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年四月,戚晟一路走一路畫,終于到了攀枝花,
戚晟勒住韁繩時,一個多月的跋涉,此刻終于望見了曲予知所說的起了一般的堅固城墻,
“安大人說這叫攀枝花?“戚晟呆呆地看著,看見安明一行人騎著馬迎上來,
“戚晟兄弟一路辛苦”
“安大哥客氣了,一路走走停停,算不得辛苦”戚晟拱手,
“趕快進城,一路勞頓,給你接風。”
“這些人馬怎么安排”戚晟指了指后面跟著的蒙古人馬,
“一起進城吧”說著安明來到蒙古馬旁,
“蒙古馬好啊”摸著鬃毛,感嘆道,
“路途遙遠,再者販運蒙古馬,需要茶馬引,咱們沒有這東西,這次也是以蒙古人進關生意的名義,一次也不能太多,此處也只是買了這幾匹”戚晟在一旁解釋道,
“不錯了,一路辛苦了”
“這是按照您的意思招募的蒙古人”安明看著幾人,一看就是久經風吹日曬的人的皮膚。
“快見過安大人”戚晟示意,那群人當即跪下來,平常他們見了臺吉也是跪著,如今這個戚晟見了這個人都恭敬有加,也能看出來這個漢人是個大官。
“起來吧”作為穿越人,安明沒有那么多教條。
“安大哥如何安排這些人。”
“估計種地也不會,做工也不行,就讓他們幫著養馬、馴馬、教授騎術”安明招募蒙古人,主要是有許多地方蒙古人比漢人更方便,清朝,蒙古人的地位比漢人高,這就是被外族統治的可惡,蒙元漢人是四等人,到了清朝仍舊這個樣子,這如何不讓人起反抗之心。
再者,底層蒙古人,也是被剝削的對象,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條件,未必不能用,明朝的朵顏三衛就是如此。
“先看這群蒙古人如何,若可以用,往后可以多到蒙古各部走走,多招募點,弄個幾百人的蒙古騎兵未為不可,反正咱們需要的人口很多,蒙古人又有基礎,訓練起來更快些”
并非蒙古清兵就比漢人騎兵厲害,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的騎兵、肯花錢投入的割據勢力,都能訓練出縱橫南北難逢對手的頂尖騎兵,漢朝騎兵橫掃匈奴、唐朝讓北方游牧民族能歌善舞、明朝南往北驅除韃虜,
之所以肯用蒙古人,主要是缺少人口,再者蒙古人訓練更快一些。
戚晟跟著安明往里走,安明特意線繞了一圈一旁砌筑的城墻,已完工一大半了,城內主要在興建火槍作坊、糧倉、等公共建筑,穿過這個大城。來到最早興建的木頭營寨,
果然如曲予知所說,這里當真如同城池一般,原來的木頭營寨主要居住著煙酒糖茶作坊、工人,以及部分民居,由于人口規模增加,營寨外面也起了不少木頭棚子,又來這里屯田的,又有來打工的,已經聚集成了了小村落,
甚至已經有人開始來這里做買賣,當兵、做工的一段時間就能積累點閑錢,也舍得買點東西,不過,大部分的錢仍舊被安明掙走了,無他,體力勞動者,最喜歡買點煙酒糖茶來犒勞犒勞自己放松放松,有的小商販也是把賣出去的果子、野味賣掉,換來的錢,到安明哪里批發煙酒糖茶,再販運的山里的村子。
因此安明十分支持來這里的商販,并且規劃等到新城完工,要重點規劃一下商業。
既然戚晟已經來到,朱青便差人去請寧知節,這段時間他們和寧知節生意照常進行,吉光躍那邊在著打探后也裝作無事,大家仍舊和氣生財。
“寧兄好久不見”寧知節大概也看出來安明等人不是窮兇極惡之輩,只要按規矩來,還是很融洽的,故仍舊有來有往。
“安兄百忙,能夠想起兄弟,實在榮幸”
“來跟你介紹,這個是剛從外面回來的掌柜,戚晟”安明指著戚晟向寧知節介紹
“戚掌柜”“寧掌柜”
“這次請寧兄來,是想問問,寧兄有沒有往烏斯藏、榜葛剌(孟加拉)、天竺的路子”安明也不兜圈子,
“前往康巴、烏斯藏倒不是什么難事情,咱們這也是慣常走青海、烏斯藏這些地方販運茶葉、鹽、藥材,不過榜葛剌、天竺倒是很少聽到有人跑”
“安兄是?”
“不錯,我等也想多做做生意,買點馬匹,寧掌柜有沒有興趣”安明并不隱瞞,
“如此甚好,我之前和人合股,也只能分得一點利潤”寧知節來了興致,安明在他眼里還是比較有資本的
“我們合作,自然不能讓寧掌柜吃虧,至少五五分賬”安明人手不足,寧知節又是這里經常行走的,有這樣一個純粹的商人合作,能省心不少
“哪里哪里,五成太多了”寧知節沒想到安明沒有仗勢欺人
“不多,鏢局、人手我這里不缺,土司那邊寧掌柜多多費心,如果吉光躍也想合作,你也可在自作主張”
“具體的事情直接找戚晟”
寧知節也知道安明所圖甚大,這點事情自然不會讓他事必躬親,
茶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地跨陜、甘、貴、川、滇、青、藏,外延達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各國。
藏族由于“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而將茶作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但藏族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區,素不產茶。為了將川滇的茶葉運入雪區,同時將雪區的土特產輸入中國內地,因此形成了以茶葉貿易為主的交通線,由藏漢商販、背俠、馱隊和馬幫開辟。
由于唐代以來這種貿易主要是以內地之茶與雪區之馬進行交換,故歷史上稱之為“茶馬互市”,或“茶馬貿易”。伴隨這一貿易而開通的商道,被稱為“茶馬古道”。
漢代的茶馬古道——“南絲路”的一段。蜀郡的商人們常以本地特產與大渡河外的牦(旄)牛夷邛、笮等部交換牦牛、莋馬等物。
茶作為蜀之特產應也在交換物之中,這一時期進行商貿交換的道路古稱“牦(旄)牛道”,它可算是最早的“茶馬古道”。其路線是:由成都、臨邛(邛崍)出發,經雅安、嚴道(滎經),逾大相嶺,經旄牛縣(漢源),過飛越嶺、化林坪至沈村(即薦都,為西漢沈黎郡治地),渡大渡河,經磨西,至木雅草原(今康定縣新都橋、塔工一帶)的旄牛王部中心。邛崍由于是當時蜀郡的商貿中心和茶、銅鐵器的主要產地,故成為漢代茶馬古道的起點。
唐代,伴隨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下嫁而興起的唐蕃政治、經濟、文化大交流,使吐蕃出現“漸慕華風”的社會風氣。唐人飲茶之習也被傳入吐蕃,逐漸成為社會風習。
宋代,中央政府正式與雪區建立起了“以茶易馬”的互市制度,隨著茶馬貿易的加強茶馬古道亦隨之有了較大的展拓。這一時期的茶馬大道主要為“青藏道”,即通常所說的“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條政治交往之路,后期則成為漢藏貿易進行茶馬互市的主要通道。這條道路東起關中地區,經過青海,從四川西北角的鄧瑪(原鄧柯縣),過金沙江,經昌都地區、那曲地區至拉薩(邏些)。
這一時期雖在四川的黎(漢源)、雅(雅安)亦設立茶馬互市口岸,專門供應康區茶葉。但由于當時所易之馬主要產自青海一帶,故大量的川茶是從川西的邛崍、名山、雅安和樂山等地經成都、灌縣(都江堰)、松州(松潘),過甘南,輸入青海東南部,然后分運至西藏、青海各地。
元代,為發展西藏與內地之間的交通,元政府在雪區大興驛站,于朵甘思境內建立19處驛站,從而使四川西部與西藏間的茶馬大道大大延伸。
明代,政府特別重視茶在安定雪區、促進國家統一中的作用,制定了關于雪區用茶的生產銷售、販運、稅收、價格,質量、監察的一系列法規和制度,抑制茶商投機倒把。開辟了自碉門(天全)經昂州(巖州,今瀘定嵐安鎮)逾大渡河至長河西(康定)的“碉門路”茶道,并于巖州(嵐安)設衛,駐軍以保護茶道暢通。
明成化六年(1476年),規定烏思藏、朵甘思各部朝貢必須從“四川路”來京,于是,四川不僅是邊茶的主要生產地,而且成為了“茶馬互市”的最主要貿易區。明代川藏茶道分為“南路”(黎碉道)和“西路”(松茂道)兩條。
“南路”茶道中,由邛崍、雅州至打箭爐段又分為兩路:一路由雅安經滎經,逾大相嶺至黎州,經瀘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爐,因其是自秦漢以來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為“大路”,另一條是自雅安經天全兩河口,溯昂州河,越馬鞍山(二郎山),經巖州,過大渡河,至烹壩,到打箭爐,因系山間小道,故又稱為“小路”。自打箭爐至西藏的茶道路線是:打箭爐北行,經道孚、章古(爐霍)、甘孜,由中扎科、浪多、柯洛洞、林蔥(原鄧柯縣)至卡松渡過金沙江,經納奪、江達至昌都。然后經類烏齊、三十九族地區(丁青、巴青、索縣等地),至拉薩;
“西路”茶道:由灌縣沿岷江上行,過茂縣、松潘、若爾蓋經甘南至河州、岷州,轉輸入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