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氈上的北魏皇帝(修訂本)
- 羅新
- 705字
- 2024-12-27 18:42:10
黑氈上的北魏皇帝
引言
政治儀式是政治權力的一種表達。
亞諾什·鮑克(János M. Bak)在為他自己主編的那本研究歐洲中古及近代早期加冕禮的論文集所寫的導言中,強調所謂加冕禮(coronation)就是中古和古代政權的一套符號性和儀式性行動,其目的在于正當化君主的統治權,并使此統治權得以呈現。[1]任何政治體的領導權更替都會有一定的儀式性表達。在一種文化傳統之內,這類儀式通常是相對穩定的,與該文化傳統內各政治體的歷史、信仰與權力結構密切相關。儀式的展開過程,也就是一整套富于文化內涵的多重符號的獨特組合過程。對這一組合過程及其變化的觀察、分析與揭示,對于理解相關政治體的政治文化至關重要。
作為標志新君主開始掌握權力的所謂“即位”儀式[2],自然也是華夏古典政治文化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傳統上歸入那復雜深奧的“禮”的范疇,向來是研究的熱點。[3]
而在內亞(Inner Asia),尤其在內亞游牧帝國的政治中心地區如蒙古高原,政治領導權的確立與更替同樣有自己獨特的儀式性表達,這一儀式固然隨時代、人群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也有清晰可見的連續性和繼承性貫穿其中,使內亞政治文化迥然有別于華夏傳統而自成一系。
下面我們試從北魏皇帝即位儀式的代北因素入手,一方面觀察拓跋鮮卑政治傳統與華夏傳統的遭遇、碰撞及變異,另一方面考察鮮卑舊俗(所謂代都舊制)與內亞政治傳統間的聯系。通過揭示代北因素與內亞傳統間的深刻聯系,以及這種聯系在華夏傳統持續作用下的弱化與消解,我們在觀察和理解中國歷史連續性的同時,也應該對內亞歷史的獨立性和連續性有自覺和清醒的認識,對中國歷史與內亞歷史的復雜關系有更充分的理解,對包括十六國北朝在內的諸多具有強烈內亞因素的帝制王朝的歷史,有一個足以超越現代民族國家局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