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好壞問題

最后,我們簡單地討論一下“好壞問題”。在一開始的導言部分,我做過一些辨析,在規范性問題中將“對錯”與“好壞”問題區別開來,說前者主要針對的是“他—我”關系,涉及的是公共領域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而后者主要針對的是“自—我”關系,關切人自身的生活目標和信仰的確立,涉及人生哲學和宗教哲學等領域。但我需要重申一下,這種區別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所有哲學家都同意的,但這種區分有一定的理由和方便之處。

幸福的含義

什么是好的生活?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是人生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非常困難、爭論不休的問題。許多人都同意人生的意義在于獲得幸福,這個答案直接明了,但麻煩在于,“幸福”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也是出自柏拉圖的《理想國》。

TE19 隱身魔戒

想象有一種“魔戒”,戴上它以后可以隱身,隨便做什么事都不會被發現。許多我們想做但又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在隱身之后都可以做了。比如,你可以把書店里所有想看的好書都拿回家,到餐館隨便大吃一頓也不用付錢,也就是說,你基本上可以為所欲為。那么,戴上這個隱身魔戒之后,你會獲得幸福嗎?

這個思想實驗表明,我們的幸福感不足似乎是因為受到了許多限制,比如人情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種種限制,阻礙了我們某些欲望的實現,好像只要滿足了這些欲望,我們就能獲得幸福,或者幸福感會大大提升。但仔細想想,可能存在兩個問題。

首先,被道德和法律限制甚至禁止的許多欲望是低級的欲望,僅僅滿足低級的欲望會使我們獲得幸福嗎?這是大可懷疑的。以前的君王、現在的大富豪,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為所欲為,但他們真的感到幸福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并不支持這一點。

其次,可能更重要的是,我們美好的人生,我們幸福來源的一部分是獲得社會或者他人的承認:讓別人看到你的面目,尊重你的人格,肯定你的成就,承認你的價值。如果戴上“魔戒”后你變得不可見了,這些幸福的來源也就失去了。由此看來,“魔戒”的魔力是非常有限的。

TE20 幸福體驗機

假設有這樣一臺電腦裝置,接到你的神經系統后,可以模擬你的任何大腦活動。進入這個“體驗機器”的虛擬現實世界后,你可以獲得任何你想要的體驗。比如,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寫出了偉大的小說,在著名媒體上談笑風生,和你的偶像約會散步,甚至還有更好的,你自己就變成了偶像明星,享受飛黃騰達的感受……

這個例子是哲學家諾齊克[11]提出來的。實際上,年輕的時候,我寫過一個電影劇本《極樂游戲》。在劇本中,我也做了類似的假設,就是把人放入電腦控制的“感應艙”,使得人可以獲得一切模擬現實的體驗和滿足。當時我讀過一點哲學,但并不知道諾齊克的這個思想實驗。只是胡思亂想,就寫了這么一個劇本。這個劇本沒有被拍成電影,但發表在1989年6月號的《電影文學》雜志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看看。

這個思想實驗的意思在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處境都是不夠理想的,時常受到困苦和煩惱的束縛,那么我們是否應當接受一種更好的處境,哪怕是制造出來的虛擬現實,只要它虛擬出來的感受足夠真切,我們就擺脫了所有的困苦和煩惱?如果一生都能在“幸福體驗機”中度過,那么何樂而不為呢?這樣我們就獲得了幸福嗎?

但好像還是缺少了什么。

我們的幸福體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我的價值感和尊嚴感,而價值感和尊嚴感的達成往往是涉及過程的。比如,我們去旅游,并不只是直達一個風景點去觀賞。通往景點的跋山涉水的路程,甚至其中的辛苦和沿途的變化以及最后的美景,它們連在一起構成了我們旅行的享受。

又比如,你在期末考試中獲得了滿分,你為此感到喜悅,大家也紛紛向你祝賀,由此你獲得了成就感。但真正的成就感不單單只是因為這個滿分的結果。你平時的學習、復習備考,在其中付出的努力,包括曾被一些難題困擾,以及解決難題后的豁然開朗……這整個過程,再加上最后取得的滿分的結果,才構成了你的喜悅和成就感,這樣的滿分結果才是值得驕傲、值得祝賀的。假設你的老師不讓你參加考試,直接在你的成績單上給你記100分,你能夠獲得同樣的幸福感嗎?恐怕不能。

這些思想實驗激發我們去思考構成我們幸福感的各種條件要素。顯然,幸福包含著許多豐富的組成部分和內容,單獨抽取出某一個要素,很難滿足幸福的條件。

信仰的意義

最后兩個例子和宗教哲學有關。關于信仰的問題是非常復雜和深奧的,我們在這里只能點到為止。基督教是西方社會的主要宗教,但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信仰者與非信仰者之間的爭論。而信奉基督教上帝的理由是一個持久爭議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我要信奉上帝,有什么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嗎?有人提出了這樣一種理由。

TE21 與上帝打賭

假設我們都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第一種選擇,是你信奉上帝,那么你會怎樣生活?你可能會去教堂做禮拜,會多花一些工夫去學習理解《圣經》,而且在生活中盡量按照《圣經》的教義去為人處事。那么,假如上帝真的存在,你就會得到永生。假如上帝不存在,你按照一個信徒的要求生活,無非是麻煩了一些,但并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

第二種選擇,是你不信上帝,你不按照教徒的要求生活。那么,如果上帝不存在,你就“幸運”地免去了教徒生活的許多麻煩,不過也僅此而已。但如果上帝存在,你的麻煩就大了,你將付出下地獄的代價!

那么請權衡一下,你到底要做何種選擇?

這個思想實驗源自17世紀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的《思想錄》。這里的邏輯是,如果你選擇不信上帝,實際上就是在和上帝打賭,賭上帝不存在。那么,如果你贏了,你并沒有贏得什么,至多是一些方便而已。但如果你輸了,你就輸得很慘,你會下地獄。所以如果你和上帝打賭,你是輸不起的。

這個理由能夠說服你嗎?

如果你是經過這樣一種利益權衡才選擇了信奉上帝,這就相當于將上帝視為“保險公司”,將信奉上帝看作“買一份保險”。但這是宗教信仰的本意嗎?

如果上帝存在,他為什么要保佑一個出于精明計算而信仰的人呢?

而且,如果我們選擇信仰其他宗教,比如佛教或者伊斯蘭教,又會如何?基督教的上帝仍然會懲罰我們嗎?

那個設立賭局的想法,是基于一種特定而狹隘的對上帝的理解。即便上帝存在,上帝會是這樣一位有計較、報復和嫉妒傾向的神嗎?看來問題還沒有結束。

下面一個例子是宗教哲學中非常經典,也是被反復討論的故事,出自《舊約·創世記》。

TE22 亞伯拉罕的獻祭

亞伯拉罕是一位虔誠的信徒,上帝很中意他,但仍然決定給他一個考驗。因為上帝的眷顧,亞伯拉罕在很老的時候還和妻子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就是他們唯一的兒子以撒。亞伯拉罕當然非常珍愛以撒。但是有一天,上帝要求亞伯拉罕用他的兒子獻祭,亞伯拉罕很震驚也很痛苦,但他依然照做了。而就在獻祭即將開始的最后時刻,上帝用一只羔羊代替了以撒。亞伯拉罕通過了最為艱難的考驗。

亞伯拉罕面臨著極為艱難的選擇,犧牲珍愛無比的兒子當然是難以想象的痛苦,但還不止于此,他還面對著巨大的困惑:上帝是慈愛的最高典范,也要求人們踐行慈愛的美德,但他對亞伯拉罕的要求是與慈愛的倫理相悖的。

19世紀的丹麥宗教哲學家克爾凱郭爾(S?ren Kierkegaard)就探討過這個圣經故事,他認為,這個故事是對信仰的最高挑戰。因為這個要求完全不可理解。但信仰的絕對要求是,對于上帝的旨意,即便你一時不可理解,即使它與常規的或理性能把握的倫理相悖,你也應當毫不猶豫地執行,這是最高的挑戰。

這里還涉及理性與信仰的關系。從中世紀開始,有一些神學家試圖用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哲學來解釋和論證宗教。亞伯拉罕獻祭的故事以非常極端的方式將信仰與理性之間的沖突展現出來。

信仰的最高要求超越你的理性,背離你的常識和一般的倫理與法律,要求你絕對虔誠。那么,通向信仰的道路是通過理性能夠到達的嗎?是你理解了之后才能信仰,還是因為特殊的機緣,你首先將信仰無條件地接受下來,再去獲得理性的理解?

信仰與理性并不總是沖突的,有許多一致或兼容的方面,但兩者并不等同。也就是說,信仰并不能完全轉換為理性而無所損失。這是特別艱深的問題,我自己對宗教哲學也知之甚淺。但這是人類生活和哲學中一個重要的領域,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去學習和探索。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劉擎)


[1]朱利安·巴吉尼,《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張容南、楊志華譯,上海三聯書店,2008。

[2]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中堅人物,著有《在事實與規范之間》《交往行為理論》《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等。

[3]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26—2016),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側重研究實在論、指稱、真理和科學合理性等問題,著有《理性、真理與歷史》等。

[4]美國華納兄弟公司于1999—2003年間發行的電影三部曲。由當時的沃卓斯基兄弟執導,基努·里維斯主演。

[5]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近代經驗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著有《人類知識原理》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即為紀念他而命名。

[6]普魯塔克(Plutarch,約46—120),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歷史學家,以《希臘羅馬名人傳》聞名后世。

[7]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1942—2017),英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專注于研究人格同一性和道德,其代表作《理與人》(Reasons and Persons)出版于1984年,被譽為自西季威克的《倫理學方法》之后最偉大的實證道德哲學著作。

[8]弗蘭克·卡梅隆·杰克遜(Frank Cameron Jackson,1943— ),澳大利亞哲學家,其父為維特根斯坦的學生。主要研究領域為心靈哲學、認識論和形而上學。反對物理主義,持“副現象論”立場。關于物理主義和副現象論,具體見本書第七講。

[9]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al,1953— ),當代西方社群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公正》《金錢不能買什么》《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等。

[10]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1920—2010),英國哲學家,當代美德倫理學的奠基人之一,致力于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予以現代化。“電車難題”是她在《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一文中提出的,這個實驗可以追溯至英國哲學家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提出的槍決原住民問題。

[11]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1938—2002),美國政治哲學家,在政治哲學、知識論等領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代表作《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乃是對羅爾斯《正義論》的反駁。“體驗機器”的思想實驗即出自該著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县| 涪陵区| 永顺县| 靖西县| 敦化市| 盐津县| 塘沽区| 青浦区| 招远市| 潢川县| 麻江县| 岐山县| 佛学| 灵寿县| 嘉峪关市| 淳安县| 泰顺县| 漳平市| 光山县| 郧西县| 南昌市| 来安县| 通江县| 邵武市| 榆社县| 泸溪县| 抚顺市| 共和县| 宝丰县| 新源县| 宿迁市| 水城县| 阳信县| 香港 | 宁国市| 东明县| 新密市| 新竹县| 绩溪县| 淅川县| 林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