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是蒙古族締結的王朝,“蒙古”最早是根據“忙豁勒”的發音音變而來,可見于唐代。新﹑舊《唐書》則譯為“蒙?!?,后來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到元代,正式采用了“蒙古”的漢文譯名。這個稱呼的內涵可以解釋為“永恒之火”,也可以解釋為“天族”。
蒙古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王朝,是當時胡人的一部分——周人把生活在北方所有民族都稱為“胡”。正北方的胡人,后來演化成匈奴人,匈奴東邊稱之為東胡,東胡族系包括東胡、烏桓、鮮卑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發、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這些民族在中原大地上馳騁,創下赫赫威名,除了蒙古族,最有名的如滿族建立了清,契丹族建立了遼,鮮卑族分化出來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宇文氏建立了北周等等。
公元4世紀左右,還處在幼年期的蒙古部落被打敗了,就剩下一對男女,他們一路跑到額爾古納河以南的草原,才停下腳步,安定、團結一段時間后,整出了涅古斯和乞顏兩個部落——真是生于憂患,老祖先的生存能力確實超過了現代人類。
我百度了地圖,額爾古納河以南就是現在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的結合部。當時世界平均氣溫比現在還要低4、5度,大家可以腦補,大興安嶺以北,是何等的寒冷。此時,蒙古族的胡人兄弟們,什么鮮卑、慕容、宇文、拓跋啊則排著隊,積極武裝定居南方,這就為蒙古族的發展騰出了生存空間。
“胡人”眾兄弟,為什么突然不比大小,收保護費,而熱衷移民了呢?這就要從主、客觀兩方面來說了:
主觀上,“胡人”的兄弟們都窮,人口還不斷增加。大哥打劫小弟,收保護費的難度系數增加了,而且收獲還比以前少,弄不好還要貼錢,這風險太大了,怎么算都虧!正所謂人挪活、樹挪死,大家一齊找出路。
客觀上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氣候變冷;二是南方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