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征北大將軍
- 大明:長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顧問
- 青石踏浪
- 2022字
- 2025-01-15 21:42:45
耿炳文肅立窗前,雙手交握,望著漸遠的轎子,眉頭深鎖。
“齊泰、黃子澄……”
他低聲念道,語氣中帶著幾分冷意與譏誚。
微風拂過,撩動鬢間幾縷白發。
他緩緩轉身,步入堂中,燭火搖曳,將他略顯疲憊的面容映照得更加深沉。
他坐在書案旁,面前攤著剛頒下的圣旨。
燭光下,圣旨上“征北大將軍”幾個大字尤為刺眼。
耿炳文的手指輕敲桌面,似在權衡什么。
作為明初屢立戰功的老將,耿炳文深知皇明開國時諸藩護國安邦的艱難,更明白朱棣的雄才大略。
然身為朝廷重臣,他對建文帝削藩政策的態度,卻顯得極為審慎。
“削藩……”他低聲自語,眼神仿佛穿透夜色,回到那片烽火連天的草原。
當年,塞外風沙肆虐,朱棣策馬揚鞭,號令千軍,戰無不勝。
那份指揮若定與無畏,讓耿炳文至今記憶猶新。
他心中清楚,朱棣絕非易與之輩,此人若起兵反叛,北地恐難安寧。
這時,堂外忽然傳來輕輕的腳步聲,片刻后,他的長子耿璿走入堂中,目光中帶著一絲擔憂。
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耿璿為宗人府儀賓,娶懿文太子朱標長女江都郡主朱氏。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其妻朱氏由江都郡主進封江都公主,耿璿為駙馬都尉。
“父親。”耿璿俯身行禮,語氣帶著幾分急切,“兒子聽聞,您已被受命為征北大將軍,征剿燕王叛軍。”
“確有其事。”
耿炳文抬起頭,凝視著耿璿,片刻后嘆了口氣:“陛下已下旨,命我節制諸軍,領兵北征。”
耿璿聞言,神色微動,語氣中透著猶豫:“父親,削藩之事雖為國策,但燕王非尋常藩王,何況您與燕王曾有共患難之情,此戰……”
耿炳文抬手止住了耿璿的話,語氣平靜卻蘊含深意:“璿兒,此事非我等能左右。”
他話音微頓,目光轉向窗外深沉的夜空:“至于舊情,在國家大義面前,不值一提。”
耿璿皺眉,低聲道:“父親,居庸關與喜峰口關一戰后,燕王彼時兵強馬壯,又素有雄才,北平百姓也多向其心歸。”
“此戰一旦開打,恐難速勝,若久戰不決,不僅損耗國力,恐怕還會動搖軍心。”
耿炳文目光微微一沉,緩緩說道:“我心中何嘗不明?燕王深諳兵法,領軍有方,此人若執意反叛,北地必將生靈涂炭。”
他頓了頓,神色復雜:“然為臣者,職責在于忠于皇上,守護皇明江山。即便局勢艱難,我亦不能有一絲懈怠。”
耿璿沉默片刻,隨即低聲問道:“父親,您是否認為削藩之策能夠真正穩固國本?”
耿炳文步至堂前,凝望夜色。
他語氣低沉:“削藩之策,初衷是為削弱藩王權力,鞏固皇權。然而,藩王們開國時皆身經百戰,手握重兵,豈肯輕易受制?”
“尤其是燕王朱棣,此人心機深沉,擅長謀略。他雖口稱臣,但心有異志,削藩之策對他而言,乃釜底抽薪之舉,焉能不反?”
他頓了一下,眼中閃過一絲憂慮:“然而,陛下尚且年輕,根基未穩,削藩雖為萬世之計,卻未顧及當前朝野格局。”
“此舉雖意在長治久安,但短期內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天下恐陷動亂。”
耿璿聽罷,眉頭緊鎖,低聲問:“父親,您如何看待此戰?”
耿炳文沉吟片刻,語氣變得堅定:“國有國法,臣有臣節。無論削藩之策成敗與否,我身為皇明之將,當以平亂安邦為己任。”
“既然朝廷信我,陛下托付重任,我自當盡忠職守。但……”
他語調一頓,隨即低聲道:“若此戰不能速勝,燕王又得北方百姓支持,局勢將愈發險惡。”
“到那時,恐怕朝廷不得不重新審視削藩之策的后果。”
耿炳文負手立于堂前,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他的長子耿璿站在一旁,神情凝重。
耿璿猶豫片刻,低聲問道:“父親,孩兒今日聽聞一事,燕王是以騎兵突襲居庸關,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的關隘,北地將士皆為之震驚。此事是否屬實?”
“確有其事。”
耿炳文聞言,眉頭一蹙,語氣中透出幾分肅然:“居庸關乃北平城北門戶,險峻堅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僅需少量的精銳便能抵擋千軍萬馬。”
“可朱棣居然能憑不善于攻城的騎兵,強攻得手,這只能說明其謀略不凡,善于抓住敵軍松懈之機。”
“此人領兵之能,已遠超尋常。”
“孩兒亦感震撼。”耿璿面露憂色,“燕王能如此迅速掌控局勢,恐怕朝廷的削藩之策,不僅難以削弱他的實力,反而可能加速他集結力量,兵鋒所指,難有抵擋。”
耿炳文沉聲說道:“朱棣之能,遠勝昔日。削藩之事本意為安內,卻招致外患。”
“今日居庸關失守,便是個開端。若北方諸將無法迅速組織反擊,朝廷之威恐將大損,甚至危及天下大勢。”
耿璿眉頭緊鎖,若有所思地說道:“若燕王繼續以騎兵為先鋒,是否會對我軍的步兵陣型構成威脅?”
耿炳文緩緩點頭,目光沉重:“燕王深諳騎兵之用,以快打慢,以動制靜,我軍若與其正面對戰,恐步兵陣型難以招架其突襲。”
“再加上北地百姓傾向燕軍,糧草補給易得,此戰局勢對我軍極為不利。”
耿璿試探性地問道:“那父親以為,該如何應對燕王的騎兵?”
耿炳文瞇起雙眼,沉聲道:“應對騎兵,需善用地勢,設置障礙,令其無法發揮機動優勢。”
“其次,我軍需整合弓弩手與槍陣,形成密集火力網,以遏制其突襲之勢。”
“此外,燕王依仗的還有其軍心穩固,我軍則需設法擾亂其糧道與后勤,迫其失去持久作戰的能力。”
堂外,夜風漸冷,遠處隱隱傳來號角聲。
耿炳文負手而立,目光如炬,仿佛已置身于硝煙彌漫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