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曾門家法的傳人
舊時代的大家族都有家訓、家法、族規。在清朝的歷史上,張英、林則徐、曾國藩被公認為是家教最成功的三大家。雍正皇帝教子還以張家為典范,對其稱贊有加。張英、張廷玉所著《父子宰相家訓》流傳甚廣,為時人所重。
曾家是中國舊家庭的典型。曾家的崛起也堪稱典型。多少代不忘耕讀之本,耕是吃飯的本事,讀是入世取功名的根本。曾家的家規至少到曾玉屏時已具雛形。他創立的家規,頗有創意,又簡單易行,要求家人必須遵守。即謹行八件事:讀書、種菜、飼魚、養豬、早起、灑掃、祭祖、敦親睦鄰;疏遠六種人:看風水的、算命的、醫生、和尚、巫道及作客賴著不走的。后來曾國藩概括為八個字,后人戲稱為“八寶飯”: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書:就是讀書。舊時代的中國家庭,不管境況如何,都一定有一個祭奉祖宗的神龕,設于堂屋的正中。神龕兩側,大多張貼這樣一副對聯:

曾國藩手跡
把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
教子孫兩條正路,宜讀宜耕。
耕讀文化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的寫照。按照儒家“天下之本在家”的解釋,一個人的一切作為是從家庭開始的。而保持家庭興旺的根本之路就是耕讀。耕,代表生產基業;讀,代表基本教育。曾國藩的詩作中,常以“耕”、“薪”入句,如早年詩作:“憾我不學山中人,少小從耕拾束薪”,“世事癡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堪稱耕讀生活的真實寫照。他晚年也倡導耕讀傳家,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而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蔬:就是蔬菜。曾玉屏說:“凡菜茹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曾國藩的家鄉屬于山區,交通不便利,因此自給自足十分重要。一個耕讀之家,田有谷米,園有蔬菜,除鹽以外,可以說無所求于他人。
魚:鳶飛入天,魚躍于淵,天機活潑,是興旺氣象。曾國藩說:“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相承以來之家風,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登其庭有一種旺氣。”足見養魚可以涵養性情,還可增加生氣。
豬:早在清前期,即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而每年臘冬之月,宰牲祭祖,闔家相聚,享受勞動的果實,自有一番田園樂趣。
早:就是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提倡早起,就是獎勵勤勞,增加生氣,頗合養生之道。俗話說:天道酬勤,而勤字之本是早。多少年之后,曾國藩仍不忘“早”之家訓,對兒子三番五次叮囑“要早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
掃:講究衛生,減少疾病。在幾乎沒有醫療條件的早年農村,人的生命幾乎是依賴于自然的。為了減少疾病,講究清潔干凈就很重要。掃,就是掃除,包括灑洗。婦女早起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灑掃工作。庭階穢物,桌幾灰塵,要灑掃干凈,即使至貧人家,也不例外。年終的時候還要來一次大清掃,以示萬象更始,一個新的年輪開始。
考:就是祭祀。中國人對祖先的敬祀既是習慣,又是一種信仰。因為追念遠祖,自然不敢為非作歹,民德自然歸于純厚,這與孝順父母是一樣的道理。曾國藩說:“凡人家不講究祭祀,縱然興旺,亦不久長。”
寶:就是善待親族鄰里。曾玉屏曾說:“人待人,無價之寶。”這是說,一個人不能獨善其身,一個家庭也不能獨善其家,若與親族鄰里不能和睦相處,這一家庭,便成怨府,遲早是要破敗的。曾玉屏一面操持家庭,一面善待親戚鄰里,這是一個居家的法寶。
他還常教育子孫:“濟人須濟急時無”,“君子居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器”。對周圍一些“孤嫠衰疾無告者”,他總是盡力所為,“隨時圖之,不無小補”。曾國藩說:“祖父平時積德累仁,救難救急,孫所知者,已難指數。”“凡他人所束手無策,計無復之者,得祖父善于調停,旋乾轉坤,無不立即解危。”雖有贊美之嫌,但一個人威信的建立往往是由近及遠的。
除“八寶”外,曾玉屏還給曾家后人留下了“三不信”,即不信醫藥、僧巫、地仙。自古楚地多巫祝,農村巫術之風很盛,這些把戲大多是愚弄沒有知識的人,混一口飯吃。但這個“職業”坑害了無數人家。“醫藥”主要指沒有醫術專治怪病的“游醫”。僧巫即是巫婆、道士、和尚之類。地仙即是風水先生之類。在曾玉屏看來,這些人“不勞而獲”,不應受到禮遇與尊重。
曾氏數代克勤克儉,對后人影響很大。曾國藩一生受此熏染,還常以此教育后輩,說祖父相傳之家法,“八者缺一不可”,“吾教子弟,不離八本、三致祥”,“吾家累世以來,孝悌勤儉”。告誡子侄們“人人須以‘勤儉’二字自勉,庶幾長保盛美。觀《漢書·霍光傳》,而知大家所以速敗之故”。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國藩的叔父曾驥云為元吉公修置祠堂,寄信京師,命曾國藩記其源委。作為六世孫的曾國藩,對于祖上元吉公的“行事不盡悉”,只好把從祖父那里聽來的“傳聞”記述下來。在銘文中有這樣幾行字,道出了漸積漸累方才有成的道理:
昔日創業,源遠流長。服疇食德,寢熾而昌;蓰蘢郁積,有耀其光;千秋宰樹,終焉允臧。
幾年之后,過繼給曾驥云的曾國華生有一子,對叔父喜得長孫,曾國藩說:“叔父近年于吉公祠造屋辦祭,極勤極敬,今年又造新屋,剛值落成之際,得此大喜,又足見我元吉太高祖庇佑后嗣,呼吸可通,洋洋如在也。”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留下的家法并不多。大概是屬于身教多于言傳一類。但正如我們后文將述及的,每當曾國藩在面臨大的抉擇時,曾麟書都能及時訓導,不但使曾國藩兄弟們受益良多,而且連左宗棠等人對曾國藩之父都敬佩不已。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咸豐帝的上諭中也幾次提及曾麟書,并稱贊曾氏“一門忠義”。

曾麟書晚年命曾國藩書寫的對聯
晚年的曾麟書命長子曾國藩書寫的一副聯語,頗能代表他的希望和寄托:
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
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
曾麟書在曾氏家族史上,堪稱承上啟下的一個關鍵人物。他把良好家風傳承下來,把自己乃至曾氏家族的抱負交付給了下一代。這是另一種傳承。曾國藩乃至兄弟們能接好這個傳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