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血的文明:拉丁美洲5000年
- 林被甸 董經勝
- 3764字
- 2025-01-06 17:40:16
序言
在西半球,美國與墨西哥邊界以南,有一片廣袤的土地。這里有大陸,有島嶼;有高山,有大河;有濕潤的草原,也有干燥的沙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白人,有黑人,有印第安人,還有各種混血種人。這片色彩斑斕的土地就是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歷史悠久,但是“拉丁美洲”這個詞卻是很晚才出現的。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以為自己到達的是印度的一部分,于是將這片土地稱為印度。隨哥倫布之后而來的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陸建立了若干個定居點,所以這片土地被稱為“諸印度”(Las Indias)。1500年,佛羅倫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發現,哥倫布發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新大陸。1507年,德意志制圖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將這塊新大陸用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稱之為America,“美洲”一詞就這樣出現了。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一詞,出現于19世紀50年代。當時,在法國知識圈內,出現了“泛拉丁主義”運動,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米歇爾·謝瓦利埃(Michel Chevalier,1806—1879)。謝瓦利埃與著名的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生活在同一時代,和托克維爾一樣,19世紀30年代,謝瓦利埃前往新大陸,在美國和墨西哥進行了旅行,他對美洲的“拉丁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進行了區分。1852年,拿破侖三世上臺后,“泛拉丁主義”蔓延到那些被認為在文化上起源于新拉丁語言(所謂的羅曼語族)的國家。“拉丁美洲”(法語中的L’Amérique Latine)出現在地圖上。拿破侖三世特別喜歡使用這一術語來為他在墨西哥的軍事和政治干預尋求合法性。當時的法國雖然在全球殖民帝國的競爭中喪失了優勢,但在文化、語言和思想上仍有很高的聲譽。被包含在泛拉丁文化圈內,對于西班牙美洲的知識分子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此,“拉丁美洲”這一概念在該地區慢慢擴展開來。其實,當時出現的“拉丁美洲”一詞存在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紀中期生活在美洲的絕大多數人口是美洲原住民、非洲裔人口和混血種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根本不講“拉丁語”。[1]與“拉丁美洲”同時使用的概念還有“西班牙美洲”(指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的地區)、“伊比利亞美洲”(包括西班牙美洲和巴西,但不包括法語美洲地區)、“安第斯美洲”(在地理上從委內瑞拉延伸到智利,但通常也包括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南錐體”(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然而,直到20世紀中期,無論是在拉美本地還是在拉美以外的世界,“拉丁美洲”這一術語才在學術界、知識界以及普通大眾中得到廣泛的使用。1948年,隨著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根據英文首字母縮寫為ECLA,后來增加加勒比地區,改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縮寫為ECLAC)成立,“拉丁美洲”一詞開始在決策圈固定使用。20世紀60年代,隨著拉丁美洲的文學“爆炸”和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大學中“拉丁美洲研究”專業的設置,“拉丁美洲”這一術語的使用更為廣泛。[2]20世紀六七十年代,加勒比地區一些原屬于英國和荷蘭的殖民地獲得獨立,這些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荷蘭語,屬于日耳曼語族,不屬于拉丁語分支,因此,國際組織和機構逐漸將“拉丁美洲”改稱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截至本書撰寫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陸地面積為2070萬平方千米,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拉丁美洲人口達到6.59億,占世界總人口的8.29%。有33個獨立國家,另有12個尚未獨立的地區。拉丁美洲這一地區使用的官方語言包括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荷蘭語、英語,其中絕大多數拉丁美洲人使用的西班牙語是居中文和英語之后,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第三大語言。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2年,拉丁美洲地區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為6.3萬億美元,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該地區在世界上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早在大約5000年前,安第斯沿海地區就出現“卡拉爾”(Caral)文明。到公元前1500年,墨西哥地區就出現了奧爾梅克文化,公元前1200年,安第斯地區出現了查文文化。到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美洲被“發現”時,曾經輝煌的瑪雅文明已經衰敗,但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正處于鼎盛時期。雖然對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前新舊大陸之間是否存在接觸與交往,學界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基本上是在與舊世界隔絕的情況下孤立地發展起來的。即使與外部世界有過零星的交往,這種交往對印第安文明發展的影響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美洲的農作物、物質生產方式、社會和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與舊大陸的文明截然不同。正是這種不同,使得人類文明更加多元,使得我們生存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從15、16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歐洲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1492年,哥倫布的航行,徹底打破了美洲的隔絕狀態,同時也徹底打斷了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正常發展軌跡。印第安文明因隔絕而獨特,但同時也因隔絕而停滯,而落后。面對來自歐洲的異域文明沖擊,井然有序的龐大帝國頃刻瓦解,曾經瑰麗輝煌的文明迅速衰敗。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大量涌入,隨著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興旺,以及各個不同人種之間的混血,各種文明因素的融合,逐漸在拉丁美洲這塊土地上,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拉丁美洲文明,這是一種混血文明,或稱梅斯提索(Mestizo)文明。
歐洲文明、美洲印第安文明、非洲文明的成分在拉丁美洲文明中都有充分的體現。美洲閃閃發光的白銀,浸透了印第安人勞工的血淚;美洲種植園生產的甜蜜的蔗糖,離不開非洲黑人奴隸的汗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美洲混血種人共同支撐了拉丁美洲的農業、制造業和商業的發展。西班牙、葡萄牙的政治制度被移植到拉丁美洲,19世紀初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獲得獨立后,英國、法國的政治制度也被移植過來,但在拉美特定的環境下發生了本地化的變革。印第安人傳統的政治和管理體制,例如印加帝國的“米達制”,也被西班牙殖民者繼承并沿用下來。天主教傳入拉丁美洲,取代了當地的傳統宗教信仰。但是拉丁美洲的天主教吸收了印第安傳統信仰的因素。例如,在墨西哥,圣母馬利亞成為具有印第安人女性形象的瓜達盧佩圣母。拉丁美洲的音樂、舞蹈、飲食等等,處處體現著非洲黑人文明的特征。
應該看到,雖然拉丁美洲文明是在歐洲、美洲、非洲文明的基礎上混血、融合形成的,后來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又融入了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要素,但是,這些文明并非和諧地、平等地融合到一起的。作為強勢文明的歐洲文明占據主導地位,以至于亨廷頓認為,“拉丁美洲文明是歐洲文明的后代”,或者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次文明”。[3]作為弱勢文明的美洲印第安文明和非洲文明是被動地吸納到拉丁美洲文明之中的,處于從屬地位。與此同時,在拉丁美洲不同地區之間,各文明要素的差異性也十分明顯。墨西哥、中美洲、秘魯、玻利維亞等地區,保存了很多傳統的印第安文明特征;而在阿根廷、智利等地區,歐洲文明的特性更為明顯;而非洲黑人文明更多地在巴西、多米尼加等地區得以體現。
中華文明與拉美文明的交往源遠流長。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兩大文明是否存在接觸和交流,學界尚無明確定論。16世紀后橫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開辟了中國與拉美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物質、人員和文化的交流。19世紀,大批中國人作為華工來到拉丁美洲,后來一些人轉向從事中小規模的工商業活動,為促進拉美經濟的發展,為傳播中華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世紀70年代后,絕大多數拉美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尤其是20世紀末以來,中國與拉美國家之間的經貿、文化交流穩步發展,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兩大文明的交流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本書對拉丁美洲文明演進的歷程進行了宏觀的介紹與分析。對于“文明”這一概念的含義,學界歷來存在不同的理解。本書借鑒陳樂民先生的做法,將“文明”區分為不同的層次,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功能性文明”。物質文明指的是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精神文明則有歷史文化生成的深層精神特征,例如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思想等,功能性文明介乎上述二者之間,指的是屬于上層建筑層面的運行機制、體制等帶有“工具”性質的、“手段”性質的文明。[4]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各個章節中,基本按照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三個層次來闡述拉丁美洲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明特征,同時注重考察不同文明形態在新大陸不斷發生沖突與融合的歷史進程。本書第一至第四章著重研究了古印第安人文明(遠古—1492)。第五、六章研究了新舊大陸文明的相遇和殖民地時期(1492—1810)的拉丁美洲文明。第七、八、九章分別研究了獨立后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歷程,從不同的方面展現了拉美獨立國家文明演進的道路。第十章追溯了中華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交流的歷史軌跡。
第一至第四章、第十章由林被甸執筆,第五至第九章由董經勝執筆。第九章“獨立以來的宗教與文學”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樊星博士補充修改。在我國,對拉丁美洲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尚非常薄弱,我們對許多重要問題還一知半解,對許多問題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因此,要通過有限的篇幅反映豐富多彩而又歷經曲折的拉丁美洲文明歷程,殊非易事。加之時間和水平所限,本書中不當乃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祈請讀者批評指正。
2023年11月,北京
[1]Marshall C. Eakin, What is Latin American History, Polity Press, 2021, pp. 8-9.
[2]Thomas H. Holloway, ed., A Companion to Latin American History,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8,pp. 7-8.
[3](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頁。
[4]陳樂民、周弘:《歐洲文明的進程》,東方出版社2020年版,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