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天:中國傳統天學史
- 江曉原
- 1357字
- 2024-12-26 17:59:15
六、天學與王權
上古帝王們需要天學,當然不是因為“熱愛科學”,也不是為了幫助農民種地。那么這般受重視的天學,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然而卻長期被天文學史專家和歷史學家所忽略的問題。這也正是我在1990年代初力圖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詳細的論證可見下文,此處僅略述其大要如下——盡管有些論斷乍聽起來可能不容易馬上接受:
上古時代的中國,一個王權的確立,除了需要足夠的軍事經濟力量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必不可少的條件:擁有在天(神)與人之間進行溝通的手段——通天。古人沒有現代的“唯物主義”觀念,他們堅決相信人與有意志、有感情的天之間是可以、而且必須進行溝通的。而“通天者王”的觀念是中國上古時代最重要的政治觀念。漢代董仲舒、班固等都明確陳述過這一觀念。
前賢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考古發現和青銅禮器及其紋飾的研究,曾揭示這些禮器皆為“通天”之物,帝王必須擁有通天手段,其王權才能獲得普遍承認。然而,在古代的各種通天手段之中,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種正是天學——即包括靈臺、儀象、占星、望氣、頒歷等在內的一整套天學事務。擁有了自己的天學事務(靈臺、儀象和為自己服務的天學家),方才能夠昭示四方,自己已經能與上天溝通;而能與上天溝通的人方才能夠宣稱“天命”已經歸于自己,因而已有為王的資格。帝堯、帝舜為何要將安排乃至親自從事天學事務作為頭等大事,原因正在于此。
正因為天學與王權在上古時代有如此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天學在中國古代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必須由王家壟斷。道理很簡單:在同一個區域內,王權當然是排他的,即所謂“一國不容二主”。因此在爭奪王權的過程中,將不惜犯禁以建立自己的通天事務,《詩經·大雅·靈臺》所記姬昌趕建靈臺事,就是后世諸侯欲謀求帝位時私自染指天學事務的范例。而當在王權爭奪戰中的勝利者已獲得王權之后,必然回過頭來嚴禁別人涉足天學事務,歷代王朝往往在開國之初嚴申對于民間“私習天文”的厲禁——連收藏天學圖書或有關的儀器都可能被判徒刑乃至死罪,并且鼓勵告密,“募告者賞錢十萬”。簡而言之,在古代中國,天學對于謀求王權者為急務,對于已獲王權者為禁臠。
上面所說的這種情況在早期更甚,而直到明朝建立時仍沒有本質的改變。隨著文明的發展,確立王權時對于物質層面的訴求增大,天學漸漸從確立王權時的先決條件之一演變為王權的象征,再演變為王權的裝飾,其重要性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然而中國人是重傳統的,既然祖先曾賦予天學以重要而神圣的地位,那就數千年守之而不失。盡管從明末開始,對于民間“私習天文”的厲禁已經放松乃至消失,但是王家天學的神圣地位一直維持到清朝滅亡。
[1] [美]羅伯特·金·默頓著,范岱年等譯:《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頁。
[2] 例如《牛津現代高級英語詞典》第三版釋treatise之義云:book,etc that deals systematically with one subject.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第一版釋為:a book of article that examines the facts and principles of a particular subject and gives the writer’s opinions on it.
[3] [意]利瑪竇、[比]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何兆武校:《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華書局,1983年,第32頁。
[4] 轉引自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年,第6—7頁。
[5] 參見江曉原:《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5頁。
[6] 參見江曉原:《〈周髀算經〉:中國古代唯一的公理化嘗試》,《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