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談氣候變冷的問題。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發展動力是什么?打破“枷鎖”。“枷鎖”與生俱來,來源有兩個方面,一能否活下去;二能否活得好,活得舒服。
通常,先考慮活下去,再考慮活得好,這是種族延續的必然選擇,大家都是這么做的。以前,雖然生產工具落后,生活方式只能限于采集、狩獵,但也不會有工業污染:那時,天是藍的、云是白的、水是清的,平時天為被、地為床,站在今天的視角,那真是天天野營,還沒有學業壓力,工作上不用看領導臉色,真是生活爽到“飛”起來。但問題是,這種生活方式產出效率太低、持續能力太差、風險還大。
設想一下,如果到今天,我們還過著吃肉靠獵,吃菜靠采的生活,會是什么場景?估計地球上現存物種會被滅的七七八八。
這并非聳人聽聞,猛犸象強吧、劍齒虎狠吧,滅了。如果說上述動物的滅絕,與人類關系還存疑。那么老虎、鯊魚、大象呢,都是既壯又兇的動物吧,它們種群數量的斷崖式下降與人類捕、殺的關系是有目共睹的吧!其實,即使是那些有驚人繁殖力,有較大種群基數的動物,一旦人類對把它當作狩獵對象,毫無例外,它們也難逃覆滅。
北美洲,有一種鳥,繁盛時期,個體達到50億只——50億只的數量,是如何統計出來的,真不好說。但它們鳥多勢眾,是毋庸置疑的。當白人移民美洲,發現此鳥肉味鮮美,堪稱一絕,于是不到100年時間,它的族滅了。相信,憑我們漢族的強大戰斗力,還可以加速度。
因此就能理解,我們老祖宗幾萬年前從非洲出來,為什么要游遍全球了,真心不是為了旅行、更不是野營,就為了吃頓飽飯!餓啊!真是一說兩行淚。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初,大多數人才解決溫飽問題,到現在全球還有幾億人吃不飽飯!寫到這里,要為我們英明、偉大的黨點個“贊”。可以負責任的說,地球任何地方都經不起我們持續“采、獵”的“造”!為了吃飽肚子,我們只能將生活方式演化為農耕、游牧。
農耕還是游牧,對每個民族來說,都是選擇題。但選擇權卻是“老天爺”的,它決定于所在地區的雨、水供給水平,而雨、水供給水平又與當地平均氣溫高低休戚相關。
就像游戲“帝國時代”,開局全憑撞,遇到水足、地肥的地區就農耕,否則只能游牧。但不患寡而患不均,憑什么你可以守著一塊地,老婆、孩子熱炕頭,我就要逐水草而居,一遇風雪,妻離子散,我不服啊!但正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雖然是后來的,但為了更好地生存,可沒有人會理會先來后到的秩序。堅決要把好的地方搶過來。
于是,游牧民族總是不停的向農耕民族進攻,搶掠,農耕民族則拼命保家衛國,這期間,漢族就涌現了像衛青、霍去病、岳飛等這樣的民族英雄。
公元4世紀,正是漢、晉時期,此時由于世界氣候變冷、胡人兄弟賴以畜牧的植被南移了,擺在他們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么死,要么南下搶地盤。
但南下,他們就要面對強大的“漢”,這是漢族建立的最強大的王朝之一。
但不作不死,恰在此時,漢族內部也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