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金融學(微課版·第2版)
- 于晶 葉立新編著
- 733字
- 2024-12-30 15:55:45
三、代用貨幣
代用貨幣是代替金屬貨幣充當“交換媒介”的貨幣,其歷史可追溯至歐洲的中世紀和我國的戰國時期,代用貨幣首次出現于金匠鋪和錢莊等場所。在歐洲,金匠承擔了保管金銀貨幣的責任,并為存款人提供收據,這些收據在市場上流通,可以隨時兌換金銀貨幣。在中國,錢莊和票號開始發行具備異地匯兌功能的銀票和紙幣,如宋代發行的“交子”“會子”。這些早期形式的代用貨幣取代了金屬貨幣在市場中流通,其方便攜帶和較低的印制成本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為經濟交易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媒介,促進了市場的繁榮與發展。
代用貨幣相較于金屬貨幣具有一系列優勢:首先,印刷紙幣的成本遠低于鑄造金屬貨幣的費用,這降低了貨幣制造的成本;其次,代用貨幣能夠避免金屬貨幣在交易中出現磨損,有效節約了珍貴的貴金屬資源;最后,代用貨幣的使用可以有效減少運送金屬貨幣所需的成本和風險。然而,代用貨幣也存在易損壞和易偽造等缺點,這可能導致貨幣質量下降以及經濟體系中出現安全隱患。
專欄1-2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
交子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北宋初年,四川使用金屬錢幣,其質量大,1 000個大錢重25斤,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發行了一種紙幣,命名為交子,代替金屬錢幣流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并在各地設分鋪。由于鋪戶恪守信用,交子逐漸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進行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也越來越多地直接用交子來支付貨款。后來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并不會危及交子信譽,于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正是這一步步的發展,使得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成為真正的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