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810年

朝鮮使節金正喜抵達局勢緊張的北京。

公羊想象與托古改制

1810年李氏朝鮮(1392—1897)使節金正喜(1786—1856)抵達北京,其時已是嘉慶皇帝(1796—1820年在位)鏟除和珅(1750—1799)勢力之后十年了。金正喜修書回首爾(當時稱為漢城),提及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應該是位英明君主,只是為名震一時的“和珅案”所牽連。和珅為乾隆寵臣,也是一位政治家,但其貪腐規模卻史無前例。與金正喜往來者,多為反和珅派系人物。他在朝鮮的教師樸齊家(1750—1805),曾贊頌流放常州的士大夫洪亮吉(1746—1809)在小學及文獻學的造詣,并稱譽他是公羊學解經傳統里獨具天賦的文章義法家(公羊學派的宗師公羊高,戰國時代齊國人)。

公元前,公羊高為一部孔子(前551—前479)關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間的魯國編年史《春秋》撰寫注解。樸齊家借由《公羊傳》聯結了洪亮吉和孔子,他認為洪亮吉接受公羊學派的意識形態:意指孔子在《春秋》一書中,將政治事件中的“微言大義”進行了編碼,《公羊傳》則為之譯碼。這部注解批評了威脅圣賢君主普遍秩序的人。和珅專寵時期,洪亮吉即利用這部書,批判政治貪腐者。

1790年樸齊家造訪北京,接觸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反對派”,其學術譜系的中心人物是大學士莊存與(1719—1788)。莊存與鄉籍所在的常州,乃長江岸邊的一座城市,位于繁榮富庶的江南地區中心,也是晚清時期的文化重鎮。

金正喜的來往交游中,莊存與的孫輩莊述祖(1750—1816)及劉逢祿(1776—1829)在列,皆為19世紀初常州“今文”經學的領袖人物。該學派主張,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書”后,憑借殘卷和記憶編纂的孔門經籍是可靠的。這些文本以當時通行的“隸書”所記錄,因此被稱為“今文”經。相對的“古文”經,依字面意思是指“古代通行字體”撰寫的經籍,以秦之前的古老“大篆”寫成。據推測,這些古文經在焚書時因被妥藏而得以保存,爾后重新被發現。常州莊、劉二氏以來的清朝學者,最先將《春秋》視為孔子整體思想的體現,而不僅是一部魯國宮廷編年史而已。這個觀點也是《春秋》三傳之一,更具歷史學傾向的《左傳》所主張的。

今文經學家力主孔子作《春秋》以批評他所處的時代?!豆騻鳌穭t蘊含了將孔子神圣化為本應領受天命之人??鬃游茨芙邮芴烀?,而將時事編年記錄,褒貶時事,施以春秋筆法。另有駁斥諸如《左傳》等古文經學的正統地位,指控在兩漢間的空位期(9—23),也即王莽(前45—23)篡漢期間,御用學者劉歆(約前50—23)等人偽造了古文經。劉逢祿后來解釋:

夫子受命制作,以為托諸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故引《史記》而加乎王心焉。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p>

今文經學的倡導者如莊、劉等人,轉向了《公羊傳》,因為它是傳自西漢(前206—9)大臣董仲舒(前179—前104)的唯一一部完整的今文經傳。根據《公羊傳》,孔子作《春秋》采用了獨特用語,以呈現因事而發的歷史判斷。董仲舒詳述了《公羊傳》學說:“(孔子)于所見微其辭,于所聞痛其禍,于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倍偈娴臅r代理論,體現于“三世說”的循環觀念中,這與陰陽交互作用相關,又結合了中國傳統木、火、土、金、水的五行說。政治理論、君臣世界與天體運行相互交錯:

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其辭體天之微,故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

依照董仲舒的政治理論,朝代更迭帶來了制度變化。對應三世說中的每一階段,都有與之相應的制度結構。制度如同朝代一樣,依據陰陽五行而循環變化。夏、商、周之“三統”,經由時空演進,產生了相應的制度變化:

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稱號、正月……然后感應一其司……所以明乎天統之義也。

通過“內諸夏而外夷狄”,《春秋》提供了一個以同心圓方式,安置內外不同人群的文化觀,這形成了古代外交事務核心的朝貢體系。周朝(前1046—前256)的內部諸侯國,擁有高于周邊部族、蠻夷的優先權。舉例而言,今文經學的外交觀念,成為劉逢祿供職禮部時,解決外交沖突的基本框架。今文經的《公羊傳》,為西漢時期將孔子描述為一個富有預見的“素王”說法提供了依據。

直到19世紀,《左傳》讓東漢古文經學家認定孔子為受人尊敬的教師與知識傳授者,這與常州今文經學家視孔子為超凡入圣的預言家說法相左。常州學者質疑《左傳》,他們最終將今文經學引上了政治語言與古文獻學、考據學對立的道路。代表了新信仰形式,即今文經學求用求變,不再追求語文考據學意義上的精密嚴謹。

莊存與的別有洞見,與18世紀80年代的宮廷政治一致。18世紀90年代,莊述祖將他的漢學考據與今文經學,傳授給劉逢祿,劉曾隨外祖莊存與學習。當時尚未引起關注的魏源(1794—1857)和龔自珍(1792—1841),都在19世紀傳承了常州傳統。劉逢祿的今文經學,結合了莊存與的公羊學,和莊述祖的考據學。魏源的《古微堂文稿》,如今保存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善本部。其中有魏源為19世紀20年代出版的莊存與文集所作的序文的兩個版本。在兩個版本里,魏源皆稱莊存與是一位“真漢學者”。

其中一個版本從未發表過,篇末出現一節有關政治方面的陳述。魏源描述了莊存與的晚年,作為大學士的他,是如何同昔日的宮廷護衛、御前寵臣和珅共事的。魏源提及莊存與、和珅二人相處不睦,在那個晦暗的年月里,莊氏寫下的古典研究著作,充斥著因為和珅氣焰日漲,油然而生的悲憤及失望。刊本的魏源序文中,關于和珅的記述都消失了。莊家子弟可能針對這些敏感話題進行了刪裁。然而莊存與的著作,仍然透露出他對和珅的批評,這些看法都以編碼處理,利用經籍典故掩護,尤其采用了孔子“春秋褒貶”的傳統。遺憾的是,莊家并未盡早地刊布這些著作,而是在莊存與去世近40年后,才付梓印行。

與莊家交好的惲敬(1757—1817),對常州公羊學說與今文經學皆有論述。在《三代因革論》系列文章中,他稱古文為政治表達的媒介,而今文則是制度變革的設想。

惲敬文中開篇就展現出激進的觀念變革,他將此變革融入自己的史學思想和文章見解中。他對“合乎人情”的努力,與當時重新評價人欲的方向一致。惲敬還考察了經典理想的局限,歷史現實比政治和道德的抽象概念更需優先考慮。他借用柳宗元(773—819)歷史必然性的論點,以及公羊學中有關“三世”的變革主張,援引圣賢發起的制度變革,以揭示因時而變的合法與合理。早于康有為(1858—1927)半個世紀,今文經學的意識形態,早已確立了政治變革的合理性。

常州今文經學家的激進主義思想,并不僅局限于內容,而延伸至形式。正當其他地方的清朝學者日益轉向漢朝駢體文時,常州文人和安徽桐城傳統的學者,共同捍衛了宋明時期的古文。陽湖派古文——19世紀文人結社風尚的先驅——追隨者中包括了當地各色文士,他們的文學成就和經學研究輝映成趣。以文體家出類拔萃的張惠言(1761—1802)及惲敬,與常州其他文人皆有來往。這些關系紐帶,演進為一種文學群體,與和珅時代的惡劣影響息息相關。

文學與今文經學的交迭,需要具備駢文所承傳的古典學識,以及古文繁復的文章技藝。詩詞再度成為政治表達的工具,張惠言認為詩詞是“微言大義”的寶庫,名士可以借此寄托他們的時事批評。借用西漢今文經學家對孔子《春秋》《詩經》(一部約成書于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間的詩歌總集,共305篇)“春秋筆法”的詩學詮釋,張惠言的抒情詩詞,也傳達了對政治事件的間接批評?!洞呵铩芳啊对娊洝范茧[喻了周朝的滅亡,抒情詩人的作品,也同樣隱喻了他們所處的社會。實際上,張惠言在抒情詩詞的寫作和詮釋上,都運用了莊存與在《公羊傳》所發現的內容。經由意志堅決的士大夫之手,傳世文字提供了當代人批評時事的方法。

莊氏和劉氏把他們的公羊學術局限于安全的家族血脈傳承,直至19世紀20年代的嘉慶朝末期,劉逢祿之后將這些看法公之于眾。常州學者雖未曾受到20世紀學術界的充分注意和闡釋,但他們已實現了公羊學說的政治意圖,即經學學術與政治話語的重新結合。今文經學家傳播思想、社會及政治的變革風尚,往后由康有為等人承接。19世紀末,首先是廖平(1852—1932),繼而康有為,借用了常州學派及其各色追隨者的今文經學,喚起一種與眾不同的近代中國政治與文化想象。

1891年,晚清變革主要呼吁者康有為撰寫了考據學杰作《新學偽經考》。這種解構主義的論述,挑戰了整套經籍系統的可靠性,斥其為劉歆與王莽所造的偽書。在此基調上,康有為在1897年刊布了《孔子改制考》,構想出一種政治上極為冒險的解讀,他認為孔子是個社會改革家,但此書在1898年以及1900年,兩度出于政治的原因遭到查禁。

根據康有為的說法,孔子是一位預言家,曾闡明一個被古文經學家隱藏的歷史演進觀。這一重新闡釋,呈現了康有為以經學為幌子,傾注了自己有關“改制”的近代理想。他看好的是君主立憲制,想將中國按照明治日本的榜樣進行改革。在他的巨著《大同書》中,曾以未來世界主義烏托邦的名義,呼吁終結私有財產制與家庭。康有為對合法經學的另類表述,挑戰了原本的經學正宗。他意圖以受西方影響而又取法于古代中國的本土化民主想象,取而代之。這種同時兼具啟示錄和千禧年盛世的理想,不僅影響了梁啟超(1873—1929)那樣的改良派,也影響了毛澤東等未來出現的革命派。

到了當代,公羊學說依然激奮著如蔣慶(1953— )這樣的傳統主義者,他們力主讓中國恢復自己的古代政治習俗——“參通天地人”,而達致和諧的“王道”——而非將中國政治傳統西化。由此,蔣慶等人試圖還原西方政府形式與古代經典模式之間的宇宙論分歧,這與康有為曾經的理想不謀而合。

艾爾曼 撰 張治 譯

參考文獻

Benjamin Elman, 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1990).

Jiang Qing, A Confucian Constitutional Order: How China's Ancient Past Can Shape Its Political Future, eds., Daniel A. Bell and Ruiping Fan, trans., Edmund Ryden (Princeton, 2013).

Susan Mann (Jones), “Hung Liang-chi (1746—1809): The Perception and Articulation of Political Problems in Late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宜市| 柏乡县| 寻乌县| 天峨县| 邢台县| 汝城县| 碌曲县| 虎林市| 西昌市| 麟游县| 三门县| 邹城市| 双柏县| 健康| 鄂伦春自治旗| 余庆县| 石城县| 佳木斯市| 锡林浩特市| 金山区| 怀来县| 罗城| 丰都县| 高州市| 外汇| 琼海市| 长岭县| 邢台市| 云梦县| 集贤县| 青神县| 防城港市| 山阴县| 县级市| 辽阳市| 铜鼓县| 湛江市| 台东县| 东辽县| 太和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