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皇帝竟然找到這樣兩條理由。
他們突然發現,自己找不到反駁的借口。
陛下說了要給全天下的官吏漲俸祿。
當然對于有實權的人來說,漲不漲俸祿意義不大,他們又不靠這個活著。
但是大部分中下層的尤其是清水衙門的官吏來說,意義重大。
殊不知大明朝像“海青天”這樣的人也不是沒有。
遠的不說,就是各科的給事中、御史,那都是一水的在乎名聲,從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生活自然清苦。
可他們卻是朝中大臣們最不愿意得罪的人。
要是讓他們知道是幾個人不讓他們給漲俸祿,那不得讓他們生吞活剝了啊。
另外一個就是大明朝這群當兵的,那都是世襲的軍籍,關系非常的密切。
大明士兵戰死的撫恤金是36石,如果提高五倍,就是180石,合銀144兩。
就算他們辛苦一輩子,也攢不了如此多的錢,真正的無后顧之憂。
關鍵是他們還異常的團結。
最重要的是他們可是混人,動不動就舞槍弄棒的。
說不好就能要了你的小命。
一招釜底抽薪,正中七寸,想反抗都無能無力。
“怎么,沒人表態?”
“臣同意。”
方從哲第一個站出來表明態度。
眾人用異樣的表情看著他。
那種背叛的眼神仿佛要扎進方從哲的內心。
此刻朱由校一臉的平靜,仿佛剛才發脾氣的是別人。
魏朝幾乎分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皇爺。
是方才怒罵群臣的那個,還是現在一臉狡黠的這個。
他接觸皇爺也有些日子了,此刻心里越發的看不清楚,皇爺真的變了。
“魏伴伴,都記好了嗎?”
“皇爺,都記得。”
朱由校翻過記錄,認真的看了看。
其他人紛紛抬頭眺望,想知道朱由校手里拿的是什么。
“嗯,非常的好。魏伴伴,多找些人,寫字好的人,把這些內容抄錄在一張紙上。
對了還要加上一個大大的標題。
標題的內容就是:大九卿不同意,皇帝提出的給天下官吏漲俸祿的建議。
然后再寫一個標題:皇帝欲給天下將士提高撫恤,被大九卿否決。
先抄錄一萬份。寫好了,派人滿京城張貼,明天天亮后,朕要全京城人人都知道此事。”
除了方從哲一臉平靜。
魏朝傻眼了,所有大九卿的人都傻眼了。
皇帝怎么會如此無恥。
這是當著他們的面赤裸裸的威脅啊。
劉一燝站起身,急忙跑到朱由校的身邊:“陛下,萬萬不可啊!”
其他人也著急了,紛紛起立,吵嚷著:“陛下,使不得!”
朱由檢冷笑,這會知道急眼了。
問你們意見的時候,一個個不說話。
罵著不走,打著倒退的東西。
朱由校繼續裝傻充楞,瞪著純真無邪的眼睛望著他們。
被逼到這個份上,他們也是頭一次。
在與皇權的斗爭中,往往都是以皇權的失敗而告終。
此時他們也體會到了失敗的滋味。
說實話,這滋味并不好受。
“都同意?”
眾人紛紛點頭。
“真的沒有反對意見?”
眾人紛紛搖頭。
戶部尚書李汝華站了起來。
“陛下,漲俸祿的事,臣不反對。但是臣以為五城兵馬司收上來的錢應歸戶部統一調配。”
兵部侍郎張鶴鳴不干了。
欺負自己的主官還沒到任是吧。
這些人里他的官職雖然最小,但也是代表兵部。
“陛下,臣不同意。五城兵馬司隸屬兵部,這錢就應該歸兵部所有。”
其他幾個尚書也想搶錢,紛紛都在轉動腦筋找借口,看怎么把這筆錢截留到自己的部門。
“張侍郎。”
李汝華提醒對方的身份。
“既然是給全國的官吏漲俸祿,自然要歸戶部管理。
你可不要忘了,就是你張侍郎的俸祿也是戶部給發的。”
“李尚書,你莫要忘了,五城兵馬司從洪武開始就屬于兵部!”
朱由校愜意的品上一口茶,茶香四溢,入口清甜。
這樣的感覺別提多舒服了。
看著朱由校狡黠的面孔。
方從哲想到陛下第一次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
朝堂之上一致認為更換熊廷弼。
陛下當時并不同意。
雖然后來妥協了,可也是達到了陛下的目的。
那個時候陛下就變了。
他還拉著自己的手,痛心疾首的說:
《黃帝內經》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又可以為皆是“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
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愈。
這話當時自己還覺得像個生氣的孩子發泄。
此時再回味,他才品味出別樣滋味。
原來那個時候陛下就已經開始用他的方式在運作了。
陛下想干什么。
如同張居正一般改革嗎?
是了,陛下肯定能看的到。
如今國力逐漸衰弱。
政治腐敗、官僚作風盛行。
財政困難、民不聊生。
國家已到危機時刻,陛下是想振興大明,恢復國家元氣。
可陛下不去推行“考成法”,不去深挖“一條鞭法”,單單從商稅為切入點,是否過于冒險。
“陛下是否想過實施此策略的后果?”
朱由校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陛下,其他的行業,還好說。
臣最擔心的糧行。
民以食為天。
若是糧商相互勾結,物價飛漲,受苦的還是百姓啊。”
“誰敢操縱物價,朕就砍了誰的腦袋。”
朱由校眼神凌厲,如同小刀一樣掃過眾人的臉頰。
聽著朱由校殺氣騰騰的話,其他人將本來打好的腹稿吞進肚中。
“諸位愛卿不必再爭論。先以京城為試點,運行三月后,再全國推廣。”
李汝華踟躕的問:“陛下,那漲俸祿的事?”
“推廣哪個地區,就漲哪個地區。”
兵部侍郎張鶴鳴問:“陛下,提高士兵撫恤金的問題,是否實施。”
“這個可以實施,撫恤金在原基礎上提高五倍。內閣擬票吧。”
散會后,朱由校依舊呆坐原地。
他知道這里面的阻力有多大。
但是國庫極度空虛、貪官橫行和社會動蕩,他必須要割舍功勛士紳的利益,這種利益的割舍,是符合國家長遠利益。
只要孫承宗擋住后金的進攻,他就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改革。
歷史也證明,寧錦防線固若金湯,努爾哈赤哪怕到死,也沒攻破過這條防線。
此時他已經磨刀霍霍,就看誰敢跳出來正面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