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保衛錢包:家庭財富新方程作者名: 楊軒本章字數: 2185字更新時間: 2024-12-30 16:09:47
錢包縮水了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受:明明很努力地工作,卻總覺得錢包里的錢越來越少,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這種感受,究竟是我們的錯覺,還是真的存在那只“看不見的手”讓我們的錢包在無形中“縮水”?
實際上,這只“看不見的手”是真實存在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讓“錢包縮水”的“七宗罪”。
通貨膨脹,簡單來講,就是貨幣貶值。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萬元戶”還是稀罕事。1萬元,在中國很多城市,甚至可以買一套房;而現在,同樣是1萬元,只是一線城市一平方米房價的幾分之一。198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7.6元;2021年為47411.9元,漲了近100倍,增長幅度與GDP的增幅大體保持一致。[1]
金融學里有個“72法則”[2],它是以復利為原理,估算投資翻倍或貨幣貶值減半所需要的時間。以10萬元人民幣為基數,按年通脹率3.5%計算,幾年后購買力會減半,也就是說,幾年后10萬元會貶值成5萬元。
可以這樣算:72÷3.5≈20.57年。這就是說,只需要大約20.57年,購買力就會從10萬元變成5萬元。因此,根據“72法則”,在3.5%的年通脹率之下,大約20年時間,就會讓我們現在手里的錢縮水一半。再簡單點說,同樣的貨幣值,20年后能買到的商品量會比當下減少一半。對于擁有一定現金或做固定收益投資的中產階級來說,這是擺在面前的、非常現實且“硬核”的問題。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說,各國都會長期存在通貨膨脹。從經濟長周期來看,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約為2%~3%,發展中國家的CPI約為4%~6%。也就是說,只要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增長,“通貨膨脹”現象就會持續存在。
正是因為通貨膨脹引發的貨幣貶值,從長周期來看,你的賬戶余額看上去分文未少,但隨著購買力的下降,你的賬戶余額早就在悄無聲息中縮水了。
對于中產階級來說,生活成本中最為敏感的是購房成本和房租。
中國的房價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經歷了幾輪上漲。房價漲幅最高時甚至遠超我們的收入增速。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工薪家庭而言,也許需要不吃不喝20年才有可能付清一套剛需兩居室——事實上,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做到全款買房。即便房貸利好持續,購房時只需付20%的首付,每月的月供貸款利息對于很多家庭而言,也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當然,生活成本還包括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中國社會繞不開的幾件大事:結婚生子、贍養父母、撫養孩子、人情往來等。同樣,以上成本都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變遷而穩定增加。
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擠壓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使得許多看上去光鮮的中產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狀態。人們沒有多余的錢用來儲蓄,更無力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
隨著新媒體的大量出現和網絡傳播的高速發展,社會信息差逐漸被打破。人們在定位自己的社會地位時,除了依據傳統的客觀標準,更習慣于通過與周圍人比較來獲得認同感,從而找到自己的“社會坐標系”。這種無處不在的社會比較壓力,也會對我們的消費方式產生影響。
相對于高物價帶來的“硬壓力”,社會比較壓力可以看作一種“軟壓力”。首先,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常常難以擺脫社會主流觀點的影響。其次,出于從眾心理,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和追隨周圍的人。
社會比較壓力會帶來以下影響:
●增加消費欲望。當我們看到同齡人購買新款手機或開豪車時,常常會受到從眾心理的驅使。這種比較和模仿心理會導致過度消費,購買不必要的物品。
●提高消費標準。社交媒體上展示的奢華生活方式也會引發我們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從而導致更多的購物和開支。
●不利于儲蓄。過于關注他人的消費習慣會使我們更加專注于眼前的享受,而忽視了未來的財務規劃。這樣的行為會妨礙我們積累財富和儲蓄。
總之,社會比較壓力會讓我們的消費更多地受外界影響,而不是基于真正的需求。它也容易使我們的消費脫離財務規劃,從而對后續的理財和投資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更好地守護我們的“錢包”,我們需要認識到社會比較的影響,并采取措施來抵御這種壓力。
利率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金融市場和投資的回報率,這種變化也會波及我們的“錢包”。
當利率上升時,已發行的固定利率債券的市場價值往往會隨之下降。而在當前的金融環境中,人民幣存款利率持續走低,雖然美聯儲在2024年9月做了近四年來的首次降息動作,但是美元存款利率仍處于相對高位。投資者為了追求更高的投資回報,會把人民幣資產換成以美元計價的資產。
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問題可能會成為中產家庭支出的一座隱形大山。比如突然的健康危機甚至重大疾病,不僅會產生巨額醫療費用,還可能帶來工作能力的永久喪失,從而造成家庭收入銳減。
如果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突然因疾病無法工作,那么整個家庭會遭遇收入銳減甚至徹底斷流。家庭組織可能會因此而面臨非常重的經濟壓力,比如還不上的房貸、車貸和交不起的學費。“中產返貧”并非危言聳聽。
由于匯率的波動,投資外幣資產時,也可能會面臨貨幣風險。
假設,我們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高(即人民幣相對強勢)時購買了美元資產,隨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跌(即人民幣貶值),那么在將這些美元資產兌換回人民幣時,我們可能會獲得比預期更多的人民幣。反之,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漲(即人民幣升值),那么在兌換時,我們可能會獲得比預期更少的人民幣。貨幣匯率可能會受到各種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這種風險在短期內尤為顯著。
我將會在下文中展開作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