛轉繩輪汲鹵等。
再比如軍事研究院,專門負責新式武器的研發和推廣,比如火槍,火炮,水雷.......
你呢,各方面都有研究,所以朕打算讓你當這個研究院的院長。
你愿不愿啊?”
如何不愿,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嗎。
宋應星馬上跪下:“學生愿意,學生愿意。”
“行了,起來吧。”
大明科學研究院就按照國子監的配置。
院長,科學院最高長官,負責全面工作,正三品。
副院長、分院院長,協助院長工作,正四品。
司業,院長副院長的副手,協助工作和日常事務管理,正五品。
博士,院長副院長助手,協助科研工作及教學工作,正七品。
助教,從八品。
典薄、掌饌、齋長未入流。
以后的科學研究院是大明最高的研究機構同時也是最大的科研教學機構。
“宋應星,你可知這是什么?”
“陛下,這好像是馬鈴薯,臣聽父親曾經提到過,未曾見過。”
“對,就是馬鈴薯!你別看朕手里這個挺小,實際上長成的馬鈴薯非常大,而且這玩意土地肥力足夠的情況下,畝產可達九到十五石。
若是能大面積推廣,可成為繼水稻、小麥之后第三大主糧。
不但如此,它還可以作為一種蔬菜。
朕也是在一次午膳的時候偶然發現的。
還有就是它的淀粉含量比較高,可以做成粉條之類的食物,不但方便儲存還可以利于制作。
另外它的做法也是多種多樣。
朕讓御膳房試過了,可炸、可蒸、可煮,加以佐料,味道還是不錯的。”
聽著朱由校洋洋灑灑的介紹后,他算是明白了,為什么朱由校要千里迢迢的將他招到京城。
還特別成立科學研究院。
這可是關系到國運的大事,他能參與其中,可謂三生有幸。
“陛下,提起馬鈴薯的時候,臣突然想起另外一個作物。”
“哦,讓朕才猜猜。你說的不會是番薯吧?”
“陛下竟也知番薯?哎呀,是臣愚鈍了,既然陛下知道馬鈴薯,又怎會不知番薯呢。”
朱由校笑了笑,還真讓他說著了,自己竟然忘了這茬。
“嗯,朕只是聽說過,既然你提起了,就詳細的與朕說說。”
“陛下,臣聽說個一個人,叫陳振龍。
萬歷二十一年的時候,在呂宋經商的陳振龍發現薯苗耐旱易活,便想從當地引回來。
但西班牙當局嚴禁此物外傳,陳振龍便私下購得幾尺薯藤,并向當地土人學會了栽種方法。
他偷偷的將紅薯苗帶了回來。
后來他在福州南臺試種,一舉成功。
他將收獲的番薯獻給當時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官府推廣種植。
二十二年的時候,福建大旱,得益于番薯的推廣,當年,福建全省各地番薯大豐收,災民由此度過了荒年。
為此,好多老百姓還給陳振龍和金學曾建造報功祠呢。”
“哦,還有這事?那番薯的畝產如何?”
“陛下,番薯不挑土質,不挑地形,貧地三到五石,好地十到十五石。”
“哈哈,宋應星,你可真是朕的福星。
大伴,馬上安排人將陳振龍請來!”
“臣這就去安排。”
宋應星心雖激動,但看事情還是比較通透。
“陛下,臣舉薦陳振龍為農業科學院院長。”
“可以。”
宋應星沒想到朱由校如此的痛快,還是解釋一番。
“陛下,馬鈴薯和番薯雖不同屬,但是以陳振龍的經驗肯定能更好的培植。”
“好好好。朕既然將科學院交給你,就是相信你的能力,至于科學院的管理一切以你為主。
朕相信,以你的研究加上陳振龍的經驗,一定能讓馬鈴薯和番薯在大明的土地上種植來開。”
“臣也相信。”
“好好好,魏朝,給安排宋愛卿下去休息。明天讓他在建極殿外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