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感與自我
- (德)斯文婭·弗拉斯珀勒
- 8字
- 2024-12-27 18:13:30
第二章 傷口的力量
韌性還是敏感性?
讓我們從一個自測小游戲開始。下面會描述三個情景,會有A和B兩種反應供您選擇。
情景1. 您坐在劇院里,莎士比亞的《奧賽羅》(Othello)正在上演,演員的臺詞中含有“Mohr”一詞[1]。您的反應是?
A. 您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它。
B. 您很震驚,并離開了劇院大廳。
情景2. 一個同事在工作中說了一句冒犯您的蠢話。您的反應是?
A. 您向他指出他的過失。
B. 您受到了打擊,并退縮回去。
情景3. 您在晚間新聞中看到了一艘傾覆的難民船的圖片,溺亡者中有兒童。您的反應是?
A. 您開始與您的伴侶討論將來如何預防此類災難。
B. 您自發地轉身離開,因為您根本無法忍受這種災難的場面。
如果您三次都果斷地選擇了A,那么我推測您不是特別敏感的人。您會覺得有必要引用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瞧,這個人》(Ecce Homo)中的著名段落:
成功者會設計出對抗傷害的救藥(Heilmittel),他使得糟糕的偶然事件為己所用。沒有殺死他的東西,就會使他更加強大。
您期望您的同胞也能有同樣的韌性。因為只有從危機中成長起來的、知道如何武裝自己以抵御世事變化的有韌性的自我(resilientes Ich),在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活中才是可靠的,進而對于一個民主國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某人一遇到自身的或他人的痛苦就淚流滿面,對一切都耿耿于懷,他還怎么做出明智的決定,還怎么進行艱難的辯論,還怎么向著目標去展望未來?不,世事并不是太艱難。相反地,您確信,是人們太軟弱了!福利社會像一個慈母,人們被她嬌慣成了“敏感的小寶寶”(Sensibelchen)[2]。您認為,在面對苦難時,關鍵的是不要為此哭泣,而是要去想解決辦法。
然而,如果您在以上測試中選擇B居多,那么您的情況就完全不同。您在哲學上的指路明燈,不是尼采,而是法國哲學家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3]。列維納斯是主張脆弱性和無條件的愿望的思想家。列維納斯認為,人是一個脆弱的有缺陷的存在,人依賴愛和關懷,并且被賦予了獲得愛的權利。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他的“面孔”(Antlitz)要求我們接受他,要求我們不要給他施加痛苦。列維納斯寫道:
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我們與他的面孔的關系,同時也是與一個在絕對意義上軟弱的人的關系,是與一個在絕對意義上暴露的、赤裸的事物的關系。
列維納斯認為,人在本質上是脆弱的。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是平等的、相互聯系的,而被冒犯的人經歷了“自我認同的失敗”。這種脆弱性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本身——是敏感性才使我們成為人。對此,列維納斯寫道:
主體將不得不被描述為脆弱的,這恰恰意味著敏感。
因此,我們不是要消除弱點,而是要承認弱點并相互保護。那些仍然受到社會歧視和被邊緣化的人尤其需要團結,他們包括有色人種、同性戀者、跨性別者、女性、難民、性暴力的受害者等。
以上展現了多組對立:加強自我與保護自我,韌性與敏感性,尼采與列維納斯。下面我們假設A隊(尼采派)的代表與B隊(列維納斯派)的代表[4]進行一場辯論。A隊代表和B隊代表原本是好友,但后來因政見不一而產生分歧。讓我們猜猜,雙方會用什么論據?誰最終能占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