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金融學(微課版·第2版)
- 于晶 葉立新編著
- 1027字
- 2024-12-30 15:55:44
二、貨幣的本質
貨幣是商品,貨幣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這是被商品價值形式發展的歷史證實了的結論。但貨幣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并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
(一)貨幣是商品
從貨幣起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貨幣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屬性,即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如果貨幣沒有商品的屬性,那么它就失去了與其他商品相交換的基礎,也就不可能在交換過程中被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其本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貨幣之所以能夠作為價值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是因為其本身具有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上的人類必要勞動。價值實體的內在尺度就是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貨幣作為價值實體的化身,表現了相對價值量上的商品,可以與一切商品相交換。
(二)貨幣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是和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殊商品。其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在商品交換中起到了一般等價物的作用。作為一般等價物,它具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貨幣是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普通商品直接表現出使用價值,但其價值必須在交換中由另一商品來體現。貨幣作為價值的體現物,在商品交換中直接體現商品的價值。一種商品只要能交換到貨幣,就使生產它的私人勞動轉化為了社會勞動,商品的價值即可得到體現。因此,貨幣成為商品世界中唯一的核算社會勞動的工具。第二,貨幣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換的能力。普通商品只能以其特定的使用價值去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因而不可能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貨幣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商品,是財富的一般性代表,能夠換取各種使用價值,從而獲得了一般的、社會的使用價值。因此,貨幣成為每個商品生產者所追求的對象,也就具有了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換的能力。
(三)貨幣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反映
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過程中,還體現著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無論表現在金銀上,還是表現在某種價值符號上,都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和手段,同時,貨幣還反映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指出:“貨幣代表著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卻又采取了具有一定屬性的自然物的形式。”商品交換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們互相交換勞動的形式。社會分工要求生產者之間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建立必要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在私有制社會中只有通過商品交換、通過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才能建立。因此,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換關系,體現著商品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社會聯系,即社會生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