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金融學(微課版·第2版)
- 于晶 葉立新編著
- 536字
- 2024-12-30 15:55:45
四、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是一種用來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貨幣符號。它本身不足值甚至沒有內在價值,卻可代替具有十足價值的金屬貨幣執行貨幣的基本職能。究其原因,是因為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人們只關心它能否購回等價的商品,而不關心它是否足值或有無價值,這就為貨幣符號代替真實貨幣流通提供了可能。
現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信用貨幣形式。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使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制,而采取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信用貨幣造幣材料的價值遠遠低于其票面價值,甚至微不足道。
如何維持信用貨幣的購買力或面值穩定,是困擾各國貨幣當局的重要問題。世界各國流通實踐中的教訓,促使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貨幣供給量,以穩定幣值。中央銀行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為壟斷信用貨幣發行權、控制貨幣供給量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政府的“廉幣政策”就是有力的證據。
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現金和存款。信用貨幣具有以下特點:(1)信用貨幣在法律上割斷了與金屬貨幣間的聯系;(2)通過信貸程序發行與流通;(3)是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發行的;(4)是一種債務憑證,是國家或中央銀行對大眾的負債,因此其基本保證是政府或銀行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