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古文名篇心解
  • 郭英德
  • 1385字
  • 2025-01-06 17:32:58

“養樹”與“養人”

但是,就像《莊子·養生主》所記載的,當文惠君感嘆庖丁“技蓋至此”的時候,庖丁釋刀答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柳宗元這篇文章的深意,恐怕也不在“術”,即普通的技藝,而在“道”,即根本的原理。甚至這篇文章不僅止于闡明“輔時及物”的“官理”——“以為官戒”,而更深的含義在于闡明所以“養樹”“養人”之“養”的道理。換句話說,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順著柳宗元“問養樹”而“得養人”的思路,再進一步,體會順從人性自由發展的根本道理,即“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這里所說的“天”,是“自然”“本然”的意思。柳宗元《天說》寫道:“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蓏、癰痔、草木也……天地,大果蓏也;元氣,大癰痔也;陰陽,大草木也……”在柳宗元看來,天原本就是一種實體物質的存在,具有自然屬性。因此,所謂“木之天”,即樹之為樹的存在狀態和生長規律。樹之為樹,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生命存在,而且是一種獨立的個體存在,有其先天本然的存在狀態和生長規律,這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第一層意思。

正是在這一層意思上,郭橐駝因為先天地“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所以當鄉人“號之駝”的時候,他便欣然地接受:“甚善,名我固當。”依據人的本來狀貌之“實”,加以命“名”,這樣的“名”是恰當的,所以是好的(“甚善”),因為它符合自然。

這就涉及“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第二層意思,即如何“順”。要“順木之天”,首先要知其“天”,并尊其“天”,即認識和尊重樹之為樹的存在狀態和生長狀態,這樣才能“順”,即順應、遵從。這種存在狀態和生長狀態,就是郭橐駝所說的:“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在這里,“植木之性”的“性”,指習性、個性。樹木的習性、個性,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其本欲舒”,指樹木自身秉賦的習性,即“天性”,樹根的天性是要舒展的,而不是拳曲的。第二個層面“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指樹木賴以生長的環境,培植樹木需要平整的土地和原有的舊土,砸土要結實。所以“順木之天”,說的就是順應、遵從樹之為樹的天性、習性,并且提供適合這種天性、習性自由舒展的良好環境。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還有第三層意思,指的是種樹者如何讓樹在生長過程中實現“天者全,而其性得”,即保全天性、完善個性。文章寫道:“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當種樹者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順應、遵從樹木固有的舒展天性,細心地提供樹木良好的生長環境以后,就可以像丟棄一樣不去管它,既不要去干擾它(“勿動”),也不要去惦念它(“勿慮”),而是應該放任其自由自在地生長,“不害其長”,“不抑耗其實”。這樣一來,樹木就可以“致其性”,即實現它的特性,從而“能碩[而]茂之”,“能早而蕃之”,樹身粗壯,樹葉繁茂,早結果實,累累其多。與此相反,如果種樹者“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

“養樹”如此,“養人”如此,“自養”也無非如此。這就是荀子所說的:“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王先謙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92,317頁)人道的完成,即是天道的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明县| 新源县| 霍州市| 哈巴河县| 永平县| 南充市| 汤原县| 札达县| 固镇县| 资中县| 乐亭县| 上杭县| 成都市| 措勤县| 庄浪县| 肃北| 沭阳县| 扶风县| 横山县| 济南市| 永宁县| 开原市| 松溪县| SHOW| 平阴县| 沧州市| 平定县| 中宁县| 信宜市| 门源| 钟山县| 新昌县| 六枝特区| 太康县| 平顺县| 彭州市| 阿巴嘎旗| 富顺县| 来凤县| 大石桥市|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