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天:中國傳統天學史
- 江曉原
- 661字
- 2024-12-26 17:59:16
第一章 中國天學的哲學基礎: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個含蘊極廣的概念。就廣義而言,“天”被用來指整個自然界。這個自然界,或者說“天”,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并非像近代科學的“客觀性假定”中那樣是無意志、無情感、可認識、可改造的客體,而是一個有意志、有情感、無法徹底認識、只能順應其“道”與之和睦共處的龐大神秘活物。這或許就是一些現代中外學者所盛稱的古代中國人的“有機自然觀”。所有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大道理,最終都可歸結為一點:人如何與天共處,即如何知天之意、得天之命,如何循天之道、邀天之福。
這里先插入一段技術性的說明。在古人心目中,所謂“天”,是自地面以上算起。古人沒有大氣層的概念,所以一切氣象學方面的內容也全都歸入“天文”之內。這種傳統概念直到現代仍然極其廣泛地存在于中國人心目中,實在是頗為有趣而又令人驚異的現象。
比如,許多中國城市居民(包括許多教授和工程師)都認為天氣預報是由天文臺管的事,盡管所有的報紙、電臺和電視臺在播送天氣預報時,都明確無誤地指出其來源是“中央氣象臺”或各地的氣象臺,但幾乎絲毫沒有動搖那種認為天文臺管天氣預報的錯誤觀念。這也難怪,中國最早的現代天文臺——上海天文臺,在它建立之初(1872年)確實包括了天氣預報的業務。
事實上,我們今天將氣象預報習慣稱為“天氣預報”,以及諸如“天晴了”“天下雨了”“要變天了”之類的說法,仍是和古代的觀念一脈相承的。而現代天文學與氣象學的研究領域大體可以說是以大氣層為界,天文學研究大氣層之外的一切,而氣象學的研究對象則限于大氣層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