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明軍已至,勿動,動則國滅
- 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 公白渡河
- 2091字
- 2025-01-05 23:46:17
一天之間,涼爽些的傍晚晚上對洪沙國是最重要的時間,孩子和沙彌們也會在此時上晚課。
洪沙國便將結盟大典定在日垂天際之時。
典禮倉促只得壘起丈余高臺,洪沙國每逢大事都要修建的佛塔都還來不及。
兩頭白象彩繪太陽神佛,披掛斑斕絲綢,象鞍鎏金鑲銀,如兩座白山佇立高臺左右。
又有兩頭大象頂著佛傘靜立兩旁,金頂佛傘秋風下彩色流蘇飄動。
先是各大寺廟的大德高僧誦經,洪沙上下王臣跪地感禱佛陀天神和祖先。
然后魯道的官員出列說一通明國洪沙自古以來的交往,自是不少提兩國戰爭,宣揚平達力收服麓川的豐功偉績,遠超他的祖先莽應龍莽應里,和他的父親他隆王。
然后朱慈煊提呈國書,正式向平達力奉為父王。
雙方登上高臺誓眾,鍤血為盟,交換信物,佛教的法師們引經據典,將此番誓約用金貝葉記寫,洪沙王室的奴仆立碑銘刻。
平達力笑著握住朱慈煊的手踏入琉璃宮:“如今我們兩國互交結盟,當恢復昔日和平。”
“我的兒子尚小,貌慈煊當像《四分律》里佛徒師兄弟避免瞋恨、嫉妒,互相愛護包容。”
朱慈煊作起剛畢業時對老板的姿態:“我眼里只有父王,并沒有其他人。”
“我與義弟當屬錫箔江和金沙江,互相包容卻都在父王的掌管中。”
也就是只抽到了呂布,要是有李世民,我朱明也能學李唐一樣兄友弟恭。
很是滿意的平達力入坐王位,笑指向朱慈煊側對面的一人道:“貌慈煊,此乃暹羅使者,披星戴月來此處見證我們兩國結盟交好。”
“本王也是才知道,你們明國行在入洪沙時,有部分人流落到了暹羅,這是我們的失職啊。”
“不過暹羅國想要派些兵馬來阿瓦城護衛明國皇帝,卻也是看不起我們洪沙了。”
“那些代清蠻夷聽說來自更遙遠的北方,他們大軍要是攻來,水土不服,將士都會得病而死,明國皇帝絕對安穩萬全。”
朱慈煊看向低著頭的暹羅使臣。
平達力此番言語別有所指。
不是說代清固倫,而是說李定國白文選的軍隊。
再如何能征善戰,在洪沙瓦底也會面臨瘴氣炎熱的危害,不可能滅亡洪沙國的,更不可能將永歷帝救走。
勸明國第二忠誠的小弟暹羅收起那點小心思。
敲打一番的平達力又笑道:“恭新文的軍隊該退回北方,從木邦清邁退至暹羅國內,等本王派我的兄弟收復清邁郡。”
“貌慈煊你就可以和暹羅使者一起從下洪沙的馬達班進入暹羅國的摩棉郡,等你們一切都安定好,本王就會派人護送明國皇帝和芒市土司到暹羅。”
誰也不會將平達力后面那句話當真?
怎么才算安定?
等李白軍隊從暹羅到安南,還是經瀾滄退回中土。
朱慈煊身側的沐天波雙手緊緊捏住代表自己大明國公身份的赤羅衣。
身為東南亞王上王卻遭藩屬蠻王任意擺布,他入琉璃宮后就不敢與暹羅使者和各族土司對視,宴席上洪沙貴族們戲謔的目光更是讓他如坐針氈。
“父王放心,我已得到消息,我大明在安南海邊的一個郡王年前已舉十萬大兵,千艘堅船興復舊京南都。”
聽聞此言,大殿中頓時一靜,洪沙貴族們愕然之余帶著惶恐。
明國還有其他軍隊?還有十萬之多?
恭新文的兩三萬軍隊都快把他們洪沙打的亡國了,那十萬軍隊不是能輕易覆滅東吁國。
一時眾貴族們紛紛坐立難安,收起笑謔,陪著臉再次恭敬面對明國君臣。
平達力目光微凝,看向身側的漢人通事,漢人通事猶豫幾息,說出了鄭延平的事。
平達力扭了扭肥大的屁股,勉力說道:“中土東海的鄭家嘛,本王在洪沙也曾聽過他們的名號。”
“不過那個鄭延平不是已經被代清固倫擊敗逃竄了嘛,喪家之人離著洪沙瓦底數千里,太子殿下還是不要著眼那么遠。”
朱慈煊看著被震懾的洪沙君臣,嘴角噙笑:“父王,葡萄牙荷蘭人還有天竺的英國人不是更隔著數萬里嗎,海上通行終究快捷,轉瞬而至。”
“父王,我說我在暹羅有條路,風險不大,正是已讓鄭延平領百船萬軍來暹羅接我和父皇。”
看著愈發激揚的明國太子,平達力開始局促幾分。
如果暹羅匯同鄭延平的軍隊,無需十萬,哪怕就是萬余人,都會給岌岌可危的洪沙瓦底最后一擊。
但想到自己身處洪沙國腹地阿瓦城,方圓百里都沒有明國軍隊,平達力心中稍作踏實。
朱慈煊起身舉起酒杯,對著洪沙王平達力他就感覺自己的肌肉開始虬結。
“父王,此番盛宴讓我想起中土千年前在樓蘭的往事。”
有些發慌的平達力問道:“中土千年前,不知是漢是唐?”
【命中犯火,你所在的城池發生失火。】
就等魏豹生火引發城中騷動的朱慈煊飲盡杯中酒。
“父王,你可知我中土漢朝傅介子的典故?”
平達力面生疑慮,心中愈發忐忑:“什么?”
此時,異變陡生,一個騎兵疾馳到宮殿門口,急匆匆上殿大呼。
“王上,明國軍隊打到南邊十五里外了。”
平達力和宴席上歡飲的洪沙國的大臣們頓時慌作一團,紛紛驚駭的望向明國太子。
恭新文的軍隊不是已經退到百里外的蒲甘郡了嗎?
哪里來的明國軍隊?
那個鄭延平真的從海上打來了?!
“太子殿下,我們兩國不是已經罷戰休兵!”
想不到李定國這么猛的朱慈煊愣了兩息,接過沐天波私藏的繡春刀,踢開矮桌。
“父王,一千七百年前樓蘭不從中土,傅介子殺其王以示天下。”
“今日,我要效傅介子。”
“明軍已至,勿動,動則國滅!”
……
中國將領們將其子孫從軍中查出來交付于蒲甘侯,由于中國軍隊人數眾多,還有一位約12歲的孫子沒有找到,中國將領對蒲甘侯說:“以后一定送去,不必擔心。”用轎將蒲甘侯及其子女孫子曾孫子們送至德達烏。是時,阿瓦城內發生恐慌,以為中國人打來了。——《琉璃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