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5 古人見面為什么要跪拜?

在影視劇里,大臣見到皇帝都要雙膝下跪,百姓見到官員也要雙膝下跪。不光是下跪,有的時候還要磕頭,這就是跪拜禮。古人是自古以來就有跪拜的禮儀傳統(tǒng)嗎?

跪拜禮是古代禮制中的一種重要禮節(jié),《周禮》中便有“九拜之禮”的記載。但跪拜禮只是作為一種禮儀在某些時刻出現(xiàn)。更常見的則是“跪坐”。先秦時,無論是宮殿庭堂,還是官府民宅,都沒有桌椅板凳,大家都是在地面鋪設(shè)的席子上席地而坐。那時的坐姿是雙膝著地,臀部抵于腳跟而坐。

跪坐時代,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只要身體前傾并將腰桿伸直,臀部離開腳跟,即變?yōu)楣蜃恕H绻p手觸地,則轉(zhuǎn)化為拜姿。先秦君主與臣下面談時,雙方都是跪坐,而臣下如果要表示敬意則需要離席行“稽首禮”。漢朝依然保留跪坐這種坐姿,現(xiàn)在我們在一些漢代的壁畫中還能看到。

五代到宋朝,高型坐具椅子空前普及,古人不再席地而坐。既然平時不跪坐了,跪拜便成為刻意而做出的動作,尊卑色彩也更加明顯了。宋朝的大臣對君主的跪拜通常都是在極莊重的儀式典禮上。平時大臣見皇帝也不跪拜,只是站立表示尊重,如果需要表示敬意,一般則行雙手交叉的揖拜之禮。

元朝皇帝聽取大臣上奏國事(御前奏聞)時,大臣一律下跪奏聞,極具卑微與諂媚色彩,這與元朝將君臣關(guān)系視為主仆關(guān)系的觀念也是合拍的。明朝取代元朝,但跪拜的禮節(jié)沒有改變。朱元璋甚至變本加厲,不光規(guī)定臣下見皇帝要下跪,下級向上司稟事也必須下跪。《大明會典》記載:“凡司屬官品級亞于上司官者,稟事則跪。凡近侍官員難拘品級,行跪拜禮。”清朝建立后,為了威服臣民,制定了一整套冗雜煩瑣的社會政治禮儀。在這套禮儀里,不僅要對皇帝跪拜,還要磕頭,具體還分為一跪三叩首、二跪六叩首、三跪九叩首等不同形式。光磕頭還不夠,還要磕得響,以至于有的大臣面見皇帝前要賄賂宮中太監(jiān),好讓太監(jiān)將其領(lǐng)到朝堂內(nèi)的空心地磚處,這樣磕頭才磕得響。

清朝時,皇帝不光要求自己的臣民下跪,甚至要求外國的使者下跪。乾隆晚年時,英國使節(jié)馬戛爾尼率團訪華,就因為跪拜禮而與清朝官員發(fā)生了激烈爭論。近代著名歷史學(xué)者蔣廷黻先生甚至認為,馬戛爾尼的跪拜禮等問題,正是幾十年后中英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的深層次原因之一,這體現(xiàn)了天朝秩序與近代外交的沖突。需要說明的是,當(dāng)時的中國臣民跪拜習(xí)慣了,還以為世界各國都是要對君主跪拜的。1866年,清廷官員考察英法等國,驚訝地發(fā)現(xiàn)西方人竟然不跪拜君主,一時還有點不習(xí)慣。他們在回憶錄中記載道:“其君臣相見,無山呼跪拜禮,只垂手免冠而已。”

國人對皇帝的跪拜,并未持續(xù)到帝制時代的最后一刻。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宣統(tǒng)皇帝在紫禁城養(yǎng)心殿舉行了清王朝,同時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帝制時代的最后一次朝見儀式。內(nèi)閣的多位大臣,第一次摒棄跪拜禮,以三鞠躬禮朝見了太后和皇帝。以此為標(biāo)志,跪拜禮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壽終正寢。

跪拜禮的變遷,不僅僅是禮儀的流變,其背后的實質(zhì)是時代精神的蛻變,是君主權(quán)力空前加強的外在表現(xiàn)。宋朝士大夫敢直言告誡皇帝:“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而元明清三朝,大臣的地位卑微到只是皇帝的奴才。至于普通百姓,連當(dāng)奴才的資格都沒有,只能是蟻民。辛亥革命后,除了對父母長輩或先人牌位,國人下跪的禮節(jié)都被廢除了。然而在精神上,很多人還是跪著的。

△ 跪拜禮(出自《康熙南巡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张家港市| 古丈县| 延吉市| 孝感市| 吉安市| 新昌县| 南汇区| 达尔| 鄂温| 余庆县| 西充县| 普定县| 上思县| 林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左云县| 江北区| 寻乌县| 克拉玛依市| 宣威市| 佛冈县| 靖宇县| 阳朔县| 英吉沙县| 来安县| 金寨县| 蓝田县| 阿坝| 平阳县| 惠州市| 库尔勒市| 奎屯市| 新野县| 成武县| 姚安县| 富锦市| 克什克腾旗| 岑巩县| 天水市| 临潭县|