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玄德何處娶的孫尚香】(參閱后感)
- 幻三國記
- 風趣
- 2071字
- 2006-01-19 18:09:00
劉孫聯姻是政治婚姻,但劉備成親究在何處?京劇是在今鎮江甘露寺,主婚者是孫權之母吳氏,她是一位有遠見的強女人,孫吳創業有她的一份功勞,故周瑜升堂拜母。
但吳氏死于建安七年,聯姻則在十四年。不過戲劇小說為了渲染劇情,加強藝術效果,亦不必苛求,不妨聽之任之,例如“孫尚香”的名字就是杜撰的,就像《戰宛城》中的鄒氏之姓一樣。女兒的婚事最關心的還是母親,在人情上也還說得過去。
赤壁之戰后,劉備因周瑜給地太少,不足以容其眾,親自至京口(今鎮江)見孫權。這時孫權常居京口,后才建都于秣陵。
荊州共八郡,周瑜給劉備的是江南四郡,劉備還要江漢間四郡。周瑜便向孫權上疏,要孫權將劉備留在東吳,盛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因為這時關、張已有威名,周瑜怕劉備一去,劉、關、張聚在一起,必是東吳的大患。
按照周瑜的建議,欲以美女來媚惑劉備的,亦不止孫權妹一人,但孫權沒有同意。
這時劉備四十九歲,孫權二十九歲,孫夫人的年齡不詳,但和劉備相差自在二十歲以上,正如盧弼《三國志集解》中所說,孫權以其妹“嫁此五十之老翁,史文‘進妹固好’四字,大可玩也”。
劉孫聯姻在今湖北石首縣沙步,所謂“先主納吳女處”。其先本為江邊沙灘,后來則有劉郎浦之稱。
石首西南的陽岐山,因行婚時繡幛如林,也改名繡林山。石首城原很貧瘠,漢時為華容縣地。
杜甫自公安往岳州途中,曾作《發劉郎浦》一詩,中有“舟中無日不沙塵,岸上空村盡豺虎”語,可見其地之荒涼混亂,所謂豺虎,當指盜賊。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寫劉備和孫夫人逃出東吳,來到劉郎浦,望江沉吟時,曾引用“后人”一首七絕:“吳蜀成婚此水潯,明珠步障屋黃金。誰知一女輕天下,欲易劉郎鼎峙心。”這所謂“后人”詩,實是中唐呂溫的《過劉郎浦口號》,但其中的第二句,應作“誰將一女輕天下”。這一字之差,卻與呂詩原意似是而非。
《三國志·蜀書》有先主甘皇后傳,先主穆皇后傳,而無孫夫人傳,其事跡在《蜀書》中提到的僅四處,都很簡略,只有在《法正傳》中稍詳些,說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多到百余人,都執刀侍立,因而使劉備“衷心常凜凜”,《通鑒》胡三省注云:“恐為所圖也。”實已超過“娛其耳目”的范圍。
袁枚曾寫過一首《孫夫人詩》:“洞房如雪刀光秋,信有人問作婿愁。燭影搖紅郎半醉,合huan床上夢荊州。”矛盾著的雙方必須強迫地處于統一體中,也不僅劉孫聯姻如此。
為什么要在《法正傳》中記敘她的剛猛呢?因為法正能夠制服她。
劉備在公安時,諸葛亮即感到“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幸有法正輔佐劉備。
后來劉備入益州,裴注引《趙云別傳》云:“此時孫夫人以權妹驕傲,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所以事先把趙云留在公安營中以相箝制,足見她確實成為蜀之威脅。
元人《三國志平話》甚至說周瑜定計,要孫權使其妹暗殺劉備。
京劇《回荊州》中,演劉備于江邊見諸葛亮駕州到來,急忙搶先上船,孫夫人立即“嗯”的哼了一聲,又白了一眼。劉備連忙說:“請郡主上船。”
這個小小的微妙的動作,使這一對新婚夫婦各自的內心奧秘,于一剎那間便泄露出來了。
也因為互相猜忌,所以婚后兩人不在一起,孫夫人城在公安城西(即孱陵),城中有吳國官兵,并聽她指揮。
對孫夫人來說,以一個二十余歲的閨女,只身遠嫁,蜀人又對她多懷敵意,她也是身處險地。
月明星稀,大江東去,舉首云天,心境的凄涼也值得同情。
孫夫人后來返吳,原因之一是劉備又想娶穆皇后。穆后姓吳,謚穆,本是劉瑁遺孀。“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群下勸先主聘后。”(《穆皇后傳》)
但劉瑁和劉備同族,臣下必有議論,劉備事先有顧忌,孫夫人自然也覺察了,就乘劉備在益州時,回到東吳。
《三國志集解》引王曇云:“舟船之迎(指孫權遣船迎妹),實夫人見幾之哲。”這中間,自然有些負氣,而將吳氏進之于宮中的正是法正。
清人嚴遂成《孱陵吊孫夫人》詩,故有“中宮正位吳夫人,妹乃徘徊中斷絕。阿兄誤我母則亡,劉郎薄幸心如鐵”語。
但更重要的,還是孫權派諸葛瑾索荊州諸郡,劉備虛詞敷衍,兩國關系又緊張起來,后人因此推測,孫權將妹迎回,也為日后爭荊州部署。
返吳后,她的事跡,就不知道,傳說溺水而死,后人呼為焦磯娘娘,京劇《祭江》的唱詞中,故有“從今后不再照菱花寶鏡,清風一掃未亡人”語。
后人吊孫夫人諸詩中,我最喜黃仲則《靈澤夫人祠》一首:“空江日落暗祠門,仿佛云裳涕淚痕。一慟無由恩已絕,兩家多故事難言。
千秋杜宇休啼血,萬里蒼梧更斷魂。終古湘靈有祠廟,流傳真偽更難論。”三四兩句,實為單獨作祠廟楹聯,但全詩“難言”、“難論”并用,實是微瑕。
又據趙翼《廿二史記·借荊州之非》所說,江南四郡,原為劉備自己所得,不能說是孫吳借給劉備,荊州本為劉表之地,并非吳之故物。這也說得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