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文明的核心區

印第安文化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兩大核心區,即中部美洲文化區和安第斯文化區。

中部美洲(Mesoamerica)這一概念是一些德國學者,尤其是愛德華·澤勒首先使用的,意指墨西哥中部、南部以及與之毗鄰的中美洲各國印第安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1943年,墨西哥考古學家保羅·基希霍夫將墨西哥北部到中美洲尼科亞灣的這一地區稱作中部美洲,哥倫布到達以前時期的奧爾梅克、瑪雅、托爾特克、阿茲特克、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米斯特卡(Mixteca)等文明都是在這里發展形成的。[1]考古學方面的發掘和研究揭示出,所有中部美洲的文明存在著某些基本的共性:1.有象形文字和用樹皮或巖羚羊皮(鹿皮)制作的、可以像手風琴一樣折疊的書;2.有地圖;3.有365天的太陽歷;4.有先進的天文學知識;5.有一種具宗教性的集體球戲,在專門場地上用一個膠質的實心球進行;6.吸煙;7.信奉羽蛇神等神靈;8.以玉米、豆類和瓜類為日常食物;9.用人做祭品。這種共性來自一種共同的遺產,有研究認為,中部美洲的文明可能都起源于同一種文明——奧爾梅克文明。[2]

學術界一般將中部美洲文明劃分為遠古時期(公元前7000—前2000)、前古典時期(公元前2000—公元初)、古典時期(公元初—公元1000)、后古典時期(公元1000—15世紀)這樣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出現了代表性的文明中心,然而有的文明中心——如薩波特克、瑪雅等——實際上跨越了不同的階段。

前古典時期也是文明的形成期,這一時期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文明出現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和沿海低地。在這里,玉米得到了廣泛種植,制陶、紡織也發展起來,并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經濟發展引起了社會的變革,出現了早期的宗教祭祀中心。開始僅僅是一些土墩和用木頭、茅草搭建的神廟,部落間并不經常發生戰爭。晚期,大部分地區出現了等級社會,為爭奪土地或水源不時發生戰爭,從而形成部落間的聯合,大小不等的酋邦和“城邦”國家紛紛建立起來。

奧爾梅克文明是中部美洲前古典時期文明的代表。公元前1500年,奧爾梅克文化興起于中部墨西哥灣沿海地區。在這個地區,幾條由北部圖斯特拉山區順流而下的大河,日積月累,在入海處形成了一片廣闊的沖積平原。整個區域面積達1.8萬平方千米。這里雨量充沛,河道湖泊密布,水上交通便利,農業出產豐富,一年可收獲兩次玉米和其他作物。人們學會了把玉米磨成粉做餅,這是食物制作上的重要創新,因為玉米餅相比原先的玉米粥或烤玉米易于保存,方便隨身攜帶和食用。農業的進步使得有可能動員眾多剩余勞動力用于興建大型公共建筑和從事其他文化方面的創造。

奧爾梅克的主要文化中心有圣洛倫索(公元前1200—前900)、拉文塔(公元前1100—前300)和特雷斯薩波特斯(公元前400—前100)等。這些文化中心,也是先后控制奧爾梅克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在時間上持續了上千年,影響波及整個中部美洲。

奧爾梅克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創造是巨型石雕頭像。在遺址上共出土了17尊巨型人頭像,最大的高3米、重25噸,都用整塊玄武巖雕成。頭像面貌與眾不同,寬鼻厚唇,戴有頭盔,多數表情凝重,有的頭盔上還刻有某種符號。研究者推測,這些頭像是按照某位統治者實際面目雕刻而成的,頭盔上符號所表示的很可能是被塑造者的王者身份。祭壇、紀念碑也都用大塊石料雕成,相當數量的石刻至今保存完好。玄武巖產自北方山區,距離拉文塔60千米,距離圣洛倫索30千米。搬運這些巨石需要動員大量的勞動力,盡管可以借助于便利的水道,但由于沒有大牲畜和車輪,只能靠人力來完成。如此浩繁工程和高超的雕刻技術,說明奧爾梅克已出現了等級分化和復雜的社會分工,一些學者認為圣洛倫索和拉文塔在經濟和政治上都發展到了“足以稱為國家的程度”。[3]

除了大型石雕外,還有很多小玉雕和細石雕人像。一種有代表性的半人半獸雕像,頭頂扁平,寬鼻厚唇,嘴角下咧,呈動物吼叫或嬰兒啼哭狀,因而被稱作“豹娃”。遺址上還發現用蛇形石鋪設的一副巨大的美洲豹面具,這些都反映了奧爾梅克人對美洲豹的崇拜。

奧爾梅克另一個文化特征,是創造了“廣場-金字塔式”的城市設計模式和建筑風格。拉文塔位于由沼澤和湖泊環繞的小島上,是一個帶有寬闊廣場和大型公共建筑群的宗教禮儀中心和政治中心。面積約5平方千米,居民達1.8萬人。遺址剛被發現時的一個土丘,實際上原是一座高大的圓錐形金字塔,廣場周圍及穿越廣場中軸線的兩側建有各種公共建筑物,包括球戲場和集貿市場。金字塔底座直徑為130米、高30米,頂部神廟早已蕩然無存,據估計,修建這座大金字塔需要80萬個勞動日(man-days)。這可能是前古典時期中部美洲最大的金字塔。學界對于奧爾梅克人是否建立了“城市”,持有不同意見,有的認為他們所建立的更像是禮儀中心,而非真正的城市。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奧爾梅克這種“廣場-金字塔式”的設計模式和建筑風格,后來為其他很多民族所仿效,成為中部美洲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色。不過,西半球這些城市與東半球早期社會的城市有所不同,主要用作禮儀中心,居住者主要是貴族、祭司和直接為他們服務的手工業者,固定居民的人數并不多。大部分人群分散居住在周邊的村落里。只有在特定的日子,人們才從四面八方聚集到禮儀中心從事宗教活動,或者到集市上交換貨物。

奧爾梅克的另一文化特色表現在它所創建的早期歷法、文字符號和球戲等文化習俗上。1939年,在拉文塔出土了一塊公元前6世紀的紀念碑(考古編號為13),石碑畫面表現的是一個正在向前行走的男子,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身旁刻有4個圖形符號。盡管人們尚未能明確地解讀這些圖符,但它們顯然是用來說明這名男子的某種行為意向的。因此,學者確認這些圖符是屬于一種“文字”的符號,13號碑被文字學家作為中部美洲最早文字的證明。在特雷斯薩波特斯出土的一塊石碑(編號C),正面刻有美洲豹形象,背面為“點”“橫”組成的數字,豎行排列,經破譯,這組數字所表示的意思為“公元31年”。這可能是迄今發現的古代美洲可讀出具體年代的最早紀年。此外,奧爾梅克人創始的260天為一年的宗教歷法(卓爾金歷)和象征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戰勝邪惡的球戲(當地出產橡膠樹,取膠汁制成實心球),以及血祭(在身體某一部位放血祭神)或人祭等宗教文化習俗,皆為其他民族所傳承,成為中部美洲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有學者提出,球戲儀式可能來自更早的奧克斯文化,在其他早期文化中也可找到某種更早、更原始的文字符號,說明它們并非都是奧爾梅克人所首創。據此,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可以把“奧爾梅克”看作一個文化交流區而不僅僅指某個民族,因為中部美洲的很多文化要素無疑是通過奧爾梅克得以擴散和流傳開來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學界廣泛認同奧爾梅克文化是這個地區所有文明的共同源頭,可以被稱作中部美洲的母體文化。

公元初,中部美洲文明進入了古典時期。所謂“古典”時期,是指文明發展的很多標志性特征,都較充分地顯現出來的時期。灌溉在農業上廣泛應用,人口增多,大城市形成了;建筑、制陶、紡織技術得到很大提高,并創立了天文學、數學和文字書寫系統;祭祀中心石砌金字塔代替了早期的土墩,神廟宏偉,裝飾講究;戰爭加劇,武士階層興起。于是,一些地區形成了實力強大的國家,如墨西哥南部的蒙特阿爾萬(又稱阿爾萬山)、中部的特奧蒂瓦坎。在尤卡坦和中美洲的瑪雅地區,則興起了眾多的城邦國家。中部美洲達到了最大的繁榮。

蒙特阿爾萬遺址位于瓦哈卡中部,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為薩波特克人所建。在那里,除了建于山頂的宗教中心外,山坡上看到的眾多建筑物說明那里曾經有過相當大的城市居民點。各種碑文上出現的形式較為復雜的文字中,有日期、地名以及其他象形文字,這證明了薩波特克人具有高度的文化水平。[4]

特奧蒂瓦坎是古典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中心,位于今墨西哥城東北50千米處。這里的自然環境與奧爾梅克大不相同,它位于海拔2000米的一個山谷地帶。源自周圍高山的泉水形成了幾個大湖,草木茂盛,物產富饒,不斷吸引人群在此定居。特奧蒂瓦坎興起于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進入鼎盛時期,在中部美洲稱雄近千年之久,存在時間比同時代的羅馬帝國和后來的大唐帝國還長。

特奧蒂瓦坎是奧爾梅克文化的繼承者,但是,它在吸收前人先進文化的同時,在城市建設、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有自己新的建樹和貢獻,這些貢獻使美洲古代文明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特奧蒂瓦坎在文明發展上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它繼承并發展了“廣場-金字塔式”的建筑模式和風格,創造了美洲前所未有的“都市文化”。對于特奧蒂瓦坎,迄今我們尚知之甚少,連這個輝煌的都城為何人所建,國名叫什么也不清楚。13世紀重新發現它的阿茲特克人以為偌大城市不可能是人造的,故把它稱為“特奧蒂瓦坎”,意為“眾神之城”。這是一個包括宏偉金字塔和宮殿廟宇的巨大建筑群,一條長達4千米縱貫南北的“亡靈大道”(Avenida de los Muertos)成為整個城市建筑的中軸線。北端為月亮金字塔,底部呈長方形,長170米、寬150米。在月亮廣場西南角,有一座美洲豹神廟和“格查爾鳥蝴蝶宮”,皆因石柱上分別雕刻有美洲豹和格查爾鳥(quetzal)及蝴蝶而得名。聳立于大道中部東側的太陽金字塔,方形塔基底邊為225米×222米,6層塔身高63米,表面皆以石板鋪設,244級臺階直通頂端,為古代美洲最大的金字塔。盡管高度不及埃及胡夫金字塔,但占地面積與后者相當。大道南端是一組以克查爾科阿特爾(羽蛇神,Quetzalcoatl)金字塔神廟為中心的建筑。金字塔分7層,呈“斜坡-層階”結構,即各層的坡面和豎面相間,使之更富有變化。羽蛇是這座建筑物裝飾的突出主題。以雄渾的線條雕刻成的巨大蛇頭,在墻面和梯道上投下一個個陰影。蛇頭涂成本色,蛇的眼睛用打磨的黑曜石鑲嵌,在陽光下散發出威嚴的光芒。宮殿、學校、住宅分布于大道兩旁。雖然沒有資料表明整個城市事先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總體規劃,但從建筑物和道路的有序布局可以看出,這些宏偉的公共建筑是按照某種宗教儀式的要求規劃和建造的。美洲古文明史專家喬治·C. 瓦倫特認為:“特奧蒂瓦坎這樣的宗教中心,代表了某種文化所能達到的最高成果。”[5]

其次,特奧蒂瓦坎創建了一個政治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如果說,對于奧爾梅克人是否建立了國家尚有不同意見,那么,對特奧蒂瓦坎就不再有什么疑問了。城市中有專為統治者建造的宮殿,祭司執掌大權,社會等級分明。橫貫南北的亡靈大道與東西走向的大街把城市分成四大塊,祭司和貴族占據了離金字塔最近的地段。那里遠離喧鬧的市場,宅邸富麗堂皇,大廳的墻壁和石柱上裝飾著精美的浮雕,色彩繽紛的各種雕像從地面一直延伸到大廳的頂部。非凡的氣派,讓人可以想見當年宅邸主人養尊處優的生活。距離禮儀中心較遠的平民區,街巷較狹窄,為清一色的單層平房,但那里也不乏帶圍墻的大院,內有寬闊的天井和排水設施。門類眾多的工匠有自己的專屬區,占據了城市的很大面積。考古新發掘表明,這座古城并不是原先想象的僅僅是一個宗教中心,而是一個綜合性大都市,城內有400家石器作坊、150家制陶作坊,還有泥塑木刻作坊和皮革作坊,以制作黑曜石工具和黑色、咖啡色陶器聞名,至少有1/3的居民從事非農耕職業。白天,來自各地的人們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進行交易;晚上,城里人回到自己舒適的寓所,外地人則只能住在專門劃定的區域內。這是一個有著多種職業區分的繁華的都市社會,全盛時期人口可能高達20萬,城市面積有20平方千米,堪稱古代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早期考古學曾認定特奧蒂瓦坎是一座和平城市,因為在城市里沒有發現任何軍事防御設施。但后來的研究表明,隨著特奧蒂瓦坎的強盛,它常常通過武力把被征服的部落遷入城內,或者強迫他們納貢稱臣。公元5世紀,軍事主題在特奧蒂瓦坎的壁畫和陶器上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有畫面顯示,一些特奧蒂瓦坎武士身穿鎧甲,這是一種能夠抵御弓箭、長矛的棉制護身鎧甲,在后來阿茲特克的軍隊里被廣泛使用。隨著戰事的發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俘虜,被用作祭神的犧牲品。公元150年慶祝羽蛇神廟落成時就進行了人祭,眾多的尸體與他們除武器外的裝備一道,都埋在了金字塔的下面。軍事征服促進了中部美洲各族間的文化交流。

然而,與軍事征服相比,商業交換,尤其是遠程貿易,對當時的文化交流可能起到了更為重大的作用。特奧蒂瓦坎是黑曜石的重要產地。黑曜石為火山噴出的熔巖,又稱火山玻璃,呈黑色或褐色,為西半球在未發明鐵器的情況下制作實用刀具和軍事武器的最好材料,也是宗教儀式“血祭”中不可缺少的器具。特奧蒂瓦坎憑借對黑曜石資源的壟斷,它的貿易網延伸至很遠的地區。有統計表明,當時特奧蒂瓦坎集中了墨西哥谷地人口的50%~60%,其統治地域、政治影響(如建立政治同盟)和貿易活動遍及中部美洲廣大地區,一些重要城市如瑪雅的卡米納爾胡尤、蒂卡爾和薩波特克的蒙特阿爾萬,都在它的影響之下。

最后,在文化方面,可以更多地看到特奧蒂瓦坎對奧爾梅克文化的傳承,如它的歷法和球戲都接受了奧爾梅克的影響。但是,特奧蒂瓦坎在文化上也不乏自身的淵源和創造。考古學家在一次清理太陽金字塔遺址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入口。一條長長的隧道通向塔的正中心下方,那里原來是一個天然大洞穴,附近還有不少祭祀用品。在古代印第安人眼里,洞穴是生命之源,也是接近神靈的通道。這表明,特奧蒂瓦坎的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這個地方,這個洞穴是他們最初的祭祀地。太陽金字塔最初是在這個洞穴基礎上層層添土加高而建成的,而整個城市也是以它為核心建造起來的。可見特奧蒂瓦坎人的宗教思想并非完全接受外來的,而是在本地原始宗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量石刻顯示,特奧蒂瓦坎崇奉特拉洛克神和羽蛇神,還把特拉洛克奉為保護神。特拉洛克分男女兩種形象,男性主管雨水,稱“雨神”;女性主管河水、湖水,稱“水神”。他們將整塊石材雕刻成一座高達3米的水神像,重168噸,現陳列在墨西哥國家人類博物館的門口。神靈被人格化,帶有一雙環狀大眼睛的雨神,據說取自美洲豹形象。這些神靈究竟為誰所首創,學界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神靈隨著特奧蒂瓦坎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擴大而得到傳播,最后成為中部美洲各民族所普遍崇奉的共同神靈。

據研究,特奧蒂瓦坎人將奧爾梅克人的最初文字符號發展為一整套的文字系統,但在城市衰敗時,大量文字資料都被毀滅,僅有一部分石刻上的書寫樣本保存下來。[6]

公元8世紀,特奧蒂瓦坎迅速衰落,城市變成一片廢墟。這個曾經盛極一時,先后與羅馬帝國、大唐帝國在東西半球并肩而立的美洲文明古國,為什么在歷時千年之后突然衰亡,至今仍是一個謎團。有學者猜測:“其原因看來是北方敵對的游牧部落入侵,或者是生態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使這一地區水源干涸。”[7]

公元1000年前后,中部美洲文明進入了后古典時期。經濟繼續發展,人口不斷增長,陶器、紡織品的數量也大大增多了,但技術上并沒有明顯的進步,藝術上失去了昔日的光輝。貴族和平民、富人和窮人分化加劇,戰爭頻仍,武士階層迅速壯大。戰神上升為主神,盛行血腥的人祭。托爾特克、米斯特卡、阿茲特克在不斷對外擴張中崛起為新的強國。

托爾特克文化是后古典時期的重要代表。托爾特克文化興起稍晚,為公元9世紀從北方進入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托爾特克人所創造,公元10世紀開始進入繁榮期。文化主要發祥地圖拉,位于今墨西哥城西北64千米,興盛時城市面積為13平方千米,人口達6萬。托爾特克人耕種的作物除了主要食物玉米外,還有可可、棉花、菜豆、辣椒、甘薯和木薯。擁有龐大的軍隊,富有戰斗力。農民除了種地外,還要服兵役,跟隨武士出征。文化上受到特奧蒂瓦坎的影響,建筑和雕刻有很多表現出戰爭內容。建筑采用廊柱,在柱上刻有武士像或蛇形紋,武士和象征戰爭的美洲豹、鷹、蛇成為雕飾的主題。圖拉城是紡織、制陶和黑曜石加工的重要中心,人們能織出從最薄的亞麻布到最厚的絲絨等多種紡織品。托爾特克人與墨西哥海灣沿岸地區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與遠至1500千米之外的瑪雅城市奇琴伊察在建筑設計和藝術主題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在國王托皮爾辛(Topiltzin)統治時期,最為繁榮。托皮爾辛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克查爾科阿特爾。后來,托爾特克發生內訌,托皮爾辛被迫離開,去了遙遠的東方。他離開時表示,多年之后,他要回來收回他的王位和領土。他所預言回來的時間正好是1519年,那年西班牙人來到阿茲特克帝國的領土。有學者認為,阿茲特克國王蒙特蘇馬以為,西班牙人就是預言要回來收復王位和領土的克查爾科阿特爾。這個神話傳說極大地幫助了西班牙殖民者對阿茲特克帝國的征服。但是,對于這種說法,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8]托皮爾辛-克查爾科阿特爾離去之后,托爾特克陷入了危機,繼承他王位的一些國王無力應對。危機的根源模糊不清,可能是嚴重的干旱造成糧食減產和饑荒,或許托爾特克人注重于從被征服地區榨取貢賦、忽視農業也加劇了這一困境。一系列的暴動反映了托爾特克的經濟和社會困難。1174年,托爾特克最后一位國王維爾馬克(Huemac)自殺身亡。1224年,圖拉陷落。

瓦哈卡谷地的薩波特克人在文化和政治上衰退之后為米斯特卡人所取代,他們新建了蒂蘭頓戈和特奧薩夸科等新的市鎮,并重建了薩波特克人的一些著名城市和堡壘。米斯特卡人是中部美洲最先掌握冶金技術、精心制作出近乎完美的黃金首飾的民族之一。金、銀、銅以及(在某種程度上)錫等金屬制品約在公元950年傳入中部美洲。米斯特卡人也以其歷史著作而聞名,有少數作品流傳下來,使我們看到遠至公元692年時的史料,這些史料記述了瓦哈卡各個不同社會的政治史和統治者家系。[9]

然而,中部美洲地區文明中,成就最大且最有特色的,還是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接下來的兩章,將探討這兩大文明的興衰和成就。


[1](英)萊斯利·貝瑟爾主編:《劍橋拉丁美洲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組譯,經濟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秘)歐亨尼奧·陳-羅德里格斯:《拉丁美洲的文明與文化》,白鳳森等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34頁。

[2](秘)歐亨尼奧·陳-羅德里格斯:《拉丁美洲的文明與文化》,白鳳森等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37頁。

[3](美)林恩·V. 福斯特:《探尋瑪雅文明》,王春俠等譯,張強校,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33頁。

[4](英)萊斯利·貝瑟爾主編:《劍橋拉丁美洲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組譯,經濟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8頁。

[5](美)喬治·C. 瓦倫特:《阿茲特克文明》,(美)蘇珊娜·B. 瓦倫特修訂,朱倫、徐世澄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66頁。

[6]Karl A.Taube, The Writing System of Ancient Teotihuacan, Center for Ancient American Studies;James C. Langley, Symbolic Notation of Teotihuacan: Elements of Writing in a Mesoamerican Culture of the Classic Period, Oxfordshire:BAR, 1986.

[7](秘)歐亨尼奧·陳-羅德里格斯:《拉丁美洲的文明與文化》,白鳳森等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41頁。

[8]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參見Camilla Townsend, “Burying the White Go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onquest of Mexico,”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8, No.3, 2003, pp. 659-687。

[9](美)謝里爾·E.馬丁、(美)馬可·瓦塞爾曼:《拉丁美洲史》,黃磷譯,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頁。(英)萊斯利·貝瑟爾主編:《劍橋拉丁美洲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組譯,經濟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淮安市| 阿拉善盟| 北票市| 新乡市| 德庆县| 霍山县| 罗定市| 南和县| 清徐县| 南涧| 慈利县| 德清县| 馆陶县| 乐陵市| 梧州市| 宕昌县| 石首市| 定边县| 沙坪坝区| 镇远县| 论坛| 全州县| 呼伦贝尔市| 万州区| 华安县| 潜江市| 喀喇沁旗| 和平县| 什邡市| 沅江市| 陆良县| 商丘市| 滁州市| 庐江县| 阿拉善盟| 台安县| 子长县| 阳江市| 黄骅市| 丹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