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史詩三部曲:最長的一天+遙遠的橋+最后一役(套裝共3冊)
-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 2023字
- 2024-12-26 17:22:41
2
隆美爾獨自待在一樓的辦公室,坐在一張很大的文藝復興式書桌后方,只靠一盞臺燈工作。這間房很大,天花板很高。其中一面墻上展開一塊褪色的戈布蘭掛毯,另一面墻上掛著一幅弗朗索瓦·德·拉羅什富科公爵不可一世的畫像——他是17世紀寫作警語格言的作家,也是現任公爵的祖先——從厚實的金色畫框里向下俯視。還有幾把椅子隨隨便便擺在擦得雪亮的拼花地板上,各窗戶都有厚實的帷幔,此外就別無他物了。
室內除隆美爾外,沒有半點東西,沒有夫人露西·瑪麗亞或者15歲兒子曼弗雷德的照片,也沒有戰爭初期他在北非沙漠中偉大勝利的紀念品——1942年希特勒極其風光地頒賜給他的亮晶晶的元帥指揮杖(0.5米長、8.2千克重的金杖,紅色天鵝絨覆蓋并點綴著金鷹與黑色納粹國徽,隆美爾只拿起過一次,就是他奉頒得到的那一天)。房間內甚至沒有一幅顯示他麾下部隊部署位置的地圖。這位傳奇人物“沙漠之狐”,依然像以往那樣無從捉摸,有鬼魅般的形影,他能走出這間房而不留下一點痕跡。
雖然只有51歲,隆美爾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得多,但卻和以往一樣毫不疲倦。B集團軍群中沒有一個人記得他哪個晚上的睡眠是超過5個鐘頭的。這天早上,一如往常,4點鐘以前他就起床了,這時他十分不耐煩地等著6點鐘到來,那時候他就會和手下的參謀共進早餐——然后出發回德國去。
這可是好幾個月以來,隆美爾頭一次回國休假,他要坐車去,因為希特勒規定高級將領坐飛機,一定要使用“3個引擎的飛機……而且一定要有戰斗機護航”。這一來使得將領幾乎不可能搭飛機。反正隆美爾也不喜歡飛行,他要坐8個小時的車回家,坐著他那輛大霍希(Horch)黑色敞篷車,駛往烏爾姆(Ulm)的赫林根(Herrlingen)。
他期待這趟休假,只是要下決定回去卻不容易。在隆美爾肩上,扛有盟軍開始攻擊時便加以擊退的重大責任。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正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下搖擺不定,日日夜夜,數以千架的盟軍轟炸機猛炸德國,蘇聯的大軍已經長驅波蘭,盟軍已瀕臨羅馬的邊緣——德國國防軍在每一處都節節敗退或遭到殲滅。德國距離重大打擊依然遙遠,可是盟軍的反攻,將是決定性的一戰。德國的未來已經瀕危,沒有一個人比隆美爾更明白這一點。
然而在這天早晨,他卻要回家去,好幾個月以來,他都希望6月初能在德國度過幾天。理由有很多,他認為現在他可以離開,盡管他從不承認,他十分需要休息。就在幾天前,他打電話給頂頭上司——西戰場總司令老元帥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請求準予此行,立刻就得到了批準。他下一步便是到巴黎郊外的圣日耳曼昂萊(St.-Germain-en-Laye)的倫德施泰特司令部,做禮貌上的拜訪,正式請假。倫德施泰特和參謀長京特·布魯門特里特(Günther Blumentritt)上將,都對隆美爾的憔悴神色大感吃驚。布魯門特里特永遠記得,隆美爾看起來“疲倦而且緊張……這個人需要回家,和家人一起休息幾天”。
隆美爾的確緊張和急躁,自從他抵達法國的1943年底的那一天起,要在何地、如何迎戰盟軍的這些問題就加之于他,成了一個幾乎無法承受的重擔。就如同沿著登陸正面布防的每一個人一般,他一直生活在一個懸而不決的噩夢里。一直懸掛在他心上的,便是比盟軍想得更快,判斷出他們可能的意圖——他們如何發動攻擊,打算在什么地方登陸,尤其最重要的是什么時候發動。
只有一個人真正知道隆美爾承受的壓力,他對太太露西·瑪麗亞無話不說。不到4個月的時間,他給妻子寫了40多封信,幾乎每隔一封信,他就對盟軍的攻擊做一次新的預測。
3月30日的信中,他寫道:“現在3月份已接近結束了,英美軍還沒有發動攻擊……我開始認為,他們對自己的主張失去了信心。”
4月6日:“這里的緊張氣氛一天比一天提升……這些決定性的大事會把我們分隔開,很可能只是幾個星期而已……”
4月26日:“英國的士氣很低……一次又一次罷工,‘打倒丘吉爾和猶太人’等要求和平的呼聲更響亮……對于要進行冒險的攻擊,這些都是壞兆頭。”
4月27日:“現在看來,英軍與美軍在最近的未來,并不怎么融洽。”
5月6日:“依然沒有英美軍的跡象……每一天,每一星期……我們越來越強……我充滿信心地渴望戰斗……或許在5月15日來,或許在這個月底。”
5月15日:“我不能展開很多大型的(部隊視察)行程了……因為沒法知道登陸什么時候開始,我認為僅僅只剩下幾個星期了,西線戰場開始有事。”
5月19日:“希望我比以前更快進行我的計劃……(不過)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6月份空出幾天時間離開這里。就目前來說,沒有機會。”
不過終于有了一次機會,隆美爾決定請假的理由之一,便是他對盟軍企圖做出的判斷。現在放在他辦公桌面前的,是B集團軍群的每周報告。這份仔細編寫的狀況判斷,就要在第二天中午呈給倫德施泰特總部,又或者是軍用術語上的“西線總司令部”(OB West, Oberbefehlshaber West)。報告到了那里,再加以潤色,便會成為全戰區報告的一部分,然后轉呈希特勒的“最高統帥部”(OKW,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隆美爾的評估中,有一部分提及盟軍已達“高度戰備”,以及“發給法國抵抗運動的電文量增加”。不過,報告中說:“根據過去的經驗,這并未顯示登陸已迫在眉睫……”
但這一回隆美爾可就猜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