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驚奇開始:青少年哲學第一課
- 劉擎等
- 24字
- 2024-12-26 17:31:45
第一講 哲學中的思想實驗 關于真假、對錯與好壞的思考
導言 哲學與思想實驗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討論哲學中的思想實驗。看到在座的孩子,有些年紀還很小,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時候,我10歲左右,在那個懵懂而充滿好奇心的年齡,我遇到了幾位老師,他們很熱心地跟我談些奇奇怪怪的“深奧”問題。他們的談話、他們講的故事和知識,激發了我的奇思異想,開啟了我后來的學習和探索,最終使我成為現在的自己。我感到這是我童年時收獲的一份珍貴的禮物。今天,我愿意將這份禮物回贈給現在的孩子們,我相信這是對我自己童年時代那些啟蒙老師最好的報答,也是值得珍視的知識與精神傳承紐帶。
你們的眼里充滿了好奇,這就是哲學最原初的動機。亞里士多德說過,哲學始于“對世界的驚奇”。人類想知道我們面臨的一切是什么、為什么、怎么了……這是對我們存在的一種關切,這種關切其實是與生俱來的,但同時也是可以被發展出來,變成一種自覺的追問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好奇心可能會被淡忘,會被邊緣化,但從來不會泯滅。而人類在天性中就懷著對求知的欲望。因為對世界的驚奇而想知道一個究竟,然后就有了哲學的探究。
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就是哲學的探究最后未必能獲得確切的答案,這和很多其他學科不一樣。
早期的時候,至少在西方,世界上所有的學科都歸屬在哲學里。后來,自然哲學演化為科學;哲學繼續派生,關于心靈的問題有了心理學,心理學現在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結合在一起;關于社會的問題有了社會學;關于經濟的問題有了經濟學……
大家知道亞當·斯密對不對?他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之父,但實際上他把自己看成一個哲學家。讀他的思想傳記,我發現,一般流行的主流經濟學對亞當·斯密有很大的誤解,他的主張并不是完全的市場決定論、只看重經濟收益和效率,他是有哲學思考的。
回過頭來說,哲學派生了很多學科,這些學科追問的問題都有相對比較明確的答案,當答案面臨嚴重挑戰時,它們就會尋找新的答案。但是,哲學最根本的很多問題,都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的。比如說,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這是人生哲學的問題。
許多重大的哲學問題千百年來仍然沒有“定論”,那么哲學因此就徒勞無用嗎?實際上,獲得最終的標準答案并不是哲學的全部意義,甚至不是其主要價值之所在。哲學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幫助我們激發思考和澄清思想:我們每個人在行動的時候,是依賴一些觀念的,所有行動的背后都是有想法的,而這些想法都是有前提的,它們隱藏在那里,你自己都沒有察覺。而哲學的討論會把它們揭示出來,考察當中邏輯的謬誤,轉變你追問的視角或者焦點,辨析問題的關鍵與困難所在。比如,有家長說孩子學習成績不夠好,他可能會問孩子:為什么付出了這么多努力成績還是不好?你的學習方法對不對?但是,這樣說有一個隱藏的前提,就是孩子應該甚至必須取得好成績、進入好學校。其實,應該關注的重點在于,家長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孩子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他想要一種什么樣的生活?這樣就轉變了整個問題的背景和視角。哲學會把你從一個習以為常的模式里抽出來,海德格爾把這個過程叫作“異乎尋常的問”和“異乎尋常的思”。在我們探索公共生活或者政治世界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后面我們會講到公平、自由和效率之間的關系等,到時你們可以看到這一點。
哲學不只是講理,哲學里有故事,這些故事常以“思想實驗”的方式呈現。“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是一種澄清思想的“利器”,是哲學探尋的一種方式(當然不是唯一的方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思想實驗呢?我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簡單定義。在哲學中,通常的思想實驗是:(1)呈現一種想象的場景和情節(an imagined scenario);(2)由此激發直覺的或推理的回應,以及相關的討論;(3)從而考察特定的觀念和原則的有效性(特別是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和原則)。需要提醒的一點是,關于思想實驗在哲學論證中的作用,專業學者對此是存在爭議的,但我們現在還不必介入那么復雜的專業討論。
對于英文很好又對哲學特別有興趣的同學,我推薦一個特別好的網絡資源——“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這是一個專門的哲學網站,由全世界優秀的專業哲學家撰寫每個詞條,是完全免費的網站,而且會不斷更新,其中也有“思想實驗”這個詞條,該詞條對這個問題有相當深入的討論。另外,有一本關于思想實驗的通俗讀物,也很適合你們閱讀參考,在這里推薦給大家——英國哲學普及作家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的《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1],這是英文著作的中譯本。英文原版還有一個副標題——“And 99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這是一個思想實驗,書中還有其他99個思想實驗,總共是100個。我這一講講的許多例子都出自這部書,但有些表述和解釋可能不太相同。
在這次課程中,我將講解認識論和倫理學等領域中一些思想實驗的具體案例,闡明它們如何引導我們更加敏銳而清晰地思考,又為我們認識世界真相、理解道德實踐和探索精神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啟迪。
大家知道,哲學有許多分支領域,包括許多不同類型的問題。這一講涉及的問題可以分為三個類別:真假問題、對錯問題與好壞問題。一般而言,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常常區分兩類問題:一類是事實性問題,就是去查明事實本身是什么,而不關乎我們的愛好、態度、立場或者價值判斷,是要去考察事情本來真實的狀態或屬性,這種研究有點像科學。另一類是規范性問題,面對這類問題,我們的著眼點主要在于事物“應當”是什么,這里就涉及價值判斷和衡量的標準。這兩類問題,在中文里,前者叫“實然”問題,后者叫“應然”問題,對應的英文分別是“factual”和“normative”。很顯然,我說的真假問題屬于“實然”問題,而我說的“對錯”與“好壞”問題都屬于“應然”問題。
例如,地球繞太陽旋轉,這是一件真的事情,是“實然”的,它與“對錯”“好壞”無關。如果說它不應該那么轉,這就很奇怪了,對不對?所以,對于我們跟自然界的關系,一般來說,是用真假問題來判斷的。
那么為什么還要區別“對錯”與“好壞”這兩種應然問題呢?這稍微有點復雜,容我解釋一下。
在倫理學或者道德哲學領域,許多學者認為“對錯”與“好壞”可以并應該被區分開來。簡單地說,“對錯”(right or wrong)是一個道德概念,針對的是“他—我關系領域”,就是在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情景中,某種行為舉止或某種規則是否“應當”。在道德意義上不應當發生的行為,我們稱作“錯”(wrong),反之則稱作“對”(right)。“好壞”(good or bad),主要不是針對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系領域,而是“自—我關系領域”,關涉一個人自己的人生觀、生活理想或宗教信仰等。
有些哲學家,比如德國的哈貝馬斯[2],將對錯問題看作道德(moral)問題,而將好壞問題視為倫理(ethical)問題。當然,對于這種區分以及命名,并不是所有哲學家都同意。大家大概知道,哲學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彼此不同意。我認為,區別這兩類問題是有意義的,雖然對錯與好壞不可能完全割裂(separate),但仍然可以區分(distinguish)。
比如殺人。如果你殺了一個無辜的人,這當然是錯的,錯到足以判刑。但如果你殺了自己會怎么樣?殺人與自殺都是傷害生命,但前者是他—我關系,后者是自—我關系,所以并不一樣。我們當然也可以說“自殺是不對的”,但在我前面所做的概念區分框架中,更恰當的說法是“自殺是不好的”。所以,對于一次謀殺,哪怕被害者沒有死亡,謀殺者也完全可能被判刑。但如果是一個人自殺未遂,我們一般不會對他定罪。我們不會說,比如“你跳河沒有淹死,但你企圖傷害一個生命,所以判你十年有期徒刑”。我們反而要幫助當事人,避免其重蹈覆轍。這一講會講三類問題:認知領域的真假問題(true or false)、道德領域的對錯問題(right or wrong)和倫理領域的好壞問題(good or bad),討論22個思想實驗。一方面是引導大家開始進入有點專業性的問題,思考這些問題與生活實踐的關聯;另一方面,是請大家嘗試進行哲學思維的訓練。介紹這些思想實驗主要是激發思考和澄清難點,而不是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這是哲學的品格。哲學應當是一個動詞,哲學探究意味著無止境的思想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